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魅力
2019-01-15黄宾堂
黄宾堂
可以有机会去西昌了。下意识中,是冲着卫星发射基地那个给国人长脸的地方去的。还有《长征组歌》中那句高亢沉郁的“横断山,路难行”,少时常听,还爱唱,至今仍回响在心底的歌,朦胧中,感觉西昌就是那片地方。
有未来,心眼亮
7月23日,大暑。北京正常地依照节气,已经连续数日高温酷热,电视台每天都有避暑的提醒。这一天,我们飞抵西昌。那真是两个世界,海拔1500米,平均气温只有二十余度,舒爽宜人。入住的西昌市委党校,背倚山腰,傍着邛海,花香蝉鸣,山水相映。远望去,在阳光的跳跃下,仿佛人游于绿海,楼浮于草木,那种自然散发出的天然气息,让人有种醇厚的惬意感。
邛海古称邛池,水面阔30平方公里,至今已有180万年,是西昌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态,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美。它依偎于如睡美人般的泸山东北麓,山中看海,海上观山,俯仰之间,刚柔各异;西昌又被称为月亮城,据说由于某种角度关系,西昌离月亮最近,所以西昌的月亮特别大,而在宽阔的邛海望月,心宽思远,是为最佳。邛海周边多寺庙,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间传说,泸山是儒、释、道三教共一山,互不相干,长期共存,世所少有。在这里,放松身心,探古览胜,寻幽赏心,尽显邛海之丰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游邛海,留下这样的文字:“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气候与恬静远胜地中海,真是东方之珠。”
西昌是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与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密不可分。当年司马相如持节出使大西南,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没费一兵一卒,使西南各部落重新归顺汉朝;二是修路和通商,之前已有的被后人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马道,不过能勉强穿行,司马相如硬是在大西南山间开辟出了平整的道路,这场浩大艰难的工程,被司马迁在《史记》中惜墨如金地留下几句话:“通零关道,桥孙水(安宁河),以通邛都(西昌)。”开启了这一地区全新的历史进程,致使西昌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蜀滇咽喉”“西南雄镇”。
如今的西昌,已经成为四川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这得益于西昌历届掌门人科学决策、精准规划、拼搏创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铁腕决心与措施。在西昌城市规划馆,我们欣赏了用3D立体移动的影像展现的未来图景,震撼振奋。实干兴市,抓铁留痕,未来可期。
这几天我注意到,在回答客人问题时,西昌人总喜欢用“我们西昌就这点好”作为开头语,低调中彰显一种自信与自豪。西昌人的眼睛是亮的,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我想,这不仅是邛海湿地的浸润,不仅是气候的得天独厚,不仅是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滋养,更是对自己参与其中的建设成果的认可和享受,是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有未来,心眼亮。
红军路,卫星城
终于要去西昌卫星城了。
从市里出发,向北走一段雅西高速,就下到老108国道,这就是著名的安宁河谷平原,此为四川省第二大平原,一口气摆开六个县来耕耘这片肥沃的土地,是著名的“攀西粮仓”。沿途所见,田畴茂盛,满眼翠绿,你甚至看不到一点闲置的空地,各种农作物塞满边角地头,稻子玉米为主打,然后是石榴、桑树、洋葱,还有大棚里的葡萄等等,次第展开,一派勤劳、守正、殷实的乡村气象。汽车突然转弯,跨过安宁河桥,就进入一条神秘的山谷,两边高山列队,松杉葱茏,一条细流从山上挂下来,不远处,村庄掩映,小河潺潺。正当我们沉浸在这柔软放松的心境时,猛然间,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高高矗立的发射塔英气逼来,航天城就这样突如其来地近了,到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84年1月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开始,至今已有136次发射,几乎占据我国四大发射基地的半壁江山。讲解员熟练而例行地介绍着,但我的目光却移向了别处。发射塔高大威猛,但不令人生畏。它是中国的,也是我们的,它所创造的奇迹,给我们长脸。它完整的全部,是人类智慧的标杆,是天地的信使,是探索太空的眼睛。有了它,天变矮了,月球不再遥远,甚至能闻到吴刚桂花酒的醇香……
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发射塔,讲解人员说正在装填燃料,准备明天发射卫星。真是擦肩而过,带着遗憾,我朝向它,深深地致敬意。在返程的路上,经过一个镇子,领队随口介绍说,这是礼州古镇,当年红军在这里开了一个礼州会议。这一下引起我的兴趣,同样听者有心的还有同行的郑总。第二天,我们脱离大部队的活动,专程探访礼州。
礼州历史悠久,境内有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千余件,有战国至汉的大石墓、土坑墓等,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驿站。这条起于成都,经安宁河谷至此,然后入云南出缅甸达印度的“蜀身毒道”,即为南方丝绸之路,镇守西昌北大门的礼州,成了这条古道上商贸交流的重镇。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礼州又一次成了中国革命进程中重要的一站。尽管党史中鲜有提及,但它的重要性不应被忽略。
