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康复服务人才需求的促动因素与培养路径*
2019-01-16高惠霞王晶晶任春晓邢少娜史安娜
高惠霞,王晶晶,任春晓,邢少娜,史安娜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1392194108@qq.com)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已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社会保障力度、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指标。在面对老年人复杂多变的疾病谱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的现实面前,正确的康复训练和功能指导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意义重大。由此,养老康复人才的需求及培养便成为养老人才讨论的焦点,如何充分利用促动因素,结合我国当前养老行业的发展实际,提出人才培养的良好路径,将成为顺应我国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促进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进步的必然趋势。
1 养老康复服务的概述
1.1 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民幸福指数的上升,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8年普查时的77岁。这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更是医疗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17.9%,约2.49亿人[1]。从2012年至2050年,38年时间里,我国老龄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2]。此外,《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城乡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大中城市的老年空巢家庭已达70%,至2020年,将增加到1.18亿[3-4]。可见,老龄化时期即将到来,由此引起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问题将大量涌现。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亿万同胞的养老问题,让每一位中国人幸福健康的安度晚年,是民生事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2 养老康复服务的现状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康复服务水平是促进养老行业发展、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尽管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不少,但其中开展专业康复服务的机构占比较低。比如,崔旭妍等[5]分别对上海57家养老机构、天津46家养老机构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上海仅有2家配备康复师,天津仅有1家。武秋林等[6]筛选北京、青岛、海口等15家养老机构调研,结果只有1家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服务,4家需依靠医院康复科才能开展康复服务,其余10家均无康复服务。缪金萍[7]等调研常州康复服务现状,结果显示:大部分养老机构既无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又无康复设备,所需的康复服务是由非康复专业的医师和护士兼任完成。可见,养老机构的康复服务还未在全国全面开展。医养结合的概念提出后,养老康复服务行业虽出现了改变,但距离满足市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康复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康复人才是指具备职业道德、掌握康复基础知识及过硬专业技能,改善和消除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障碍,提供康复指导、康复锻炼、康复护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5-11]。现今的养老行业,除北上广顶级公立的医养结合单位,其他能提供全面完善的康复指导、康复锻炼、康复护理服务的机构寥寥无几,即便有,也是由非专业人士组成“低配版”的康复治疗团队,专业素质不高,只能做简单的推拿按摩、器械理疗,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养老康复服务业的发展,给养老机构有康复需求的老年人带来了困难和不便,而这也成为许多家庭不愿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的重要原因。
2 养老康复服务人才需求的促动因素
2.1 养老政策对康复养老人才培养的引导推动
优厚惠民的养老政策是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石,是强化民生的保障。近年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为主旨,将与养老有关的各项工作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切实推进医养康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支持养老相关政策也一直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主要抓手。2013年国务院从养老人才培养的规模、形式、福利待遇、激励措施等多方面入手,紧抓机遇,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目标。2015年民政部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2016年《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强调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工程。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促进医养融合发展,要深入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保健、老年康复护理,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12],将康复服务与养老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到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 号)指出:“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医务室、护理站等。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广泛开展老年康复服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为养老康复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2.2 老年人特殊的疾病谱对康复服务的迫切需要
老年是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5周岁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而我国则以60周岁作为界定年龄。尽管有5年的差距,但此阶段的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角色、健康状况等方面均异于其他阶段,对社会及亲人的关心照顾和体贴陪伴更容易产生需求。
