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控”成因及危害再审视
——基于安徽省1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9-01-16苟延峰

关键词:教培大学生

苟延峰,谢 东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公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98.3%,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必备的设备。而网民中以10~39岁的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重最高,达29.7%[1]。在这一年龄段中,大学生占了较大比例,是使用手机的主要群体。手机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其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

现代社会已离不开手机,手机依赖较为普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手机控,但“手机控”不能等同于手机依赖。轻微的手机依赖有助于人际交流、扩大视野、便利生活等,而过度的手机依赖在某种意义上即可称之为“手机控”,其危害较大。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特殊群体,正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树立对手机的正确认识,合理恰当地使用手机尤为重要。

一、文献梳理及问题提出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高度依赖手机提供了客观基础,大学生基于手机的行为表现较为突出,大学生手机控问题日渐严重。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对手机依赖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尤其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手机依赖影响要素、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治疗手机依赖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在手机依赖的影响要素方面,刘红、王洪礼和王相英从人格角度研究指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依赖成瘾与其人格特质、内心孤独感关系密切[2-3];王欢等和李雅鑫等的研究也指出,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控程度的最主要因素[4-5];董海军、杨荣辉则从需求的角度指出,传统社交需求、网络社交、手机娱乐需求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关系,自我管理需求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关系[6];此外,邓兆杰等人从教培角度指出,主观幸福感、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密切,且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手机依赖[7]。在手机依赖的影响方面,赵希认为手机网络虽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视野,但过分依赖手机网络并将其作为唯一的沟通渠道,会缩小大学生的社交圈,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8];正如陈婷婷所言,手机确实给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但如果大学生缺乏理性和自律,就会沉迷于手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使得他们的行为、情感、态度等发生巨大转变,对外界的感知力逐渐下降[9];此外,手机自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危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过度的手机依赖,尤其是虚拟空间的游戏使部分大学生陷入虚幻,与他人关系产生疏离[10];对此,为应对和解决大学生手机控问题,部分学者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张文文等研究指出,学校和家庭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帮助其找到自我价值,关注并解决其心理问题,丰富校园生活,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1];梁莹则进一步指出,解决大学生手机控问题,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増强大学生学习兴趣,完善教育与管理制度,加强家校联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12]。此外,还有少数学者指出要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政府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环境。

综合来看,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手机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学者们的研究在学科广度、理论层次等方面尚有不足,尤其是基于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居多,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偏少。鉴于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尝试从发展社会学视角对大学生手机控进行较深层的理论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探究大学生“手机控”之成因,究竟是哪些要素导致大学生成为“手机控”?大学生“手机控”危害有哪些?如何有效地治疗大学生“手机控”?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下假设:

假设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大学生手机控。

假设二:家庭教培方式影响大学生手机控。

假设三:个人性格影响大学生手机控。

假设四:个人兴趣爱好影响大学生手机控。

假设五:个人自制力影响大学生手机控。

二、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抽样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首先,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从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中抽取7个代表性的地级市,把这7个地级市分为7个初级抽样单位,再将这7市内的高校作为二级抽样单位,随机抽取11所高校,而后将高校中各年级分层,将年级作为三级抽样单位,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分配调查样本比例,分别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专科院校对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各年级中被抽中的大学生就是我们调查的最终调研对象。调查对象的选取按地级市、高校、年级、大学生四级抽样单位的顺序进行抽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对象选取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二)研究内容

数据收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结构性访谈。问卷设计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年级、专业类别和月生活开支等;第二部分手机属性,主要包括手机品牌、价格、网络运营商及手机指标等;第三部分是手机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频率、用途,影响使用手机的相关因素及对手机依赖的态度。

(三)资料整理

调研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其中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问卷收集来的数据主要采用了描述性分析、交互分类和相关性分析。除此之外,研究组还编制了访谈提纲,选取不同高校的100余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入访谈。借助与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深入挖掘出一些代表性案例,获得更为详实的材料,提升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三、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描述

此次受访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男女比例较平衡。各年级占比分别为大一占28.1%,大二占29.2%,大三占27.1%,大四占15.6%,年级分布较为平均。户籍是农村的大学生较多,达到总体的60.9%,而户籍是城镇的大学生仅占39.1%,安徽省是农业大省,这也符合安徽省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理工农医类专业占44.8%,文史经哲类占39.6%,教育艺术类占15.6%,从高校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分布较为合理(见表1)。

表1 受访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统计表

(二)大学生“手机控”状况分析

1.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情况。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情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使用手机时间;二是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娱乐时间;三是大学生在部分时间段使用手机频率。

大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使用手机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仅占0.5%,1~2小时的占4.2%,2~3小时的占24.8%,3~5小时的占总体比重最高达30.6%,5~8小时的占21.7%,还有18.2%的大学生累计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而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娱乐时间在2~3小时的占总体比重最高为29.9%,娱乐时间8小时以上达4.3%(见表2)。这说明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并且一部分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娱乐时间较多,手机占据了大学生日常时间的一大部分,大学生手机依赖表现明显,手机控现象严重。

