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学干预模式对儿科门急诊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影响分析

2019-01-16张慧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4期
关键词:审方不合格率不合理

张慧

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当使用极易导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据报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高达30%以上[1]。儿科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及身体器官均未发育完善,若滥用抗感染药物则对儿童的神经、肝肾、血液及消化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2]。近年来,医疗机构多采用药学干预模式来降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频率,纠正其不合理使用方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药学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儿科门诊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情况[3]。本研究通过采用药学干预为临床改善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6年8月—2018年3月儿科门诊急诊抗感染药物处方4 500张参与此次研究。2016年8月—2017年5月的处方为药学干预前处方,共2 200张,2017年6月—2018年3月的处方为药学干预后处方,共2 300张。

1.2 方法

1.2.1 成立药学干预专家组及工作小组 由临床医学、医疗质量管理、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抗感染药物药学干预专家组,为药学干预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成立药学干预工作小组,由2位副高以上药师及临床药师专门负责具体抗感染药物干预工作,针对处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

(1)处方调配前干预:使用静配安全用药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动态监测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及处方信息不完整等问题,若医师录入失误,系统可依据药物的常规用量提示医师再次确认,提高审方正确率。

(2)处方调配干预:药师调配处方时应对处方进行审核。由主管以上药师对儿科门急诊抗感染药物处方合法性及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

(3)处方点评干预: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每月对选定干预处方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对儿科门急诊进行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并及时通过OA系统进行通报。

1.2.2 重点培训抗感染药物相关知识 (1)组织医师定期参加有关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专业培训与知识讲座;(2)将常见病常用药整理成药品处方集,为医师开具处方提供参考。

1.2.3 设立门急诊用药咨询窗口 负责专门解答医师和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处方失误率,提高患者干预依从性。

1.2.4 对处方进行分级管理 (1)将所有不推荐使用且超过说明书常用量3倍的抗菌药物处方列为6级处方。6级处方在开方时用弹窗形式提醒医生并获得签名确定后发送到统一审方界面,由专职审方药师进行审核。审方药师发现疑问时及时咨询专家组意见,运用审方系统向医生发送反馈信息,并及时与医师进行用药沟通,及时修改不合理用药处方;(2)对说明书明确禁用及超极量超大剂量处方列为7级,系统直接拦截,无法生成处方。需医生联系审方药师说明原因并记录才可开具;(3)完善审方系统,根据专家指导意见及时更新审方系统定义,对超说明书用药及时备案。

1.3 观察指标

(1)以《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基本药物指南》《药理学》《小儿内科学》及药品说明书等作为参考依据,对处方进行专项点评和用药分析;(2)统计记录不合理指标、不合理处方数,并计算处方不合格率。不合理指标主要包括:适应症不适宜;遴选药物不适宜;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处方不合格率=不合理处方数/处方总数×100%;(3)统计药学干预后处方中再犯与新增不合理指标。再犯率=干预后再犯不合理指标数量/干预前不合理指标数×100%;新增率=干预后新增不合理指标数量/干预前不合理指标数×100%。若再犯率、新增率≤10%,则说明药学干预纠正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处方专项点评和用药分析

处方的基本情况:男性2 200例,女性2 300例;患儿年龄<1岁800张,1~3岁1 300张,4~6岁1 400张,7~14岁1 000张;上呼吸道感染1 600张,下呼吸道感染900张,消化道感染1 500张,皮肤软组织感染320张,泌尿道感染160张,其他感染20张。其中,处方干预前“适应症不适宜”的处方量最多,“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处方量最少。处方干预后发现“适应症不适宜”的处方量大幅减少。“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最少,主要的问题是未按药品说明书规定次数给药。例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均为属于时间依赖型的抗生素,药物的血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 h和1.1 h,所以必须每天分数次给药,至少应为2次,每日只用一次达不到治疗效果,延误疾病的治疗,并且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及耐药。

2.2 干预前后处方不合格率比较

干预后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合理指标数下降,处方不合格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干预后处方中再犯与新增不合理指标对比

干预后门急诊处方中再犯率≤10%,且新增率≤10%,经过药学干预,儿科门急诊医师积极改正处方开具的错误,各项干预措施积极有效,不合理应用现象纠正成功。见表2。

3 讨论

抗感染药物的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均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如抗菌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耐药性及引起二重感染等[4-6]。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增多,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复杂,改变临床医师多年的不合理用药习惯是药师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7]。药学干预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协助医师掌握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专业知识,提醒医师注意给药途径、用药方法和剂量,鼓励医师充分利用合理用药检测系统(PASS)完善用药方案,来减少药物使用不当情况的发生。临床上,常采用各项药学干预措施来达到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儿科门急诊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减少,处方质量提高。提示药学干预可促进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这与王晓平等[8]研究结果类似,药学干预可降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通过对医师进行专项培训,并结合常用药处方集,可加深医师对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了解,为医师开具正确处方提供良好依据。有研究表明,药学干预可提高医师对抗感染药物的认识[9]。还可能通过加强与医师及患者的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对用药方案疏漏差错的地方及时与医师探讨,从而减少处方不合理应用情况的发生。大量临床实验表明,药师与医师的有效沟通可降低处方不合格率[10]。此外,通过完善PASS电子审查功能,提醒医师开具处方时出现的常识性失误,提高处方的正确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药学干预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重要手段[11-12]。

表1 干预前后处方不合格率比较

表2 干预后处方中再犯与新增不合理指标对比

综上所述,药学干预模式对儿科门诊急诊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审方不合格率不合理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分析
基于“审方系统+临床药师”的全医嘱前置审核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我院审方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效果分析
13省市洗面器、浴缸抽查不合格率7.8%
60%网上商城成为服装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降低护理记录书写不合格率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上海工商抽检 京东天猫1号店等集体“沦陷”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