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区域政策越来越重视 “抢人”
——基于一个拓展的线性模型研究

2019-01-16李文宇陈健生刘洪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移民人口决策

李文宇 陈健生 刘洪铎

一、引言

人口是区域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劳动力在空间上的流动或者变动将直接影响相关区域的发展,也决定着经济空间分布是否有序科学,进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变,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与历史基础,以及对外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崛起,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形成区域之间的发展位差,导致我国产生了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并且这个规模有日趋扩大的态势,从后发地区向发达地区、从中西部向东部、从乡村向城镇产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同时人口迁移也引致产业逐步向发达地区集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这个人口在空间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趋势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空间经济格局,进而影响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还可以看到,在实际的政策制定当中, “抢人”的政策越来越明显,比如成都出台了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等12条新政,武汉、厦门等地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可以说区域发展中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这说明社会的多元化程度不断增强,居民的偏好也日趋多样化,居民迁移决策机制将发生改变,这必然会导致人口流动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产生深刻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转变。这种转变会对人口流动产生影响,反映到经济空间格局上,进而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的机制和结果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并加以研究,对理解发展趋势和实施政策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居民迁移决策体现在人口对区域的选择上,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居住和就业区位的选择,其反映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就是人口流动。国外对移民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多,有的注重于分析移民对发展的影响(Card,2005[1]),有的注重于移民的技能水平对移民地的影响(Cortes, 2008[2])。 其中, 移民选择与工资的关系是相关研究的重点, Ottaviano和 Peri(2008)[3]研究认为,移民对工资有微弱的正面影响。Peri和Chad(2009)[4]认为外来低技能劳动力会拉低工资,但是如果移民导致当地的劳动力重新分配,则可以降低工资下降的压力。还有一些文献关注于其他因素与移民的关系,比如以犯罪(Bell等,2013[5])、住房(Gonzalez和 Ortega, 2013[6])等为对象, 对移民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做出了分析。国内人口流动研究一般是从人口统计数据出发,分析人口特征、人口流向、流动规模对人口格局以及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一些学者对人口流动的趋势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流向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丁金宏等(2005)[7]研究认为,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的辐合流场与辐散流场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珠三角是我国最大的迁移辐合中心。对于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差距等是关键动力。潘越和杜小敏(2010)[8]认为,人口流动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而对中西部地区影响表现为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人口流动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严超和常志霄(2011)[9]发现省际劳动力迁移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和各省区实际人均收入的趋同都有正向的影响。蔡翼飞和张车伟(2012)[10]研究认为,人口迁移壁垒、资本边际产出变动差异对人口和产业的不匹配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总的来说,人口流动对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协调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

自从 Krugman(1991)[11]完成开创性的论文以来,空间经济学结合垄断竞争模型对空间不均衡现象,也即集聚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证明因运输成本、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产业的空间分布会表现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从而带来累积因果效应,使产业形成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目前,空间经济学研究不断取得新发展,Behrens等(2014)[12]研究了排序、集聚和选择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Alfaro和 Chen(2014)[13]从第一自然(地理影响等)和第二自然(知识溢出、产业关联等)的角度研究了新工业集群的形成和跨国公司的选址。国内学者对近年来我国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经济空间重心主要偏向东部沿海地区,为分析其中的内在机制,邓慧慧(2009)[14]使用三区域的空间均衡模型,结合我国的区域空间结构实际情况,对我国东部集聚现象进行解释。对于为什么没有发生经济空间重心的转移,李娅和伏润民(2010)[15]从不对称的资源禀赋优势系数出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发现我国东部的制造业尚未达到产业转移的内生临界点,要实现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还需要外生力量的作用。陈健生和李文宇(2012)[16]使用多区域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本地市场效应在中部塌陷等现实现象中的影响机制,说明我国经济空间重点变化的内在机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经济学、社会学等专家在人口流向及其影响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区域研究方面,多数文献主要从整体上着手,注重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而由于方法或视角的限制,没有考虑居民迁移决策的影响。本文将主要关注于个人偏好,使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引入居民迁移决策的因素,从而解释其中的经济集聚现象,探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进而研究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希望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出发,以新经济地理的线性模型为基础,在人口迁移决策、市场规模与区域发展研究方面做出一些探索。