由于空巢、独居、“未富先老”及“421”式家庭结构的涌现,老年人对社会的养老意愿逐渐加大。虽然在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小部分选择社区或老年机构养老,但老年人终将无法摆脱常发、易发、突发性疾病的折磨,对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需求始终稳居首位。中科院发布消息,步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将处于带病期[13]。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6%~89%[14],约有63.5%的老年人都将患有1~3种慢性病[15]。老年人是三高、冠心病、脑血管病、COPD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此外,还有老年痴呆、骨质疏松、退行性骨关节病、白内障等特有疾病谱,加之离退休、丧偶、独居、长期缺少子女陪伴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其在遭受多种疾病折磨的同时,多伴有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倾向,这种慢性病与多病共存、复杂多变的患病特点,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晚年幸福。据统计全国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3%,约4063万,残疾人数占24.43%,约4416万[16]。至2020年,我国的半失能老人将达到 6852万~7590万人,失能老人达到 599万~674万人。这就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康复人才,依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积极、早期、科学、长期地进行康复干预和功能锻炼,确保改善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罗治安等[17]调查显示,在养老机构中,约有60.33%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康复服务,其中对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与训练的需求高达100%,康复护理需求达97.32%。可见,对养老康复人才的需求是满足老年人各类康复需求的基础,是确保养老事业良好发展的基石。实现老年人身心的全面健康已成为家庭、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重要使命。
2.3 康复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高素质的养老康复人才事关养老事业发展的全局,事关全民健康的福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现代康复医学,2001年教育部批准康复治疗学历教育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18],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康复治疗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开展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院校由2010年的36所,增加至2015年的73所,专科院校由61所,到2015年时已超过100所[19]。但即便康复治疗专业发展势头迅猛,我国目前却仍面临着养老康复治疗师短缺的局面。据估算,现今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已达 11.5 万人,人才缺口达10万人,若以国际平均水平作为参考,康复治疗师的缺口数将达到30万人[20]。至2020年、2030年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数分别为495602人与377052人,与2013年实际拥有数(32076人) 相比较,缺口数分别达349976人与349975人[21]。即使按照目前本专科院校康复治疗专业招生数量较2009年增加一倍来算,我国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2]。迟玉芳等[23]在2015-2017年对国内51所与涉老有关的招生院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三年内招生不足2.7万,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远不能满足当前养老市场的需要,可以说,养老康复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身体健康已成为实现人生价值、保证基本生活的首要条件,尤其对老弱伤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来说,优秀的康复师决定了其未来的生活质量。然而,如此庞大的缺口数对于高龄、空巢、失能、独居和患有慢性病而需要专业护理照顾的老人来说更加艰难不可求,他们是最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只有做好养老康复保健服务工作,尽可能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养老康复服务人才,才能保障民生福祉,为实现“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 养老康复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3.1 医养康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效对接
自2015年11月,原国家卫计委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医养结合,将医疗、健康咨询及检查、疾病诊疗及护理、大病康复及临终关怀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起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便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就目前为止,能充分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却依然较少,主要是由于“医养结合”的实现需要时间、资金、政策、人才、医疗服务团队、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配合。单就对养老康复人才的培养上,如何把握政策,利用优势,凸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经多年实践摸索和研究,我们提出“医养康”的培养思路。
医,指医院,在养老康复人才培养方面其主要职责是对接养老机构需求,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康复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提供技术标准和师资,依据老年人多元多变的疾病谱,按不同养老机构对人才的特殊知识技能需求,在康复技能、护理、老年常见病的临床诊疗能力上对养老机构的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
养,指养老机构,在养老康复人才培养方面其主要职责是对接院校的康复人才,为其提供实训和志愿活动场地,对新进人员进行预实习,使其熟悉养老环境,深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充分了解掌握老年人的疾病特点和康复需求,加深职业岗位认知。再由养老机构根据实习生的表现和该单位的养老需求,安排新进人员的进修单位、进修时间和培训内容。
康,指高校的康复专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主要负责对养老康复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高校通过与养老机构和医疗单位的合作,依据养老机构对人才的要求情况,共同探讨育人标准和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开设养老方向的康复亚专业、与养老机构实行订单式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对口对岗。
医养康的紧密结合,可有效提高养老康复人才质量。但由于目前医疗单位、养老单位均属于营利性质的个体,即便是公立性质,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其必须为养老康复人才的培养承担责任,而高校康复人才的培养模式多参照几年前的调研结果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当今养老行业的真实需求脱节。加之,学生毕业后对养老行业缺乏了解,入职过程困难重重,故“医养康”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为让培养方(医院)、需求方(养老机构)、教育方(高校)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三者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学校按养老机构要求教育人,医院按养老机构需求培养人,养老机构按老年人实际需要锻炼人,环环相扣、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社会的能动性,使养老康复人才的培养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 强化校内培养,促进养老康复人才“即插即用”
