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河湖”打造浙江治水升级版
2019-01-16朱法君
朱法君
(浙江省水利厅“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10009,杭州)
2019年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全省票选中,“美丽河湖”荣登榜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也彰显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切中民意、为民谋福祉的一贯务实作风。“美丽河湖”既是群众的愿望,也是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唐诗之路”打造的重要内容,对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深远,可将其作为浙江治水的升级版,充分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力度不减,治水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的重要举措。如何将这一全省人民关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的实事办好,笔者站在一名治水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对“美丽河湖”建设与管理提出建议,供各地参考。
一、“两美浙江”催生“美丽河湖”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但也曾一度“因水而困”。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2013年年底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5年多来围绕“水”字做足了文章,全面剿灭了劣Ⅴ类水,全省水环境状况有了质的提升,开启了全国全域水环境治理的先河,走出了系统治水的 “浙江之路”。几年来,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治水带来的变化,绿水青山重回浙江大地,江河安澜,百业兴旺,人与水的情感交融达到了新高度,有满满的亲近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但是,全省人民在充分享受到治水福祉的同时,又有些许担心:按照原定计划,“五水共治”至2020年将告一段落。污染会不会反弹?已经取得的治水成效能否得到巩固?浙江的水变清了,还能否变得更美,能否更富有诗情画意?山山水水还能否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助力添彩?这些来自群众、基层的疑虑,也正是更高的期盼和要求。“美丽河湖”从萌生到落地,是站在更高、更宽阔视野下顺应民意的一项重大决策,必将助推浙江省“富民强省”战略实施。
浙江的治水理念和成效处于领跑中。近年,各地在积极推进“五水共治”的同时,围绕“美丽河湖”主题积极谋划、积极作为。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第一名的仙居永安溪,可以看成是“美丽河湖”的经典之作。永安溪规划建设初期确定的“在大保护的前提下精梳妆”的定位得到了充分落实,开创了浙江省“美丽河湖”创建的先河,创新了全国河湖治理模式,为全国河流治理提供了一个浙江样板。
此外,开化县结合东部国家公园创建,谋划钱塘江源头马金溪“百里黄金水岸”,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亮点,已经初展风姿。丽水市作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核心区,正在规划建设瓯江“国家河川公园”,将境内各具特色的水库湖泊、山川河流打造成美丽河湖,并作为“大花园”建设的重中之重摆在了“灵魂级”的地位。嘉兴、湖州、温州、台州、宁波等地也根据自身特点,推进平原河网的联片整治,2017年浙江省评选的10条最美家乡河和2018年各地推荐获评的30条美丽河流,分布全省各地,各具特色,为浙江省大范围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浙江各地在创建 “美丽河湖”上不打折、不畏难,能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件民心所向、惠及后代的好工程,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情,与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合拍。各地自觉地将“美丽河湖”建设当作“五水共治”的延续,当作浙江治水工作2.0版本精心打造。美丽河湖,必将成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
二、因地制宜,高品位建设“美丽河湖”
1.必须正确理解“美丽河湖”的内涵
(1)必须是高颜值的
“美丽河湖”首要的表征是美丽。山山水水是浙江的灵魂,诗画浙江依托的也是浙江特有的江南水乡灵气。水中、岸边、远山,构成了浙江河湖的基本要素和框架。水清,岸绿,景才美,巩固“五水共治”的成效,让碧水蓝天成为美丽河湖的坚实基础,进一步通过水生态修复、河岸景观提升、整体河湖形态的保护和维系,适应现代审美的要求,既要让人一见钟情、由衷赞叹,又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越变越美。
(2)必须是多功能、多功效的
美丽的前提是安全。绝不可追求美丽而放弃防洪安全。河流湖泊是水流的载体,需充分协调好防洪、灌溉、供水、航运的功能发挥,还要充分考虑河流湖泊生态功能的实现。美丽,应该是锦上添花、多方协同。
(3)必须是生态优先的