三、理论模型

使用 Ottaviano等(2002)[17]的理论框架, 以线性模型为基础进行空间分析。假定存在两个区域,分别为区域A和B,生产部门只包括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要素只包括劳动力,其中制造业为技术性劳动力,而农业部门为非技术性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在两区域平均分布,假定区域A的制造业劳动力占比为λ,那么区域B的制造业劳动力占比就为1-λ。使用成本τ表示区域A和B之间的贸易成本。我们这一模型与基本线性模型的区别在于,在分析劳动力移民决策的时候,将居民迁移决策因素纳入其中,从而拓展了线性模型,讨论了居民迁移决策对于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从空间经济学研究来看,讨论空间差距一般是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框架下的模型,比较区域之间产业空间分布差距或者分析产业空间分布机制来研究区域空间差距的演进路径。当然,区域空间差距不仅限于产业,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内容,本文基于主要从产业的角度研究空间差距,是为了让研究更加聚焦,也是遵循相关模型的一般讨论框架。具体的模型推导如下。

(一)基本模型

假设个人偏好用二次效用函数表示,这是一种典型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其形式如下:

其中,i∈[0,N],α>0,β>γ>0。

在式(1)中,与二次效用函数设定一致,其中α、β、γ是三个正的参数,并且β大于γ,这个效用函数是拟凹的。q(i)表示工业产品数量,表示多样化产品结构,使用q0表示农业产品数量,可以称为计价物。由于在二次线性效用函数中,计价物q0相对于效用是线性的,所以二次效用函数主要通过价格效应讨论来分析,而对于个体来说,不存在收入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收入的波动只影响农产品的需求,而不影响工业产品的需求。

假设个人消费工业产品总数为Nq,那么个人消费将均匀分布于区间 [0,x)中,其中在 [x,N]区间重为零,可以求出区间密度为Nq/x。从而可以将二次效用函数简化为下式:

我们对这个函数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效用函数是关于α的增函数,在x=N时取得最大值,这时所有的商品都被个人消费了。同时,这个效用函数可以反映多样化的消费偏好,偏好与β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随着β的增大而增大。可以得出效用函数关于X的二次导数为负,说明个人能通过增加工业产品的消费来提高效用,但其增速是趋于下降的。假定个人除了收入y之外,还拥有0个单位的计价物。可以给出个人的消费约束条件为:

使用效用函数以及消费约束,经过运算,可以得到产品需求函数为:

其中,a=α/[β+(N-1)γ],b=1/[β+(N-1)γ],c=γ/(β-γ)/[β+(N-1)γ]。

通过这个需求函数讨论市场价格效应,可以看到系数b+cN反映的是企业i的个体价格效应,而系数c反映的是市场价格效应。同时,用这个函数还可以讨论企业和市场的定价关联,当厂商价格高于市场价格P/N进行销售时,工业产品需求量会下降,反之需求量会上升。将其代回二次效用函数中,可以得到个人间接效用函数为:

根据我们对模型中的劳动力份额假设,同时假定企业为同质的,每个企业雇用同样的劳动力Φ,可以求出不同区域的企业数如下:

根据产品需求函数(4),可以得到区域的产品需求函数如下:

那么,两个区域的市场价格函数应为:

根据式(8),可以发现单一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表示为p=P/n。因此,根据这一结论,由于我们假设企业生产只考虑劳动力要素,所以使用企业利润将等于销售收入减去劳动力支出。那么,当企业选择特定的价格在单个市场进行销售时,企业的利润函数表示为:

其中,w表示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工资水平。下面我们将使用利润函数对企业定价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进一步讨论

根据给定的式(8),结合前述关于商品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定价策略如下:

从上式可以看出,与DS框架下的CP模型不同,市场价格将取决于企业在区域间的分布比例和区域之间贸易成本的大小。即区域的企业数量将影响市场均衡价格,两者存在负向的关联,市场价格将随着企业数量增加而变低。同时,贸易成本也将影响均衡市场价格,当贸易成本降低时,市场进入成本同时也降低,也就是降低了区外商品的流入成本,从而降低均衡市场价格,加快区域一体化。综合来看,区域之间的市场价格竞争其实是通过企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来反映的,当企业迁移之后,将推高其原所在区域的市场价格,并且降低其新转入区域的市场价格。

分析企业的定价策略之后,可以得到企业产品的价格为正的贸易成本约束条件为:

