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照亮抑郁人生
2019-01-16
7年前,一位网名为@走饭的女生,更新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条微博。在一句云淡风轻的“拜拜啦”之后,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如今,这条不再更新的微博下面,已经有超过100万条的评论和超过10万条的转发。这里似乎成了网络世界里的一个秘密树洞,评论留言区里,有人倾诉烦恼,有人寻求安慰。
近年来,“抑郁症”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深受抑郁症困扰的英国政治家丘吉尔曾说过,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人工智能正在向绝望的情绪及时伸出援手,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表达,试图识别隐藏其中的自杀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可助力抑郁症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我国有5400万患者,相当于100个人里至少有3个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及相关自杀率也居高不下。”不久前,精神科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指出,目前我国抑郁症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伴有愈发严重的情况。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黄智生指出,自杀是15~34岁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抑郁症则是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估计,15~24岁人群中有120万人受抑郁症折磨,大学生中抑郁率高达23.8%。
同时,黄智生注意到,微博中有的用户虽然已经逝去,如@走饭的女生页面不再更新,但留下的页面里,每天还会有大量评论涌入。“一些人对生活失去希望,会选择在主人离去的页面倾吐情绪。”
许多年轻人通过社交网络表达了各种自杀情绪和愿望,这为采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作网络分析监测和进行自杀救助提供了可能性。人工智能在进行抑郁症预测时,主要是应用了“语义技术与知识图谱”技术。知识图谱是描述概念、实体及其语义关系所构成的大型知识库,采用语义技术形式来系统化、结构化、集成化地表达特定领域知识。与此前通过关键字搜索进行选定的传统技术不同,知识图谱能够让机器理解人类使用的自然语言,并根据需求精确锁定具有特定含义的语句,其准确性更高,更能应对关键字搜索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人工智能正在为大规模诊断抑郁症带来新希望。
智能机器人开展自杀监控预警
“自杀风险6级:今天00:22 XXX 有一起死的吗?……”在名为“树洞行动救援团”的微信群中,几乎每天都有近10起类似的消息发布,这是黄智生团队开发的树洞机器人(004号)从社交媒体平台数以千计的信息中,自动筛选生成的自杀监控通报。这是国内抑郁症与人工智能结合较为成功的案例。
在此之前,黄智生及其团队和北京安定医院进行课题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在接触众多的抑郁症患者后,他感到应该为这个人群做点什么。“2018年偶然了解到,网络树洞聚集了大量抑郁人群,催生了利用人工智能对这些人群进行救助的想法。”
2018年4月,黄智生倡议发起了“树洞行动”,当年7月,树洞机器人(001号)和树洞救援团正式上线。上线当天,001号成功筛选出10条树洞自杀信息。
之后,黄智生在机器人的知识库里添加时间、空间、性别、自杀方式等数据,并把自杀风险进行一到十级的分级归类处理。目前,树洞机器人从002号、003号升级到004号。
“通过测算,机器人004号对6级以上自杀风险的预警准确率可达82%,技术上暂时满足了需求,现在的工作重心是救援。”黄智生坦承,树洞救援团的第一次救援行动,只让当时想自杀的女孩多活了47天,这让团队感到非常惋惜,“也给我们一个警醒,救助抑郁症患者不是那么容易的,任何微小的心理变化都不能忽视。”
监控通报中,大多已有明确表达轻生的计划,救援团要做的是和时间、和绝望赛跑。心理咨询师周子涵最近刚参与了一起行动救援,两个在不同城市的年轻人约好了到另一个城市自杀。获知信息后,救援团迅速成立了以心理咨詢师为主体的六人救援小组,其中两位心理咨询师不断和当事人沟通、及时疏导情绪,另外的队员进一步搜索信息确认当事人所在位置,并随时准备与警方联系,“如果报警的时机不合适,有可能损害双方沟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对整个救援造成干扰,所以整个过程都要求我们互相配合、拿捏好分寸和时机。”
殷切期待 更多力量参与
事实上,所有研究者和救援者都明白,对这些高风险人群的救助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
截至2019年3月,黄智生发起的树洞救援团对超过760人次进行了网络自杀救助,其中超过320人次获得了有效救助,暂时缓解了他们的自杀倾向。
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救助,黄智生有着更深的思考。他期待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优先考虑为弱势群体服务,包括抑郁症群体、老年病群体、儿童心理辅导和基础教育等,“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这个公益事业。”
在黄智生看来,树洞行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多人的加入,“目前我们的救助还仅限于已经濒临自杀边缘的情况,对那些预警了却无力帮助的人,我们非常痛苦。”
其实,主动向这部分人群伸出援手,并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责任。早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心理服务网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指出,一方面社会公众需要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支撑,在构建完善的心理服务网络之外,吸纳社工、法律、金融等多种专业力量共同参与。(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