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的自我保护主义
——《忏悔录》之我见

2019-01-16李析玲

世界文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忏悔录丝带卢梭

文 李析玲

卢梭的自传作品《忏悔录》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的作品之一,在书中他毫不隐晦个人的丑行和肮脏思想,但就其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学性来说,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因此,卢梭的《忏悔录》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自传作品。但卢梭在《忏悔录》中真的做到了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全部展露在世人面前么?

虽然卢梭在《忏悔录》开篇就申明要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然而,由于人性的自我保护,在叙事过程中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叙事模式,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叙事地带,以此免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卢梭在《忏悔录》中所忏悔的正是在自我保护主义下的忏悔,并非做到了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全部展示在众人面前。

卢梭

卢梭在《忏悔录》的叙事中开篇就说“这就是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的为人。我既没有隐瞒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所以他开篇就为自己的不可靠叙事辩解了,他说:“万一有些什么不经意的添枝加叶,那也只不过是填补因记忆欠佳而造成的空缺。我可能会把自以为如此的事当成真事写了,但绝没有把明知假的写成真的。”这种不可靠叙事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竹林中》的错综复杂不可靠叙事类似,都由于人的自我保护天性,不自觉地选择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叙事模式,让自己免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本文以《忏悔录》的一些忏悔话语和事件为例,探寻卢梭在《忏悔录》中的自我保护主义,分析卢梭真诚却不真实的一面。

自我保护式的辩解

卢梭在《忏悔录》中向世人展露了自己曾有过的卑鄙想法和龌龊下流的行径,可以说是非常真诚的,但是,他的叙事言语中时常有一些为自己辩解的话语穿插其中,似乎要把自己的精神和行为分割,仿佛做了龌龊事情的人不是自己,而是被魔鬼控制了的“自己”,比如“我有我这么大的孩子的缺点;我话多,贪馋,有时候还说假话。我可能会偷吃水果、糖果、零食,但我从不存心坑人毁物,给人添乱,折磨可怜的小动物”,我们要注意卢梭的说辞是“可能”一词,由此可见,卢梭对自己行为和性格的描述有自我保护主义的成分。

《忏悔录》

《忏悔录》中的“丝带事件”可以说是卢梭进行自我保护主义辩解的最佳例子。卢梭少年时曾在韦塞利夫人家做过仆人,后来韦塞利夫人去世了,在混乱中他偷了蓬塔尔小姐的一条旧丝带,不久后却被人发现,于是审问他这丝带是从哪里拿的,他支支吾吾后选择嫁祸给马里翁姑娘(马里翁是韦塞利夫人家的年轻厨娘),从而让无辜的姑娘蒙受不白之冤,且此事会祸害她的一生,成为她一生的污点。但卢梭在《忏悔录》中叙述完此事后,为自己进行了辩解:“在那残忍的时刻,我并没有害她之心。当我诬告那个可怜的姑娘时,我是出于对她的友情……再说,年龄问题也是应该考虑的。我刚迈出童年,甚至可以说我还是孩子……但是,因一时糊涂而干的坏事,不是什么大罪,而我的过错也就仅此而已……”从卢梭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明明是他自己偷的丝带,却说是马里翁女厨娘偷的,并且是厨娘偷了丝带之后把丝带送给他,从而使众人认为马里翁姑娘不仅是一个小偷,而且是轻浮淫荡的姑娘,卢梭所说的是多么厚颜无耻啊。可是,即使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他在叙述这件事时,仍然会不自觉地为自己的行径辩解,进行自我保护的辩解,以期这样能为自己的卑鄙行径开脱。

有关马里翁的“丝带事件”在卢梭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痕,但是,那些在卢梭的记忆中“挥之已去”的事件,卢梭的描述是否是真实可靠的呢?大家别忘了卢梭开篇有为自己辩解说:“万一有些什么不经意的添枝加叶,那也只不过是填补因记忆欠佳而造成的空缺。我可能会把自以为如此的事当成真事写了”“填补因记忆欠佳而造成的空缺”到底是真相还是臆想?那卢梭忏悔的是真事还是臆想?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在记忆之前已经做了选择,记忆者对他有深刻印象的某些插曲极为关注,但同时却忽略他在很多正常情况下所做的事情。依据现代心理学理论,记忆总是记住那些愿意记忆的事情,而忘却那些不愿意记忆的事情。这与记忆者的意识有关,更与记忆者的无意识相关。而无意识的内容,往往代表着记忆者更为真实的一面。并且,那些无意识的内容永远也不会通过记忆的召唤而到来。

所以,卢梭的忏悔,与其说是忏悔,倒不如说是在叙事过程中使自己处于安全地带的叙事,是一种自我保护主义辩解式的忏悔。徐建纲在《〈忏悔录〉新探》中也曾表示:“值得指出的是,《忏悔录》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卢梭在坦诚面对自己、面对世人的同时,也不是没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恰恰又正是人性的特点)。”