高校是人才修炼的必经场所,对于养老康复人才,校内培养是关键。虽然养老康复人才紧缺,实际需求量大,作为高校教育者,保证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决定就业方向,就业方向决定课程设置。在我国,康复专业自2001年由教育部首批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19],其发展多借鉴国外,由“摸石头过河”逐渐趋于成熟。但目前对养老康复人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本专科院校对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医疗及康复机构,其中涉及养老的康复课程非常有限。部分高校虽开设了老年康复的亚专业,但总体来说仍以培养综合康复师为主,还没有形成养老康复行业的专业特色,对人才的培养、教材的创新、养老知识的获取及岗位的需求均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需真正重视涉老相关学科建设,明确学科定位,推动构建符合当今养老需求的培养模式,设置与养老康复有关的课、开发养老康复方向的校本教材,多管齐下加快形成康复人才培养体系。
3.2.2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决定高校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虽有200所院校开展与康复相关的专业教学,但研究生层次的康复教育近几年才在部分高校开始招生,而康复治疗学的博士点国内尚未出现,故专业精学历高的康复教师稀缺。目前各高校的康复教师多以针推、临床等其他专业人员转岗而来,或科班康复毕业,硕士教育为其他专业的教师代替。而以上教师或与康复专业偏离,未建立完整的康复体系,或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框架构建不完整。量不够,质不高的康复师资现况,显著影响了养老康复人才培养效率。
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康复专业发展,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完善激励体系建设及学历考核制度,为高校人才供给侧、养老机构需求侧发挥好助力作用,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高校在现有师资现况的基础上,需加快形成以提升康复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日常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互穿插、相互联动,并加强与医疗养老康复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养老康复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基地等方式加大实践能力培训力度,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2.3 人文素养
由于医学事业救死扶伤、敬畏生命的特殊性,在养老行业服务的康复人才因长期面对失独、生活无法自理、长期受病痛折磨的老人,故更需要饱含爱心与耐心,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敬老、尊老、爱老的点滴中,坚守职业操守,为康复事业贡献力量。因此培养人文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在养老康复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可缺少。首先,学校应当积极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增设人文课程,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班级会议、演讲征文比赛、多媒体视频观看等方式,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康复实践教学、见习实习期间,增加同学间互助协作机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鼓励定期参加社区敬老院公益服务,在家孝顺父母长辈,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树立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其次,教师作为为人师表的标杆,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充分感染学生,才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最后,作为能动者的主体,在恭孝父母、友爱亲朋的基础上,更应真心求教,努力修炼自身的本领。
3.3 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养老更关注人才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养老事业的普遍关注,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而养老服务者未来的发展方向却鲜有人问津。有调查显示,入职养老行业的毕业生,第一年流失率为40%~50%, 第二年为60%~70%, 第三年为80%~90%以上[24]。养老机构工作的医疗康复护理人员中,90%以上希望参加全脱产式的技能培训,但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培训机会。70%以上近五年内未接受过培训,即便有,也不超过3天[9]。为何大量的养老人才会流失,为何养老行业目前最大的实际是“用工荒”,社会地位低、收入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是养老行业无法回避的现况。养老机构只重视服务者产生的利益价值,缺乏对其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提升的投入,导致我国多数养老机构长期属于低层次、低水平发展,也必然形成养老行业流失率高、学历低、准入门槛低的情况。
以高校康复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后多对未来充满期待,会以谋求职业发展,发挥自身价值作为选择岗位的要素。而养老机构进修培训机会少,康复设备匮乏,资源配置不足,进行康复指导和锻炼治疗的机会有限。与在医疗行业工作的同学相比,十年后,对方已成为各自康复行业的中坚力量,多为中级/高级职称,能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而养老行业既无该明确的职称等级评定,服务对象又局限为老年人,收入低、社会认同度不高、工作枯燥、进修学习机会少、发展空间不足。故大量毕业生仍然将对口的康复医疗行业作为首选岗位,即便在养老行业就职,也只是将其作为暂时的落脚点,待有好机会依然会选择离职。为此,建议政府加快推动形成完整的养老职业职称等级体系,开展多种养老人才培训计划,对养老人才学历提升、职业考试放宽政策。同时,引导养老机构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重视培养,提高待遇,加强再教育,使其在岗位中具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存在价值。在敬老孝老的同时,更应该惜才爱才,在关注养老行业发展的同时,更应为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上升通道,始终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是造就人才成长的沃土,是催生人才辈出的动力,也是调动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只有优秀的养老康复人才才能适应养老行业的全面服务、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复需求。我们只有利用好促动因素,把握现状,实事求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才能切实做好老龄工作,在养老康复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走地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