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确立并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议还决定立刻北进,从东北方向的越西、甘洛,在富林强渡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并组成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队侦查开路,这是一条古商贸大道,全军按令行动。
几天后的5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礼州。5月21日,根据各方面侦查情况,得知蒋介石对我军行动部署已有防备,这才有了在礼州边家祠堂召开这次临时的紧急会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高层领导悉数参加。会议重新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行军路线,决定改道走崎岖的小路,向北走冕宁,穿越彝区,到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并以一个团的兵力仍向东北方向佯攻迷惑敌人。会后,朱德总司令向各部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命令,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彻底摆脱敌人的圍追堵截,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神奇壮举。也是在礼州,朱德在一份布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红军万里长征”一词,取代了之前常使用的“战略转移”“突围行动”“西征”等用词。“长征”是一种主动行为,长途征战,北上抗日,这是有目标、有行动的正义之师,绝不是蒋介石说的“匪寇”“流窜”等等。师出有名则无敌。
礼州会议虽是一次临时性会议,主题就是解决红军具体的行军路线的战术问题,但在特定情况下,战术的正确能根本改变全局,改变历史,甚至细节能决定成败,所以礼州会议的作用决不应被低估。
在礼州的红军广场上,面对一面巨大石壁上的红军长征线路图,镇上博学的文书正绘声绘色地讲解。正午12点,天空突然闷雷般隆隆作响,抬头上看,一道长长的白烟横贯天际,如同长剑划破苍穹。是卫星发射!后看了手机快讯,一弹三星,昨天在发射基地现场留下的遗憾,今天在距离约30公里的红军广场感受到了。隆隆声瞬间远去,目光回到这数十米长的高大石壁,突然感到,这红军万里长征线路图,不也似一把利剑划破大地!红军长征,战胜困难,消灭敌人,播撒种子,最后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天和地的这两根“线”,时隔84年,它们是有呼应的,是有逻辑联系的,由积贫积弱,到飞天的高度,中间是中国人的精神、志气和脚踏实地的奋斗。
利剑出鞘,不可阻挡!
欢乐,世界将属于你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人口近千万,分布在云贵川广西等省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川内彝族人口达200多万。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彝族人还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1956年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奴隶制,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神奇的历程,在傍着邛海的泸山上,世界唯一的凉山奴隶博物馆里,有生动而清晰的展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过自己的年节,有自己的“十月太阳历”,唯因于此,彝族的文化传统及伦理价值等能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积淀守望、有序传承,比如祭祖饮食服饰歌舞礼仪敬火等文化,这是根植于彝人心里的认同。这几天我们接触的彝族朋友,都开朗智慧豪气,能歌善舞。彝族的歌是开怀唱的,优美洋气,有韵律感有穿透力:“见过九十九座山,还有一座山在等待;见过九十九个姑娘,还有一个姑娘在等待;满山遍野的花开了,明年的今天在等待。”历尽挫折不改其志的达观。他们是有根的人,背景深厚,所以自信、天然,决不蝇营狗苟。
7月25日,我们参观地处西昌30公里外的安哈镇,这是西昌唯一的彝族建制镇,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虽然是市里打造的特色小镇,但并没有通常的摊贩满地、胡乱兜售现象,一派恬静淳朴的乡村风貌。彝族人守孝道,家里的兄弟姐妹不会全都外出打工,而是轮流出去,家里总留有劳力做着侍奉老人、安于农事的本分。我们走进一家农户,室内整洁干净,主人是位中年妇女,介绍中得知,家里曾发生过重大不幸,但她不哀怨,默默地重新开始,虽话不多,但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坚韧和强大。院子里晾晒着几件彝家的赶织披毡,绵软厚实,这属于彝族人发明的传统赶织工艺,用羊毛经多道工序织成。显然这是女主人的手艺。我想,正是有了这些传统守护者的代代相袭,才有彝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经过一夜大雨洗涤之后,7月26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迎来了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整个凉山州放假七天(节日是三天)。这是一次盛大的民俗博览会、民族服饰展示会,是东方的狂欢节。
有关火把节的传说,不同地域有不同说法,比如云南彝族的传说是以歌颂爱情忠诚为主题,而凉山彝族的传说则是反抗天庭,烧光害虫,歌颂英雄为内涵,但都是一种民族意志和风尚的反映。
火把节,点燃英雄的激情,以火的精神驱恶扬善,以火的热情歌唱爱情,以火的灿烂期待美好,以火的炽烈咏叹欢乐。
欢乐,当夜幕降臨,巨大的广场礼花盛开,辉映着对面山上满山的火把,如满天星斗落人间。
欢乐,色彩缤纷的广场上,火堆熊熊燃起来,人潮涌向火堆旁跳起来,火燃激情,激情助火,欢乐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