生态的才是最美的。“美丽河湖”打造过程中应将生态优先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河流湖泊是自然湿地,是鱼类、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也是其他动植物生长繁衍的重要场所,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协调好人类需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美丽河湖”建设、保护成为浙江最具特色的生态品牌。
(4)必须是有内涵的,体现文化传承的
要将文化植入“美丽河湖”建设。每一条河、每一个湖都是有故事的,5 000年来的治水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浙江的河流湖泊更处处是美景,处处有文化。西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7 km2的湖泊,而是名满天下的文化载体;“西施浣纱”“钱王射潮”……不胜枚举。浙江省正在着力打造的“唐诗之路”“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让水的故事灵动鲜活。
“美丽河湖”建设中,要与文化挖掘和打造携手同行。有了文化的河流湖泊,就会有灵魂、有生命,进而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成为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新领地,成为诗画浙江“大花园”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5)必须是便民惠民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河湖”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仙居永安溪治理过程中,很好地将传统治水内容与美丽元素结合,沿溪建设了滨水绿道等便民措施,让美丽的河流充分展现在眼前,绿水青山变成了百姓的增收渠道、富民通道。仙居永安溪的农旅融合,全县农民年均增收2 000元,仙居旅游步入了“永安溪时代”,成为仙居和浙江的一张金名片。
2.延续建设方式
建设方式上,可以延续“五水共治”的做法,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管。
3.因地制宜规划建设
“美丽河湖”不是全面建城市公园,更不可花重金堆积一批俗媚的景观工程,必须始终坚持打生态牌,着重体现自然美。坚决反对不顾自然规律的蛮干、乱干,浪费资金、浪费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反对注重短期效益,大搞硬化铺装、大树下山等逆生态的造景行为,而应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花小钱获得自然美;反对“高大上”,提倡接地气。减少因不合时宜的造景而留下败笔或带来不必要的管护压力。
浙江的地理特性,造就了浙江河湖的千姿百态。“美丽河湖”绝不是一个样板套下去,而是因地制宜,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既与河流湖泊的特性相协调,也与当地文化相融相通,各显特色,各具个性。山区性的河流宜将自然风貌充分展现,可适当建设堰坝等工程,做好枯水季节的防枯,突出自然风光;流域中下游的河段因两岸防洪保护对象集中,往往两岸建有较高的堤防工程,可将文章做在堤防的生态化建设上,并保护好河滩、河湾等自然资源;平原河网地区的河流,因洪水位变幅小,宜以护岸形式保障河岸稳定,并尽可能做到生态化。城镇周边的河流治理与“美丽河湖”建设,可吸收江南古镇的建筑风格,打造各类特色水街,将文化融入其中,与城镇建设相呼应。
“美丽河湖”建设中必须充分理解生态的含义,讲究生态并不是一味地不顾防洪安全、不顾堤防结构安全而追求景观效果,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双赢”的途径。“美丽河湖”既要在岸上梳妆打扮,也要重视河流、湖泊自然形态的保护,更要重视水质的保护和提升。
三、深入贯彻河湖长制,让“美丽河湖”永葆生机
强监管是对美丽河湖最有效的呵护。现在花大力气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河流湖泊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监管,使得河流湖泊伤痕累累,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美丽元素。曾经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河流两岸大量围滩造地,且有裁弯取直等改变河流形态的行为,河流普遍“渠化”严重,破坏了江河的自然风貌,也抬高了江河湖泊的洪水位;长期以来偏重于对安全的考量,忽视了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前期建设中两岸硬化严重;无序采砂、砍伐滩林、建设引水式小水电造成的河流断流、基础设施建设侵占河流湖泊、违规设障等严重破坏河流生态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污染物积淀,其治理修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更不可新增入河入湖污染物总量。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控制,“美丽河湖”也难永葆青春、焕发生机。
要将河湖长制作为 “美丽河湖”永葆生机的制度保证。强监管就是对美丽河湖最有效的呵护,既要管水中,还要管岸上。严控污染物入河入湖,是保持河湖生命的关键;水中岸边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每一棵树与草、每一个滩与湾、每一处深潭浅滩,都有其自然法则,需杜绝围滩造地、破坏性采砂、侵占河湖等危害河湖正常生命的非法行为,落实河湖管护责任,力求在全社会形成爱水、护水、管水的良好氛围,共同构建“美丽河湖”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