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战略意义和现实路径*
2019-01-16刘倩倩李松林
刘倩倩 ,李松林
(1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4,229576400@qq.com;2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亦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攻坚之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也摆在了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们的面前。医学人文教育必须旗帜鲜明、与时俱进、毫不含糊地回应时代的关切和人民的要求。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意识,提升医学生的政治素养,这是新时代赋予的任务,也是新时代赐予的机遇。密切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医学生、怎样培养医学生、为谁培养医学生”的问题,“医学人文中,人文是医学的翅膀,而政治素养就是医学教育的灵魂中枢,翅膀决定是否会飞,决定飞多高、飞多远。灵魂则决定飞往哪儿去。”[1]作为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的青年群体,政党认同意识强的医学生,更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开花,更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的论述,专门增加了一个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可见意义重大。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是当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是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现实需要,是接续奋斗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1 新时代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内涵
政党认同(Party Identification)的概念最早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奥格斯·坎贝尔(Angus Campbell)在《美国选民》一书中提出,表述为“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是在心理上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3]该概念提出后用以分析选举政治中选民的行为,至今仍是分析政党政治的重要工具。与西方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民对于执政党的认同,所以我国的政党认同理论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族性的特质。目前学术界比较多的观点是把政党认同定义为:“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种,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党认同早已突破了心理学的范围,增添了许多理性因素。正如有学者界定的那样,“政党认同的转换归结于客观环境以及政党与公民个体客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心理依恋现象。”[5]归纳起来说,尽管东西方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学者在政党认同的概念上也有不同取向,但我们基本上可以界定医学生的政党认同要具备以下内涵: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等积极情感;认同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塑性;除了心理表达还体现为行为表达,如选举投票等。新时代我国医学生的政党认同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医学专业技术本领,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2 新时代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战略意义
新时代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是新时代医学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医学是人学,人文精神的滋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较多侧重理想信念、伦理教育、人文关怀、共情教育、人际关系沟通等内容,直接面向政治素质的内容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加强政党认同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构建健全的政治人格,促进其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成熟和稳定。政治人格在医学生人格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它反过来又可以深刻影响并制约医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取向和价值选择,关系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全面迎来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视野宽广、个性鲜明、勇于表达,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可爱、可信、可为”的新一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是伴随网络化学习、形象化阅读、碎片化浏览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深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医学教育必须直面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强政党认同教育促进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2.2 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是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现实需要
政党认同是最持久的政治态度。《布莱克维尔政治学大百科全书》认为政党认同是衡量某一政党支持率的长远倾向的标准[6]。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挫折磨难中成长,在风险挑战中壮大,深具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百余次提及“人民”,并特别强调青年在祖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建党97周年之际又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接受外国记者访问时深情承诺“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实践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壮大和坚实党的执政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壮大执政基础,发挥社会主义建设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高度重视认同意识建设。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既是贯彻“一切以人民中心”思想的微观体现,也是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广大青年医学学子是党必须竭力争取的群体,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不断走向胜利。
2.3 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是接续奋斗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政党认同不仅是一种意识范畴,更是一种实践范畴,是民众在对政党权威自觉认同和服从的基础上转化为对政党目标的行为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这一战略定位,彰显了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呼应了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8]。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其所擘画的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了“大卫生”和“全民健康”的发展新格局,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与卫生发展道路,这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医学人才接续奋斗。医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的“准医生”,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天然生力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健康中国的追求应当也必须成为新时代医学生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旗手。实现健康中国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医学生责无旁贷,必须加强医学生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教育,激励医学生不断攀登医学高峰,锤炼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紧密围绕在党中央周围,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的卫生健康事业政策,为实现党的理想而奋斗。
3 新时代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情况的现状分析
应当说,有赖于多年来党对高校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以及被实践证明了的党的高超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积极影响,广大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充满信任和期待的,坚定地支持和追随党的脚步医学生占据主流。但是,医学生在政党认同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肯定中国共产党的现实政绩但对执政远景信心不足