表2 受访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和娱乐时间情况统计表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早上经常和总是玩手机的比重分别达到35.4%、12.5%,中午经常和总是玩手机的比重为38%、10.9%,晚上经常和总是玩手机的比重占到46.9%、17.7%,上课时经常和总是玩手机的比重为26.6%、7.3%,此外,吃饭时经常和总是玩手机的大学生相比前几个时间段的比重较低,分别为18.2%和3.1%(见表3)。由此可知,手机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用大量时间,手机已占据重要地位。

表3 受访大学生使用手机频率统计表

2.大学生使用手机满足需求情况。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用于联络他人、娱乐、学习以及网上消费。根据问卷数据分析,选择情况如下:打电话的选择率为79.7%,发短信的选择率为53.1%,听音乐的选择率为68.2%,QQ和微信的选择率分别为81.3%、66.7%,网购的选择率为69.8%,学习的选择率为43.8%,打游戏的选择率为40.1%,看电子书的选择率为30.7%,看视频的选择率为70.3%,而其他的选择率仅为4.2%。由此可知,手机已经不只是满足大学生的传统需求,如打电话、发短信,还能够满足大学生娱乐、消费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如用手机网上购物,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聊QQ和微信等。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基本能够满足大学生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等多样化需求,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事实上也加剧了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程度,造就了大学生手机控群体。

3.大学生手机控认知情况。由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大学生对于手机控的自我认知和态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15.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手机控程度非常高,37.2%认为自己手机控程度较高,33.6%认为自己手机控程度一般,11.7%认为自身手机控程度较低,仅1.6%认为自己没有手机控。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手机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

(三)大学生“手机控”成因解析

1.手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手机控提供现实基础。手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有深远影响,“手机控”“手机依赖”是手机科技和网络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才出现的新现象。随着手机智能化和Wifi普及,手机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为手机依赖提供了客观基础。通过调查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参考指标以及对选择频率较高指标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购买手机时的参考指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外观(68.2%)、价格(67.7%)、储存空间(62%)。

大学生购买手机受手机外观影响较大,外观精美的手机增强了大学生的购买和使用期望;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促使市场上手机价格降低,适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同时手机技术同步更新,手机的内存越来越大。大学生的手机功能强大、存储空间较大,更方便用于存储游戏、电子书、视频等信息。另外,我国4G技术日益成熟,政府也在致力于提升网络服务水平,降低网络费用,这些从客观上为手机依赖提供了硬件基础。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自制力、兴趣爱好影响大学生“手机控”。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增强个人自制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表4 社会经济地位、自制力、兴趣爱好与手机控的相关性分析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4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自制力、兴趣爱好与手机控的相关性情况,其中有效样本为576个,无缺失值。在显著性水平α=0.01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手机依赖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为0.368,p值近似为0;而大学生的自制力、兴趣爱好两个变量与手机控程度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8、-0.202,其p值也均近似为0,这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自制力和兴趣爱好3个变量对大学生手机控有显著性影响。这也很好地验证了我们前文的假设一、假设四和假设五。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优越的大学生拥有越强的经济能力购买高档手机,以追求时尚和互相攀比,他们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手机上。其次,部分大学生自制力低,难以抵挡手机带来的诱惑,事事依赖手机,长期以往,养成了有意无意地将手机拿在手上或经常查看手机的不良习惯。再者,大学生从高中繁重的被动接受性学习到大学的独立自主学习,脱离了高中时期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监督,突然获得了较强的自主性,使得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大量的闲暇时间,部分大学生不知如何安排,甚至感到无聊。此外,有些大学生兴趣爱好偏少,很少参加户外活动,便会通过手机浏览网页或观看视频以打发时间,造成了他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3.家庭教培方式、个人性格影响大学生“手机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往往言传身教,父母的价值观念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性格、习惯的塑造影响重大。调查发现,家庭教培方式、个人性格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存在一定联系。

表5 教培方式、性格与手机依赖交叉分析

据表5可知,父母通过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教培方式培养出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一般较高;而在民主型家庭教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手机依赖程度较低。民主型的教培方式相比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培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这也很好验证了前文的假设二,家庭教培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手机控程度。大学生在专制型的家庭教培方式下成长,常常受制于父母的压力,不敢表达内心的想法,抒发真情实感,大学生更倾向借助手机对外释放压力;在溺爱型的家庭教培方式下,父母会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环境下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但不利于人际交往,大学生更加愿意进入手机建立起的虚拟世界,躲避现实世界;而在忽视型的家庭教培方式下,大学生易感到受冷落和孤独,喜欢依赖手机刷存在感。

此外,表5也反映出情绪型大学生手机控程度较高,而理智型大学生手机控程度较低,意志型大学生手机控程度多趋于一般。这也验证了前文假设三,个人性格影响大学生手机控。性格不同的大学生手机控程度不同,理智型的性格有利于摆脱过度依赖手机,而情绪型的性格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情绪性的大学生易产生情绪波动,对人际交往不够理智,常会逃避现实交往或依赖手机延伸社交功能,这增强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感。

