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品“菊瓣壶”的形体制作
2019-01-16王慧平
王慧平
紫砂是我国独有的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有着众多丰富多彩的造型,其在自身的艺术衍变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紫砂文化,离开文化谈形体,那必然是空洞的,无味的,紫砂壶的造型通过现实事物作为创作的基础,并由这些基础衍生出的文化的触角形成对自身形体的文化加持,在或写实、或写意的形体制作过程之中,寻求传统茶器结构与文化表达之间的平衡点,用夸张或者抽象的方法,塑造出一件又一件带有自身文化韵味的艺术形体。
紫砂作品“菊瓣壶”就是通过现实中的菊花,创作衍生而来的茶壶造型。菊花在我国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过去,君子是高雅霜傲,孤标亮节,是文人一生的道德追求,而通过类物寓人的象征,菊花也就衍变成了君子的象征。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在各地都有培育赏玩的历史,菊花那摇曳的花瓣,那多彩的身姿,清香的气味创造了美妙的观赏价值的同时,还融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诞生出了许多与人相关的风姿摇曳的故事。秋日赏菊,甚至因此成为了古代文人的一大兴旺盛事。所以很多关于菊花的文艺创作也就应运而生了,古代文人挥毫泼墨,方有东篱南山之言语,一幅清丽淡雅的菊花图更是能博得漫长的喝彩,紫砂“菊瓣壶”就是借用了菊花自身的形体特点,用丝丝入扣的线条,紧凑而得体的布局,在茶壶上重现了菊的魅力。
作品“菊瓣壶”是典型的筋纹器紫砂壶,其身筒成形的方法开始同制作圆形器的方法一样,都是打泥片拍身筒成形,先取适量的泥条,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再用刀裁切成长方形,借助转子围拢镶接成壶身,再用竹拍子一点一点拍打泥片,直至拍出相要的弧度曲线,随后用事先制作好的圆形泥片封口,即壶底和壶口,所以壶面的曲线是在这一步就拍打成型的,在这之后,为了要表现出筋线的效果,需要用竹尖刀缓慢的在划好的壶身上压出凹线,这一工艺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功力,因为壶身本身带有曲线,当遇到上下转折且弧度较大的部分时,稍有不慎就会破坏泥片的完整程度,而在作品“菊瓣壶”的制作难点就在于壶肩到壶口这一部分的筋纹处理,要在这一部分与壶面线条连贯的形成“S”型的曲线,同时与壶口形成分割,壶口是圆润的,上下的筋纹似乎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同时壶口与壶盖又是相互连续的,筋线通过两者的相叠继续联系起来,并延着壶盖的线条,支撑起气势向上拱卫出一枚紧凑的壶钮。
从整体的块面制作来看,壶钮的制作可谓是难度最为简单的一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要保证上下线条的连贯性,壶钮是整套工艺镶接的最后一部分,壶钮上的线条细且密,它的囊瓣是壶面块面的聚集,所以这些线条也要能够一一对应,这样整体的造型才会看起来是由壶心处的一点,向外拓展延伸出来的,从上方往下开,正好像是一朵徐徐盛开的菊花,从花心的一根一根拓张成菊花瓣,制作好这些以后,再去掉壶盖,开出水孔,用暗接法将制作好的壶流和壶把镶接在壶肩转折处,让流把顺应壶身囊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造型调整,一弯曲流前出,蓄势待发;耳把带扣,沉稳精致;前后的质量形态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让整体的形态看起来更舒服。
菊花是通俗的,是贴近人们生活的花朵,所以日常赏菊,人们都会在内心深处将菊花的形象美化,在作品“菊瓣壶”同样需要注意这一点,也许自然界中的菊花花瓣是略有些不规则的,是不对称的,但在人的视角里,其造型是带有某种规律的,是协调的,是带有些微花卉的光晕和香气的。紫砂壶并不能产生气味,但却可以通过表面的肌理质感的处理形成不同的感受,在这把壶上,最后的步骤就是用明针将每一处囊瓣都进行抛光,让筋线的沟壑更深,让囊瓣的块面更加挺立饱满,整体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块面产生一种肉肉的质感,并且摸上去顺滑温润,从视觉和触觉上,影响人对菊花美的感官,从而产生形体艺术美的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一个题材的塑造,并非一定要呈现这个题材的全貌,而是可以结果创作材质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提炼,用具体的手法落实到壶的各个部位,用整体上的连贯来取代细节上的精雕细琢,大而不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紫砂筋纹器的工艺制作自古便有着较高的难度,需要足够的技法技巧才能完成,但同时其与文化的关联亦更加抽象,更加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让人在制作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紫砂艺术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