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芦庵沟泥石流成因分析
2019-01-16刘鹏
刘 鹏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1122)
0 前 言
2016年5月8日04:45,位于福建省泰宁县开善乡池潭水电站下游1.5 km处的芦庵沟发生特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摧毁了位于沟口的池潭水电站办公大楼及临时施工营地,造成了36人死亡失踪的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典型泥石流发生的3个必备条件:物源、纵坡降、汇水面积。芦庵沟存在物源少、汇水面积小,不具备发生典型泥石流的条件,从而地质灾害排查人员轻易排除其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芦庵沟泥石流具有非典型、狭陡型、暴雨型及潜伏性特征。为了加深对此类泥石流的认识及减少灾害,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1 地形、地质特征
芦庵沟位于金溪左岸,平面形态呈狭长型,基本呈“V”形谷,属于陡斜坡深切割冲沟,沟道平均纵坡降大,流域面积小,见图1。沟谷区植被覆盖良好、树木粗大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覆盖层多浅薄,无较大规模的松散堆积体,基岩为白垩系石帽山群寨下组流纹斑岩,构造运动较微弱,断层发育少,节理发育较少,坡面上由于岩体不均匀风化而形成的危石、块石较多。
本次泥石流发生于芦庵沟的主沟,沟源高程约770.00 m,沟口高程约220.00 m,落差约550 m,主沟长约1.1 km,平均纵坡降约50.0%,集雨面积约0.28 km2。支沟未发生泥石流,集雨面积约0.19 km2。
图1 芦庵沟水系示意图
主沟流域形态完整系数δ=0.25,判断式如式(1)所示,可判断主沟形态为狭长型。流域完整系数δ值小于0.30,泥石流浆体具有容重大特点[1],泥石流容重可达2.0 g/cm3。
(1)
式中:Lw为流域长度,km;Ab为集雨面积,km2。
2 物源条件
沟谷两岸未见滑坡体分布,残坡积及崩塌堆积体主要分布于沟床及两侧,规模小且在纵向上分布不均,多为块石、碎石,厚度一般为0.0~2.0 m,方量合计约2.0万m3。据沟谷堆积物及沟口泥石流堆积物可知,堆积物中巨粒径的块石、碎石含量高,含量总计约50%~60%,块石粒径多为0.2~0.5 m,最大粒径5 m以上,碎石粒径多为0.1~0.2 m,中粗砂含量约20%~25%,粉质黏土含量约20%~25%。
泥石流发生后,沟底大部分堆积物被剥蚀殆尽,沟床基岩大多裸露,经调查研究可确定泥石流剥蚀掉沟床堆积物总量约1.6万m3。沟口堆积扇面积约5 500 m2,本次泥石流堆积物总量约1.3万m3,约0.3万m3泥石流物质被冲入金溪。沟口堆积扇巨石、块石林立,最大尺寸为13.7 m×11.3 m×9.9 m。沟溪入河处河道多为险滩,各种险石较多。
3 降雨条件
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资料,自2016年1月以来,芦庵沟所在的泰宁县经历了持续的强降雨天气,至5月8日,累计降雨天数为74 d,比正常年份多20 d,累计降雨总量约1 140 mm,超出历史同期降雨总量的35%,约占该区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790 mm的64%。4月以来至5月8日,合计降雨总量约733 mm,历史同期降雨总量约318 mm,超出常年同期降雨总量的130%。尤其是5月7日23:00—5月8日5:00发生了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位于泥石流沟沟口上游的池潭电厂降雨量观测点资料,5月7日23:00—5月8日05:00发生了短时强降雨,最大6 h降雨量为180 mm,最大3 h降雨量为111 mm,最大1 h降雨量为48 mm。在此时间段内,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据池潭电厂、龙安(距池潭电厂约14 km)、黄潭(距池潭电厂约19 km)降雨量观测点观测数据,池潭电厂降雨量比邻近的龙安、黄潭降雨量均大2倍以上,暴雨对应时段降雨量比较如图2所示。
图2 池潭电厂、龙安和黄潭雨量站“5.8” 暴雨对应时段降雨量比较图
4 泥石流启动机理
泥石流堆积物中巨粒含量高,巨、细颗粒(或控制粒径d60、有效粒径d10)大小相差悬殊,缺少中间粒径,级配不良,其中有效粒径d10的大小对泥石流物源堆积体的渗透性有重大影响,即是泥石流物源堆积体的启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前期持续强降雨,土体已达到完全饱和状态,其有效应力减小,在地表径流及内部径流的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发生运移,导致土体中有些部位发生细颗粒聚集,改变了土体的级配特征及孔隙结构。孔隙被堵塞后,不利于地表径流通畅流动且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难以释放,纵坡降大的情况下易在基覆界面以上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在当日短时强降雨的作用下,地表径流力、土体孔隙水压力过大,造成泥石流物源堆积体失稳破坏。一方面,饱和的固体松散物质由于含水量持续增加,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达到启动泥石流的条件,判别式如式(2)所示。另一方面,地表汇水达到一定厚度,先达到d10颗粒启动时的水深,再达到泥石流物源堆积体剪切破坏时的水深(表达如式(3)),细颗粒悬浮且携裹巨颗粒,巨颗粒所受地表径流力大,在纵坡降大的情况下最终诱发了泥石流。
饱和的松散物质启动与否的判别式[2]:
(2)
式中:K为松散固体物质稳定性系数,当K=1时,饱和松散固体物质处于极限状态;当K>1时,饱和松散固体物质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发生泥石流;当K<1时,饱和松散固体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将会发生泥石流;σ为法向应力;uw为破坏时在破坏面上的孔隙水压力;φ为内摩擦角;A为松散固体物质与沟床的接触面积;c为黏聚力;T为水流推力;G为松散固体物质重量;β为沟床底坡坡度。
即泥石流物源启动的地表径流水深H[3]:
(3)
式中:ρS为颗粒密度;J为纵比降;h为泥石流物源堆积的最大厚度;γS为堆积体的容重;φ为堆积体的内摩擦角。
5 泥石流活动特征
(1) 暴发频率低
据芦庵滩碑文、历史文献记载及调查研究,沟口在1884年建有芦庵庙至50多a前拆除,建庙至今(约132年)从未发生过泥石流。芦庵沟汇水面积小、纵坡降大,有利于降水的快速汇集,可为泥石流物质的运移提供充足的动能。沟谷植被覆盖良好,物源少,本次泥石流发生后,大部分物源已被消耗,沟床基岩大多裸露,今后近百年内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低。
(2) 运动动能高
芦庵沟落差可达550 m,平均纵坡降约50.0%,其上游区坡度更陡,具有狭陡型特点。物源在强降雨作用下高势能启动,下泻流动过程中转化为高动能,沿程不断吸纳汇水并侵蚀冲刷新的固体物质[4]。芦庵沟泥石流运动具有3个特点:① 流速高,流通区流速可达12.2 m/s,持续时间短(约2 min);② 挟裹能力强,携带的大块石数量众多;③ 冲击力大,泥石流的颗粒冲击力可达900 t[5],将位于沟口的钢筋混凝土办公大楼撞击成为碎块而卷入河中,原地仅余留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6 结 语
(1) 芦庵沟植被茂盛、堆积物少、集雨面积小,不具有典型泥石流沟特征,至少132年未发生过泥石流。
(2) 芦庵沟泥石流的发生与持续的降雨天气相关,在强暴雨作用下,地表径流力、孔隙水压力过大,在纵坡降大的情况下最终诱发了泥石流。
(3) 芦庵沟泥石流具有稀遇低频、潜伏性强、危害性大、运动动能高的特点,今后近百年内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