可以看出,当区域之间存在贸易成本时,即τ大于0。当φ=0和c=∞时,即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和产品为完全同质,区域之间将不存在贸易,这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同时,规模经济效应越大或者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都将增加两个区域之间的贸易量。由此,根据企业的定价选择,我们可以得到企业的均衡利润函数为:

显然,区域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变化将对利润产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本地产品的多样化水平上升将降低产品价格;其次,由于劳动力增加将带来消费者的增加,也将增加本地企业的利润。所以,劳动力迁移将对利润产生影响,关键在于企业如何权衡这两方面影响。

在式(10)和式(11)的均衡价格条件下,由需求曲线和市场价格曲线之间的差额,可以得到区域A的个人消费剩余函数如下:

根据消费剩余函数的形式,可以得到其对市场λ的一阶导数为正,并且二阶导数是严格凹的。所以,消费者剩余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这种效应随着本地产品种类的扩大而减弱。

因为我们假定市场是自由进入的,所以企业的均衡利润将为零,通过求零利润条件,可以得到均衡工资函数如下:

可以证明,当我们限定住φ较大且τ较小,工资将关于λ递增,这个函数为凹函数,反之,则递减,且为凸函数。所以消费者剩余函数和工资函数在不同的贸易成本条件,与市场规模具有不同的关联,而贸易成本较高时,函数关于市场规模递减,当贸易成本较低时,则递增。这是一个典型的本地市场效应,随着贸易成本的减小,技术性劳动力也就是工业企业都将向规模较大的市场集聚。

(三)劳动力迁移决策下的均衡

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在考虑移民情况的时候,都采取简单的方式,比如只考虑劳动力工资,认为两区域的工资相等时就达到均衡状态。甚至在一些模型中,简化处理劳动力流动的情况,将工资直接简化为一个数值,通过分析资本要素的流动来构建资本市场均衡,进而分析相关的现实问题。但是,劳动力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个人来说,决定移民的因素很多,有习惯的原因,比如出生地等因素,较多中国人会首先考虑原籍地居住,《论语》中的 《里仁》就有 “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个人也会考虑自身发展的原因,比如工作搜寻的机会,在发达地区可以获得更多和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待遇,这也是较多人选择在沿海地区生活和就业的原因。总之,人口迁移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选择,会有文化、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影响。很明显,就现有的分析条件,我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这也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我们着重在将移民选择引入我们的理论框架中,研究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这里参考 Anderson 和 Papageorgiou(1994)[18]以及Borjas(1999)[19]的方式,将劳动力决定定居区域A所获得的总效用表示为:

其中Γ表示个人的可度量效用部分。而V表示线性模型所讨论的基本效用函数;X是一个居民的移民决策偏好效用函数,说明居民选择特定区域所获得的效用。ρ表示其在区域内找到工作的概率;E表示其受到的身份政策影响,比如在我国往往以户籍身份来区分个人可获得的公共服务水平。Χ表示其他一些可以度量的效用,比如气候、文化等等。而ξ是特殊效用,是一个随机变量,即本模型中未考虑到的效用,假设其是独立同分布。

那么劳动力选择在区域A居住的概率就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移民的概率来表示均衡状态,两个区域的移民数差异可以表示为式(19),当其等于零时,就达到了移民的区域均衡状态。

当一个区域居民移出等于流入时,就可以达到均衡状态,由式(19)可以得到下式:

将式(20)取对数,然后化简,可以得到:

在线性模型中,产品需求与收入效应无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劳动力的效用差异来分析移民的情况时,具体的个人基本效用包含消费者剩余和工资收入等,可以定义如下: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式(21)前半部分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剩余和工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市场力量,而公式的后半部分多数变量均与居民迁移决策有关,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个人力量。可以认为,在线性模型中增加了个人偏好因素之后,区域之间的均衡状态不仅取决于市场规模等因素,同时也受到居民迁移决策的影响,空间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平衡。所以,我们考量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要关注市场力量,同样要重视居民迁移决策带来的个人力量。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要不断提升本地市场规模,做好市场进入和市场环境机制的构建,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则需要适应个人的偏好,建立更具吸引力的居住和就业环境。

1.不考虑居民迁移决策的情况。

当不考虑居民迁移决策的影响,我们的结论与基本线性模型将保持一致。根据个人消费剩余函数和工资函数,结合式(21),可以得到区域间的移民均衡方程为:

