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回购需辨识
2019-01-15李国强
李国强
2018年10月26日,《公司法》经人大常委会修订,其中最关键的条款变化,就是关于股份回购。
新的股份回购有两大变化:一是回购的原因几乎没有限制,二是库存股的用途比较广泛,可以注销,可以转为可转债,也可以用于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甚至还可以转让。
在《新公司法》的引领下,A股掀起了回购股份的热潮。截至201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共有782家公司开展回购计划,回购金额高达617.02亿元,实现创纪录增长。其中,145家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亿元,7家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48家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超过5%。
回购被认为是美股牛市的重要手段之一,微软曾经回购超过四分之一的股票。2018年,腾讯也斥资近9亿港元连续24个交易日回购股份。
上市公司为什么热衷回购呢?主要有以下四个好处:一是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大部分回购股份的上市公司都是在股价下跌过程中操作,由于金额并不巨大,本身对市场的影响甚微。但是回购可以向投资者彰显公司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稳定股价。二是回购的股份如果进行注销,可以优化资产结构。三是回报价值投资的长期股东,对于现金流较好的优质企业,回购的股份注销后,可以提高流通股东的股票价值。大股东实现了市值管理,流通股东享受到了相关利益,有利于鼓励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最后 ,还同时促进了可转债的市场。根据新的《公司法》条款,回购的股份还可以用于可转债。实质上实现了用股票来偿债,变相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可转债发行将更受到欢迎。
但林林总总的A股回购方案中,其动机和目的却需要仔细辨识一番。
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手段
2018年,单笔回购金额最大的是美的集团(000333.SZ),公司7月份发布公告后便开始回购,至2018年12月28日,累计花费40亿元进行回购,回购股份将予以注销,从而减少公司的注册资本。美的账面现金超过400亿元,理财产品超过200亿元,40亿元的回购金额对公司影响不大。
但有些公司的回购公告却耐人寻味。比如,2018年10月30日,在股价一路下滑的过程中,欧菲科技(002456.SZ)发布公告,六个月内回购价值5000万元-20亿元的股份。据公司2018年三季报,账面货币资金仅有6.7亿元。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3.5%,偿债能力不佳。公司短期借款超过53亿元,长期借款42亿元,应付银行票据17亿元,应付债券22亿元,更有超过100亿元的应付账款。而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只有2.3亿元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
公司获取现金流的主要方式是借款,而借来的钱大多用来固定资产投资,负债不低,到哪里去找这20亿元的现金进行回购?
2018年12月29日,公司发布公告,和深圳招商平安资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公司有望将不良资产转化为现金,改善公司的资金困境。
尽管资金周转较为困难,欧菲科技还是践行了自己的最低承诺。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回购了5000万元的股份,虽然距离20亿元的上限还遥遥无期。但从公司的资金现状来看,后续的回购行为可能难度更大了。
与之类似,龙宇燃油(603003.SH)也发布了一则回购范围上下限差异比较大的公告,早在2017年11月,公司就拟在2018年回购5000万元到6亿元的股份。但龙宇燃油近年来资产负债率基本在30%左右,在回购方案执行时,公司账面资金高达27亿元。即便是上限6亿元,也不会造成过大的负担。
公司已经完成了回购承诺,后来的实际回购金额为2.29亿元,虽然距离6亿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比5000万元还是多了不少。
出尔反尔的回购
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把回购时尚当成了一次蹭热点的好机会,比如华业资本(600240.SH),在2018年6月20日,高调宣布一年内回购5亿-10亿元的股份,然而到了12月21日,宣布因公司发生应收账款被骗事件,公司决定终止实施回购公司股份。公司发布回购方案的时候,账面资金仅有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1%。
2018年,共有华业资本、恒泰艾普(300157.SZ)、怡亚通(002183.SZ)、赛轮轮胎(601058.SH)等四家上市公司出尔反尔,在发布回购公告后,又以种种理由终止回购。
其中,恒泰艾普的理由非常荒诞:鉴于实际控制人正与相关方洽谈融资事宜,董事会、监事会的换届面临人数和人员变化和调整的可能,公司股份回购事项推行的环境发生变化。要知道,公司是11月17日发布的回购公告,到11月27日就自行打脸宣布不玩了。事实上,公司因为大股东股权质押等原因,问题非常多,公司账面不足5亿元现金,长短期借款和即将到期的银行票据超过10亿元,回购只是为了蹭个热点而已。
怡亚通在2018年9月6日发布公告进行回购,结果9月21日就发布公告终止回购。原因是公司自己算了笔账,如果回购的话,债务人会要求先还债,这样不是很划算,就放弃回购了。公司常年现金流比较紧张,2018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刚刚转正,而公司的净利率甚至不足1%,并且负债累累,因此,公司大规模回购是不现实的。
赛轮轮胎也是在发布了回购公告后不久,因为债务问题又在2018年3月20日宣布终止。不过,公司在10月份再次发布公告进行回购,这回是不是虚晃一枪,还要拭目以待。
还有哪些公司存在着无法兑现承诺的风险?2018年9月,步长制药(603858.SH)宣布回购20亿元股份,但是据公司2018年三季报,账面只有29亿元现金,并且没有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高,只有29%左右,但是公司最多的资产并非现金,而是高达51亿元的商誉。公司的真实偿债能力非常紧张,虽然公司最近几个交易日在不断回购,但可以预料,其资金压力比较大。
真假回购背后,是公司的资金实力
还有一家巨无霸公布了一个天量的数据:2018年10月底,中国平安(601318.SH)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根据资本市场、公司股价的波动和变化,酌情及适时回购公司公开发行的境内、境外股份,回购总额不超过公司发行总股本的10%。按照中国平安过万亿元的市值规模计算,如果按照10%的回购上限计算,中国平安的回购金额极有可能超过千亿元,这会创造A股回购规模最高纪录。
投资者要从货币资金余额、银行票据、短期债务、现金流等方面核实公司有无实力进行回购。
巨额回购的背后,是相关上市公司的资金实力和对未来业绩的自信。
当然了,金额过亿元也不见得一定是诚意十足。如大族激光(002008.SZ),从宣布回购股份以来,斥资超过4.9亿元,乍一看非常有排场。但是查一下占股本的比例,仅有0.09%,回购对公司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回购是一项对股市和上市公司都有利的政策。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上市公司采用“蹭热点”的战略来进行市值管理。
建议投资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判断公司的资金实力:一是最新财务报表的货币资金余额,这是公司能马上变现的资金,如果货币资金相对于回购金額绰绰有余,那公司大概率是能够完成承诺的;二是看应收票据中的银行票据,一般而言,银行票据都会在六个月内由银行无条件兑付,所以银行票据变现能力非常强;三是看其他流动资产里的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买理财产品是上市公司现金管理的常见手段,不少公司货币资金不高,但大部分现金都拿去购买了理财产品;四是要核实公司的负债情况,尤其短期借款、一年内的长期借款和应付票据中的银行票据,这些负债都是要在短期内支付的。如果货币资金、应收票据、银行理财等变现能力较好的资产项目远大于短期负债,那公司回购方案最终实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同时还要对比一下公司几年来的现金流量表,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是否常年为正数,并且和净利润比较接近,经营性现金流正常的公司才有能力实施回购方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