(四)大学生“手机控”症状与影响分析

1.大学生“手机控”症状明显。大学生离开手机普遍感觉不适或表现出异常。受访大学生中离开手机便觉得无聊的有71.4%,感觉不自在的占57.3%,心烦、焦虑的占18.8%,失落的占17%,感觉孤独的为16.1%,沮丧的是13.7%,恐慌的占9.9%,而与往常一样的大学生仅有20.3%。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离开手机会有无聊、不自在、孤独等不适或异于平常的表现。大学生长期将手机带在身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感到无聊便会拿出手机翻一翻,将注意力从现实世界迅速转移到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世界,降低内心的不适,手机成为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媒介,这无形地强化了手机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离开手机就表现出异常,感受到无聊、不自在、心烦等。

2.大学生“手机控”的危害严重。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手机能够体验到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但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危害身心健康,如长期使用手机会对身体有辐射危害,而很多大学生已经养成睡前刷微博和朋友圈、睡觉时将手机放在枕边的不良习惯。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手机的认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合理使用手机能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其中认为使用手机可以方便联系、交流的大学生占96.4%,认为可以丰富生活的大学生占85.9%,认为使用手机可以拓宽视野、利于学习的分别占69.3%和59.4%,认为可以陶冶情操的占28.1%,认为手机还有其他好处的占2.1%;二是认为长时间使用手机给人们带来危害,其中认为长期使用手机会损害视力的大学生有92.2%,认为长期使用手机会占用学习、休息时间的有79.2%,认为手机辐射危害身体健康的有74.0%,认为会影响现实人际交往的占54.2%,还有43.8%的大学生认为长期依赖手机会沉溺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仅有22.9%的大学生认为长期使用手机会影响心理健康。

由此可知,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扩展知识面、丰富生活、完善自身。但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长期使用手机对人身体的物理影响大于精神影响,对于过度依赖手机的认识不够深刻。有74%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手机辐射的危害,长时间使用手机有可能带来头晕、难以入眠、多梦、注意力很难集中等症状,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不仅会损害视力,还会将时间过多的浪费在关注手机呈现的碎片化信息上,挤占学习时间;由于手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手机传播信息的速度快,而且手机网络聊天有一定的匿名性,能够弥补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善言谈、不够自信的缺点,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手机网上聊天,这对大学生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影响巨大,长期如此,很可能导致大学生过度沉溺虚拟世界,难以自拔,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功能缺失,影响心理健康。

四、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基于在各个样本区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交互分类和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校园里的“手机控”现象普遍。从使用手机时间层面来界定“手机控”,如果平均累计每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是“手机控”,那么就有39.9%的大学生是“手机控”;从使用手机频率层面来界定“手机控”,如果早上、中午、晚上、上课和吃饭五个时间段经常和总是玩手机的是“手机控”,那么平均有43.3%的大学生是手机控;从离开手机的表现来界定“手机控”,如果表现异于平常的是“手机控”,那么有79.7%的大学生是“手机控”;从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认知层面来界定“手机控”,如果手机依赖程度较高及以上的是“手机控”,那么有46.5%的大学生是“手机控”。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哪一层面界定大学生是否是“手机控”,得出的结果是大学生“手机控”的比重都是较大的,手机控行为比较严重。

第二,大学生“手机控”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首先,从外部社会环境讲,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大学生“手机控”提供了现实基础,成为大学生手机控蔓延的温床;其次,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培方式影响了大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最后,大学生自身心理品质是“手机控”的源头。性格的类型、自制力的强弱和兴趣爱好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不能把握住自我,抵制诱惑,并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其他事物上,而不被手机所控制。

第三,大学生“手机控”症状明显,危害严重。从大学生离开手机的心理特征来看,有79.7%的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变化。由于养成了长期手机不离身的习惯,手机一旦没电、损坏、丢失或者是手机功能落后,大学生“手机控”就会表现出无聊、不自在、心烦焦虑、失落、孤独、沮丧、恐慌等负面情绪。情绪波动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另一方面,“手机控”大学生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手机上,依靠手机进行人际交流,减少关注现实生活的时间,既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拓展,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延伸讨论

大学生“手机控”受多重因素影响。有效预防和治疗大学生“手机控”还需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手机服务提供商的有效监管,改变手机媒体较为混乱的现状,规范手机服务市场秩序,净化手机网络环境;其次,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亲子间的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减少大学生的现实疏离感和孤独感,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最后,提高手机控危害意识,塑造良好心理品质。内因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控的主要因素,所以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手机媒体,学会以理性的眼光来认识手机网络媒体,借此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同时丰富自身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各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活动,消除无聊、失落、孤独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

当然,鉴于调查方法、调查区域、问卷调查及数量的局限性,大学生“手机控”成因及危害的探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相关变量的解释力度不够。这也是本文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因此,找寻手机控成因,控制其影响要素,帮助大学生树立对手机的正确认识,合理地使用手机,预防和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依旧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教培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退费难、找人难 教培机构悄然闭店却留下“烂摊子”
教培转型
被资本颠覆的教培行业大势已去
教培机构里的“清北生”
深耕教育赛道 钉钉加速全链路数字化
教培中心把西方舆论铁幕捅了个窟窿(社评)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