从式(23)中可以看出,λ=1/2将是一个稳定的均衡,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黑洞条件如下:

所以,我们假设黑洞条件一直成立,并且将临界点表示为τ′。由于C一直大于0,当τ<τ∗时,效用差与(λ-1/2)保持同向,而当τ∗<τ时,则反之。所以当τ∗<τ时,对称结构是稳定均衡。当τ<τ∗时,将根据初始的市场份额来确定产业集聚的方向,企业将集聚在具有初始优势的区域。所以,在线性模型的研究框架下,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产业会逐步从对称结构发展到中心-外围结构,也就是说贸易成本的下降,会引致产业集聚的发生。

推论1:当不考虑居民迁移决策时,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会出现两种情况,当黑洞条件式(24)不成立时,两个区域是核心-边缘结构,即处于产业集聚状态。当黑洞条件成立时,两个区域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先是对称结构,即处于产业分散状态;当贸易成本下降到τ∗以下时,两个区域是核心-边缘结构,即处于产业集聚状态。

2.考虑居民迁移决策的情况。

我们结合式(21)和式(22),就可以得到一个移民决策效用等式如下:

当区域A具有规模优势时,即λ>1/2,二阶导数是恒大于零的,函数f是严格凹的。相对地,如果区域A没有规模优势,即λ<1/2,二阶导数是恒小于零的,函数f是严格凸的。如果居民更偏好于区域A时,那么只有满足一阶导数小于0时,才存在稳定均衡。当满足黑洞条件时,可以证明,方程(25)有两个正的实根,说明其均衡分别存在于(0,1)的两侧。如果居民对两区域偏好一致,即XA=XB时,也存在稳定均衡,在λ=1/2时,可以求出方程两个实根为:

所以这时存在两个稳定均衡,产业分布在这个时候是部分集聚的,我们将这两个实根确定为τ1和τ2。如果居民更偏好于区域B时,需要考虑初始情况来判断:当函数f在初始时大于零,也就是市场力量大于个人力量时,要满足一阶导数小于0,才存在稳定均衡;而函数f在初始时小于零,则需要满足一阶导数大于0,才存在稳定均衡。所以,在模型内,应当考虑方程(25)中前段和后段的影响,前段部分主要考虑的是市场力量,比如市场规模和贸易成本,而后段则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力量,通过个人对不同条件下的偏好来确定。当区域A即具有规模优势和偏好优势时,区域A将保持产业份额上的优势,空间分布将是部分集聚。而区域分别具有规模优势或偏好优势时,情况就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两者的相对情况来判断产业集聚的方向。所以,在我们的模型里,居民迁移决策将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推论2:当存在居民决策因素影响时,当τ>τ1时,两区域产业是对称分布的,即处于产业扩散状态;当τ2<τ<τ1时,两个区域为核心-边缘结构,即处于产业集聚状态;当τ进一步减小,τ<τ2时,两区域产业是对称分布的,即处于产业扩散状态。

所以,当存在居民决策因素影响时,空间结构演变将会是扩散—集聚—扩散的发展趋势,呈现出钟形曲线的走势。那么,在不考虑居民迁移决策影响的情况下, 有移民均衡将是单一的结构,而非考虑居民迁移决策情况下的双重均衡结构。或者说,如果不考虑居民迁移决策,集聚的方向将是单一的,后发区域将难以实现规模的赶超。而在考虑了居民迁移决策后,后发区域将有希望实现赶超。所以,当某一区域处于市场规模劣势时,居民迁移决策力量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后发区域实现赶超提供更宽的路径选择,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下面进一步讨论贸易成本的影响,求出有关贸易成本的一阶导数如下:

图1 居民迁移决策影响下的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可以看到,在考虑居民迁移决策后,当贸易成本较高时,两区域之间将是一个对称的均衡。而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减小,两区域之间会产生空间差距,并且这一差距逐步扩大。当贸易成本达到一个临界点时,两区域的空间差距逐步缩小,直至恢复对称均衡。我们可以认为两区域的空间差距对贸易成本存在一个钟形曲线关系,即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两区域的空间差距将是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

