关注思维,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2019-01-16丁艳文
丁艳文
[摘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新作业设计、拓宽文本内涵、关注汉字故事等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让学生看到文本的画面,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能力;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22-02
当今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强的人。而思维能力是这几个能力的核心要素。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影响学生如何思考、做事、发展。思维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业普遍存在着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的现象。教师让学生不断地刷题,大量抄写生字、新词和句子,几乎每一课都一样。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在生活中基本没有什么用处的考试技能。这样的作业也许能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得不偿失。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为天下。”这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它对我们的作业设计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作业设计应着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作业应具有新颖性,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让他们体会到完成作业的愉悦感。
如,寒假到了,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写对联”“背古诗”“做年灯”的作业,并鼓励他们配上图片,写下来或拍下来,与大家共享。一个学生在《做花灯》一文中这样写道: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我们老家的习俗是用面粉蒸花灯。
今天上午,妈妈买了黄豆面,说:“今天下午我们做年灯吧。”我兴高采烈地回答:“好!”到了下午,妈妈先教我和面。先用盆盛好面粉;再用碗盛些水,倒入面粉中;然后,用手抓一抓,揉一揉,揉成了面团;最后,用干净的布盖上,进行醒面。妈妈说:“这样做出来的灯能定形。”
面醒好后,揉成圆形的小面团,中间留个圆洞,就可以上锅蒸了。等灯蒸熟后取出,往灯里倒入小磨麻油,点上火花,灯就亮了。然后,奶奶端着花灯在院子里和每一间房子里照一照,寓意着驱走邪恶的东西,迎接光明的一年。
照完花灯后,再把花灯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等灯油耗尽自然熄灭,就是小孩子最期待的事情——分吃花灯。如果灯还没灭,那是不能吃的。这样不吉利,一定要等花灯熄灭之后才能吃。可能是好事多磨吧,花灯吃到嘴里的感觉真的很香甜。
蒸花灯可真有趣。蒸花灯的这个年俗我们要好好地传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在被教育。”设计作业时,教师要从思维的深度考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他们在多感官参与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新奇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在回味无穷中不断地接受挑战。如,上面富有人文性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好——“养眼、润心”。这样的作业,能触动学生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这就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作业的魅力。它能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近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拓宽文本内涵
《荷花》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叶圣陶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在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时,笔者通过朗读示范、情境描述、音乐渲染等方法,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一朵荷花,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这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的特点。
稍作沉思后,一个男生举手说:“如果我是一朵荷花,我会和水里的小鱼、荷叶上的小蜻蜓交朋友。我会让他们和我说说他们昨天做的好梦;我也会对晶莹剔透的露珠说‘谢谢您,照亮了我的心……我穿着雪白的衣衫翩翩起舞,在荷塘中尽情地旋转,舞出最美的舞步!”接着,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后,笔者随即讲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再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朵莲花,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就是我,花中君子——荷花!
我是一朵荷花,每天都很快乐。夏日里,一阵微风吹过,我随着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我洁白的衣裳随风飘动,被阳光一照,整个池塘里的小伙伴都在跳舞。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我和露珠妹妹、小鱼弟弟、蜻蜓哥哥都是好朋友。蜻蜓哥哥立在荷叶上对我说:“真羡慕你浑身都是宝……”小鱼弟弟和它的伙伴们在荷叶下快乐地做着游戏。露珠妹妹躺在荷叶上快乐地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变成了荷花,和你们一起舞蹈呢!”
语文课堂需要情趣,但不能只有情趣。只有情趣与理趣共生的课堂,并在思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流连忘返,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关注汉字故事
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背后有不少的故事。在“汉字大家猜”的实践活动中,一个学生发现其中的“月蚕”字的不认识,便向笔者请教。于是,笔者给学生讲了这个字“月蚕”字背后的故事。
传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他要前往宿州府,途径安徽淮北相山时被耽误了几个钟头。这样,原本预计下午四点到达宿州府的,结果七点多才到达。到达后,乾隆立刻要求用膳。原先准备的饭菜早已凉了,橱子急中生智,舀了一勺热腾腾的鸡汤往碗里一冲,又抓了一些麦仁放进碗里端出去。乾隆一喝,美味可口,便问道:“这是什么汤?”橱子吓得低着头,喃喃地说:“啥汤?”乾隆没听明白,又问了一遍。知府明白橱子是不知如何回答的,于是将计就计说:“这个汤可不是一般的汤,是长时间熬出来的。”乾隆接着又问:“‘啥是怎么写?”知府取出笔,边说边写:“月月熬,‘月字旁;天天熬,‘天字头;非一日之功也,‘非加‘一。即月蚕也。”字写好后呈上给乾隆。乾隆看罢,连连夸赞:“这个汤好,‘月蚕字也好。”于是,月蚕汤便成了皖北一带家喻户晓的名汤了。
听完故事,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老师,汉字太奇妙了!”
为满足学生对汉字故事的渴求,笔者要求学生自己找一个最喜欢的汉字,唤醒生活记忆,发挥想象说说汉字背后的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教学中,笔者将汉字的意象特征与儿童认知特点巧妙融合,使本来枯燥的汉字变成了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过程中,亲近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形成积极的审美体验。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让学生展开各种思维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思考中看到更多的画面,听到不一样的声响,享受创新的愉快与惊喜。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