阿尔蒙德认为,在政党政治中,“不断变化的问题也会改变选民的态度和他们对政党支持的模式。”[9]当下,我国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共产党作为泱泱大国的执政党,面临的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斗争之艰,前所未有。此种情势下,一部分医学生的政党认同就呈现出情绪化的倾向,比如对党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业绩充分肯定,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漫长性缺乏理性思考和真切体会,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能否最终实现信心不足。特别由于近几年“医闹”呈上升趋势,欠佳的医疗环境导致医护人员人人自危,进而也影响了医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追求,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前景产生忧虑。再如,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特别是反腐倡廉工作和作风建设给予了热情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党的认同程度;但与此同时,部分医学生也对层出不穷的党内腐败问题忧心忡忡,对作风建设的持续性和坚决性心存疑虑。这些都反映了医学生也普遍存在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自身运用科学理论武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足,印证了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政治利益表达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态度冷漠
当前医学生在政治利益表达时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冷漠化的倾向,集中表现为:一方面,医学生在政党评价时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如,个人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行为存在冲突,时有表演性、形式性、投机性的政治参与,担当性、自发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偏少;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和纯粹,更多地关注是否能够有利于自身利益诉求的实现;专业学习任务普遍繁重导致被动地或有选择性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相关活动;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较为轻视,对理论知识不求甚解;评价党的政策取决于是否有助于个人发展所需的社会公平和平等等。另一方面,封建社会形成的“臣属型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实践层面的局限、政党力量对私人空间的介入日益弱化,又加剧了医学生对参与政治生活冷漠化的倾向。
3.3 互联网日益成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最大变量
互联网因其“双刃剑”的作用成为目前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最大变量。一方面,对政党认同的双方而言,执政党可以借助网络迅速获取社情民意,调整公共政策,推进政治社会化,网络成为党吸引民众的新渠道。医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关注国计民生,实现政治参与,其作为公民的权利和诉求越来越多地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渠道得以实现而不必依赖于政党。另一方面,网络井喷式的发展带来的信息过载也不断侵蚀着政党的群众基础。广大医学生每天都面对着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同时每个人又随时随地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政党既不是信息的中心也不是知识的权威,传统的政治话语体系很难再被年轻人普遍认同,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在面临着这种颇具冲击性的现实拷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我们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兴风作浪,攻击政府、抹黑英雄,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诋毁党的政策,这不仅会直接动摇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破坏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和忠诚,还会造成医学生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无序性,甚至会使青年人走向政党认同的对立面即政党否认。
4 新时代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现实路径
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政党认同具有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四个层次[3]。四个阶段需层层递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也是进行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遵循的内在逻辑。各级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尊重政党认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4.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夯实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医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打牢自身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党获得医学生认同的主阵地。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0]。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最新有力武器,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法宝,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党学说,也是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直接着力点。思政课要把宣传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作为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有力抓手,讲清楚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逻辑、现实进展和重要意义,增强医学生群体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信心。其次,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鲜活教材,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时代楷模精神等都具有穿越时空的政治魅力,思政课要讲好理论背后“党的故事”,特别是“好医者好党员”的故事,用“医者党员”的生动事迹激发医学生内在对党的深层情感。再次,思政课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挖掘地域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增强医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在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基础上增进对党的认同。最后,探索课程思政的可行性范式,加强医学类课程特别是医学史等医学人文教育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4.2 优化高校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在医学生中的存在感、凝聚力和影响力
高校党建工作总体来说作风良好,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认为医学专业和学位建设第一位,党建“可有可无”、党建是“虚功潜绩”、被边缘化等。这恰恰是本末倒置,政党认同教育缺失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固然是本职任务,但党建在政治统领、思想建设、理论武装、组织夯实、服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偏废。加强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高校党建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为党组织吸纳优秀医学生,新鲜党的血液,壮大党的队伍;其次要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局面,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全方位服务医学生成长成才,做医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再次要配备高素质的党建工作队伍,切实解决高校党建队伍“不专、不精、不实、不够”的现状;最后要开展创新性、针对性、互动性的党建活动,鼓励医学生行为参与,树立医学生身边的先进党员典型,塑造党的优良形象,增加党对医学生的吸引力。
4.3 占领网络育人新高地,培育医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最大增量
政党建设要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潮流,走在网络时代前列,不断改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拓展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1]。要重视新媒体对政党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选择和制定符合医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培育专门、专业、务实的资讯门户网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生动活泼的题材与内容来加强宣传效果,不但夯实医学生对党的忠诚度;要积极研判和回应医学生网络舆情,特别是一些医学生常关注和聚集的网站、论坛、社区和APP应用软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推进网络民主和网络参政议政;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斗争,坚决整治网络乱象,抑制网络负能量传播,防止给医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颠覆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