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的建立与推进,居民享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对居住环境要求更高,比如对雾霾等环境问题关注更多,对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条件也有更高的要求。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我们认为个人力量将逐步增强,并与市场力量的内在推动相互交织,影响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布,进而影响区域发展。所以,未来的区域发展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居民各方面的综合效用,这将是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四、模型检验

在上一节中,我们使用线性模型对个人迁移决策对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个人偏好将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个人考虑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因素进行决策,决定其居住地,从而对市场空间格局产生影响。下面使用计量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

(一)计量模型设定

我们使用 Logit模型(Pons等, 2007[20]), 将其可度量的效用部分写为如下形式:XA(ρ,d,E…)=lnρA[χA(1+EA)]φ, 依据理论模型的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下式:

其中M是指区域的人口流动数量,将式(28)取对数,然后整理可以得到:

根据上式,我们建立计量方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两个区域的移民量比值,解释变量包括两个区域的产业份额比值λ、两个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其他个人迁移决策变量,包含工资、消费水平、迁入门槛以及区域的环境等因素,还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域和行政区划的因素,设定了两个虚拟变量。

(二)变量说明

我们使用相关统计数据,建立了省-省的数据,共计465个样本。人口流动数据来自于 《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根据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数据得出,其他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其他公开数据平台。除了消费数据使用2015年的数据以外,其他数据均使用的是2016年的数据。

1.产业份额。在理论模型中,产业集聚作为空间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也是空间经济结构演变的重要结果。我们在计量验证中,分别采用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第三产业产值①通常来说,衡量一个区域的产业规模使用企业数比产值数更好,由于统计数据缺乏对第三产业企业数量的统计,所以这里使用产值来衡量第三产业的份额。两个指标进行验证,以研究市场规模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人口流动。采用两省相互的人口迁移量比值的对数作为解释变量,人口是产业的重要支撑,人口的流入扩大了市场规模,同时人口的流向决定了产业向什么地方集聚,从而深入影响了空间经济结构的演变。

3.空间距离。在区域发展中,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影响着区域之间的交互关系,比如贸易等交流活动,进而影响区域发展。这里我们使用各省会的经纬度,使用相关公式计算省会之间的平面空间距离,没有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

4.工资收入。在移民迁移的决定中,收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个人要决定改变居住和工作地,首要考虑的是收入情况,以及由此决定的其他生活状况。这里使用 《中国统计年鉴》的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变量进行运算。

5.消费水平。在移民迁移时,不仅要考虑收入,还需要考虑区域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这样才能比较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差距。所以,我们引入了滞后一年的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变量进行运算。

6.迁移门槛。我国多数区域,特别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与城镇之间存在明显迁移门槛。居民在一个地方就业,并不意味着能在该地获得完整的公共服务保障,比如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等等福利往往是附着在户口上的,就会出现缺失。多数情况下,在各区域中,省会是主要的迁移目的地,所以我们使用各省会城市的住房交易均价来表示区域的迁移门槛。

7.环境因素。近年来,特别是在PM2.5的知识为大众所了解之后,环境话题已成为居民关注的重点。在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居民的关注点之后,其会影响居民迁移决策,这里也对此进行验证。使用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来衡量一个区域的环境情况。

8.直辖市。在我国设立了4个直辖市,直辖市往往是以城市经济为主,其经济结构与省和自治区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直辖市在大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所以我们将这一变量考虑进了计量分析中,使用虚拟变量来明确这一区别。我们将直辖市-省(自治区)的值定为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值定为-1,其他样本均设为0。

9.地域划分。我国地域广大,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惯、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同质地域内人口流动往往更为顺畅。我们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7个地域。考虑到内蒙古、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的区域边界并不清晰,所以将这些省和自治区划归两个地域。如果是同一地域,则将这一变量赋值为1,否则就赋值为0。

(三)计量结果讨论

经过计量运算,我们得到了表1的结果。在计量中,多个选取的指标都表现了显著性,我们对具体的结果讨论如下:

1.人口流向表现显著正相关。在我们理论模型中,产业份额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不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市场规模效应。这种效应推动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区域获得先发优势,并且有进一步扩大这一优势的可能,所以规模较大的区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移民,并吸引更多的产业定位于本区域。