自我保护的精致利己者

卢梭与泰蕾兹及泰蕾兹母亲共同生活在退隐庐中,虽然泰蕾兹母亲多次离间泰蕾兹和卢梭的关系,但泰蕾兹始终守候在卢梭身边,在他们一起生活了25年之后,卢梭才终于和泰蕾兹结婚。由此可见,卢梭是一位极爱自由的人,换句话说,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卢梭极其推崇自由,对于泰蕾兹怀孕的事情,卢梭认为是“麻烦”,他把孩子送去育婴堂(孤儿院)说的是“处理”,所有这些字眼,都说明卢梭是一个推崇自由、不愿因婚姻和孩子而放弃自由的人。

而且即使在他和泰蕾兹同居期间,他仍对别的女性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如他对乌德托夫人的迷恋,精神出轨,这可谓不忠;但他却甚是自豪地写自己对乌德托夫人的迷恋,并认为这是自己的心如水晶般透明的表现,这可谓无耻。由此可见,卢梭是一个推崇个性自由甚至把个性自由推崇得至高无上的人,为此,他不愿意结婚,承担丈夫的职责;他不愿养育自己的孩子,承担父亲的责任,而是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育婴堂。他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走进由婚姻、孩子编织成的牢笼,他不结婚不养育孩子,就是为了挣脱束缚个性自由的桎梏。

显而易见,卢梭是一个自私的精致利己者。他做事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不结婚不养育孩子,是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不受婚姻以及孩子的束缚,保护自己在享受泰蕾兹的爱与关心的同时,却不用履行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如此一来他甚至还可以与别的女人保持暧昧情谊。他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人谴责,为自己开脱说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乱糟糟的家庭中,认为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才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他的双重自我保护性,实则是个人中心主义的自我保护的精致的利己者。

自我保护的平凡人心态

忏悔的卢梭不是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民主政论家,也不是著有《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的教育家,而是一位用文学家的思想和笔触罗列自己的罪行以期忏悔,但同时又会不自觉进行自我保护的平凡人,这倒也算得上是真实之人。

他孩提时有着小孩子的缺点和顽性,也有着小孩子的天真与灿烂;他话多贪吃爱玩,甚至偷吃水果零食;他记录自己做过的错事,承认自己曾有过奇特方式的暴露行为,或许这就是那个年纪的孩子的习性吧,还不懂得分辨事情的好与坏。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十一岁时与两位姑娘的自以为是的“爱情”,在旁人看来不过是可笑的笑话,但在他心里,这就是他情窦初开的故事,为此他愿意在叙述过程中涂抹上鲜艳的色彩,为自己的爱情营造美好的回忆。

卢梭的母亲生下他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哥哥也在他年纪尚小时离家出走远走德国,就连父亲,在卢梭7岁时,也因世事无奈而远走他乡,亲人的离去与远走让卢梭渴望亲情和爱情,所以后来他沉迷于华伦夫人所给予的爱和温暖,他唤华伦夫人为妈妈,喜欢华伦夫人给他母亲般的温暖;同时他也爱她的丰腴美丽、端庄善良,给了他情人的柔情和甜蜜。他承认他和华伦夫人半乱伦式的爱情,或许有人指责他们的不合理结合,但华伦夫人的确是卢梭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在他年少时给了他母爱的温情和情人的柔情。中年及至晚年的卢梭与泰蕾兹同居,他追逐自己崇尚的个性自由,拒绝肩负为人夫为人父的职责,却也为自己找到了免受他人谴责的自我保护的辩解之词。

卢梭铜像

卢梭故居

纵观他的一生,平凡的一生,有过欢乐,更多的或许是坎坷。对于爱情,他极力营造美好的回忆;对于自己的人生,他剖析自我一生,忏悔自己的过错,但《忏悔录》中的自传之“我”即卢梭,其实只是选择了镜中映照自己喜爱的自我,这是人本身人性的局限。平凡之人,总是会进行自我保护的,这种自我保护,可以是为自己营造一种美好的爱情回忆,以保护自身的魅力和传奇色彩,也可以是暴露一些自认为是可爱的缺点,以保护自己不受绝大多数人厌弃。而这些,正是每一个平凡之人保护自身的人之常情,从这一点来说,倒也是真实的平凡之人的平凡人心态。

结语

虽然卢梭在《忏悔录》中披露了自己的种种卑鄙行为,显示出自己真诚的一面,但却总在叙事过程中为自己的行径开脱,因此他的叙事是不可靠的,是自我保护辩解的阵地,是举着“忏悔”的大旗,实则是进行自我保护的忏悔,展现了卢梭真诚却不真实的一面;他极其推崇个性自由,却又是进行自我保护式的推崇个性自由,充满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是典型的个人中心主义的精致利己者;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平凡之人,进行自我保护也不过是人之常情。所以,《忏悔录》是他进行自我保护的武器,是自我保护辩解的阵地,也是平凡之人自我保护的人之常情。

猜你喜欢

忏悔录丝带卢梭
孩子的智慧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忏悔录怎能写成“八股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虚伪忏悔录是“两面人”典型套路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狱中忏悔录1“奢靡享乐让内心不断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