2.空间距离表现为正相关。说明我国空间经济结构是按空间距离衰减的,距离越大的区域之间存在更大的产业集聚差异。从另一方面来看,还反映了贸易等方面的壁垒和瓶颈还有待打通,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跨区域的一体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3.工资收入表现为正相关。显然,工资收入是人口流动重要决策因素,工资收入较高的地区对移民有更大的吸引力,工资收入的差距扩大了区域之间的空间差距。

表1 计量结果

4.消费水平表现为正相关。区域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会缩小区域之间的产业空间差距,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这个机制的形成与空间经济学的生活成本效应相关,当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较高时,可能是由于该地的市场规模较大,其商品种类也就更多,从而降低了总体的价格水平,提升了区域的福利水平,反而显示出消费水平更高的区域有更大的产业和人口吸引力。

5.房价或者落户门槛表现为正相关。我们认为,当前由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较大,导致发达地区的市场吸引力仍然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尽管发达地区采取了一些限制政策,但由于收入和工作等方面的吸引力仍较大,房价的攀升并未缩小区域之间的空间产业差距。

6.环境因素表现为弱的负相关。居民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并不特别显著,主要是由于居民对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并未纳入决策,但也可以看出,环境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负相关,过度的产业集聚对环境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7.直辖市和地域因素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我国直辖市相对来讲已经较为拥挤,但直辖市往往是城市经济的形态,在收入、文化等因素方面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向直辖市集聚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地域表现为正相关则说明,我国大区域间移民趋势大于小区域内的移民趋势,我们可以认为由于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势能差较大,比如从西南地区等人口较多的区域,会更多地倾向于向沿海地区移民,而不是在本区域内的省际移民。

五、结论和展望

我们过往的区域发展政策往往过多地或者说是仅仅注重于产业发展等方面,而忽视了对 “人”这一个体的关注。随着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迫在眉睫,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少甚至于消失,因此需要主动应对并采取积极措施。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在线性模型的框架下加入居民迁移决策偏好,发现劳动力的异质性会对人口流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业集聚,从而对经济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关注于居民迁移决策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人口流动的内在机制可以分为市场力量和个人力量,在发展的前期,市场力量最为关键,所以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先发优势吸引到较多的劳动力,而到了发展后期,个人决策力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发展应当更为关注居民偏好和个体力量。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发现居民迁移决策、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市场力量仍发挥主导作用,居民迁移决策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研究结论表明,我们认为,过往的国内区域发展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取得了先发优势之后,会逐步扩大这一优势,从而吸纳到更多的企业和居民。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选择也会更为重要,更加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区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优势,从而成为今后区域发展的引领者。为此,在继续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政策上需要更多地考虑居民偏好与个体选择。那么,我们认为目前与未来推动区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拓展。

第一,区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什么?从我们的分析来看,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不仅在于市场规模等区域先发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偏好也将在其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甚至是引起产业扩散的关键因素。从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等人口流入地区采取一系列歧视性的人口政策,比如存在户籍歧视,对移民没有提供子女教育等完整的公共服务,使外来人口产生了人口与公共服务分离的状态。这种政策既使得外来人口的福利降低,同时也使其户籍所在地政府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而人口流入地(一般为发达地区)政府因此避免了一些必要的责任和付出。这种歧视性政策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发达地区所具有的先发优势,即使采取了这些政策,发达地区仍然会吸引到较多的移民,所以这些歧视性政策得以长期存在。

第二,限制人口流入的政策还是明智的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采取歧视性的人口政策不利于人口流动,这些政策对区域发展会日渐显露负面作用,而居民迁移决策和偏好将在人口地区流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多数地区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加强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对区域人口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地区丧失了人口的吸引力,就会使未来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我们认为,取消歧视性的人口政策,特别是放宽户籍政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各区域不仅会取消歧视性政策,甚至会主动采取更具吸引力的、鼓励外来人口流入的政策措施。

第三,怎么探索崭新的发展道路?以往的区域发展道路往往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吸引投资和项目支撑促进区域发展。随着居民迁移决策和偏好重要性的上升,未来的区域发展道路应当更注重人口流动中的居民选择的重视,更加注重区域的宜居性建设,更加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走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是未来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味盲目扩大投资,不顾区位条件发展工业项目,或者说通过招商引资一些降低居民幸福感的项目,会对本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建立适宜人居、舒适幸福的社会生活环境将会是当前和今后区域发展的重点。

猜你喜欢

移民人口决策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移民火星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