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地游学:基于供需耦合的理论溯源、分析与常态化建设※

2019-01-15张晓红卢凤翔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游学名校市民

邢 博 张晓红 卢凤翔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1 供需耦合理论与旅游研究

耦合理论起源于物理学,特指多个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机制。Weick(1976)用耦合理论解释了学校成员之间的关系,拉开了耦合理论在社会经济学问题研究中的序幕,并广泛用于揭示不同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协同、互动和共生关系。国内学者常用耦合理论解释和阐述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问题。

在旅游和经济地理研究中,国外学者对旅游供需系统的研究较早。Mitchell[1](1987)建立了基于供给、需求和关系三方面的旅游供需矩阵模型,从区位、结构与目的三个层面考查目的地旅游供求的协调程度。Leiper[2](1990)提出了包括旅游者、客源地、目的地、旅游业和旅游通道五要素在内的O-D对系统模型,较完善地展现了旅游系统的供求功能结构。Gunn[3](2002)将旅游系统分为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强调旅游需求是供需系统存在的前提。Isabel[4](2016)认为旅游需求包括即时需求和滞后需求,并建立了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需求动态模型。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旅游市场的供需耦合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供需耦合的研究以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以旅游流为代表的旅游需求与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整体耦合;二是旅游需求与目的地旅游供给中的旅游信息、经济、文化、交通等子系统的供需耦合。

供需耦合理论及其思想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不仅能够用于指导对国家、地区、省市等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还能为以某一高校为目的地的本地游学市场研究提供思路。

2 游学的源起与发展

2.1 游学的界定

“游学”一词自古有之,其定义亦百家争鸣。涂春容、粟斌[5](2012)对游学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探究,认为游学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是指“当地方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学生求学要求时,士阶层、宗教僧侣以及医学、农业、地理、文学考察者游历四方,寻师问学”。肖菊梅、李如密[6](2017)对游学进行了内涵辨析,将其定义为“文化人通过异地求知的文化活动”,突出游学具有异地性,而对异地性的范畴则没有过多阐述。

在近几年蓬勃发展的游学市场中,中小学生成为最主要的游学主体,并将游学称为“研学旅行”,指学生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陈福秋[7](2014)针对中小学游学进行了研究,指出游学是学习者前往新环境进行学习和旅行,以拓宽视野、储备知识、感受文化差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使研学旅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上,学界一致认同“游”字所表达的地理位置的“移动性”和“学”字所体现出的“体验性和学习性”,而其对“游学”界定的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地理位置移动的具体范围大小和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的不同认定上。

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商业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势,完善成本管理机制,并且将其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要对成本结构和盈利能力予以相关性分析,结合自身实际管理要求减少成本方式,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2.2 游学的历史溯源

游学自古有之,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思想渊源。孔子是有史籍记载的最早进行游学活动的圣贤之士,他带领亲近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强调游学的比德观、求知观、社会观和近游观,教育需求显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深远,极大促进了游学的发展。两汉时期,游学之风盛行,处士山积、学者川流。以司马迁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游学观主要体现为实证观、历史观和体察观,有浓厚的政治需求。到了宋代,游学日益平民化和普遍化,游学之士以贫寒之士居多,游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除了传统儒学之外,还涉及佛道之学、天文地理、阴阳历算、琴棋书画、律令医学等内容,游学目的也更加功利与务实。到了明清时期,“游”“学”二字的独立意义更加突出,具有哲学色彩,且反映出一定的军事需求。以魏源为代表的游学思想强调通过游学领略山河之美,感悟世事人生,实现报国之志。近现代游学的思想和方式与当代游学已颇为相似。以毛泽东为代表,强调游学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是通过亲身经历探访社会的“无字之书”,是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基础[8]。

纵观游学的历史发展,皆是以“游”的体验来实现“学”的目的,至于“游”的范围和“学”的内容,则是根据所处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差异而有所不同。

2.3 游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青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空前高涨。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更多家长强调孩子的“课堂外”教育。据携程旅游旗下“携程全球游学平台”发布的《2017—2018年度游学旅行市场报告》预测,未来三年内,游学、夏令营在K12(幼儿园—12年级)阶段孩子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10%以上。其中基于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青睐海外游学和营地类旅游,2018年预计海外游学规模达1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是最受欢迎的海外游学目的地。相较海外游学以课堂类游学为主的形式,国内游学主要以户外挑战营、军事体验营等各类营地类产品为主。

3 本地游学市场的供需分析

3.1 本地游学市场的需求分析

3.1.1 现有游学产品不能满足广大普通市民日益增长的常态化游学需求

海外游学虽然是当前游学市场的主流,但也因其动辄数万元的费用让大部分家庭望而却步。携程游学平台出境游学数据显示,海外游学人均团费高达2.9万元,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的中产家庭为主要客源。除了高昂的费用之外,出行程序复杂、出行频次少等问题也使海外游学成为游学市场中的“奢侈”产品,难以持续性和常态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具有持续学习的意愿,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消费型教育时代已然到来。这些市民不仅包括K12阶段的学生和家长,还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普通市民。他们需要低成本、高频次、形式自由但内容多元的文化知识体验类产品。在目前的游学产品体系中,无论是课堂类游学的海外游学,还是营地类游学的国内游学,显然从成本、形式和内容上都不能满足普通市民的常态化游学需求。

3.1.2 本地游学市场融合了亲子市场的部分需求

亲子市场近年来发展火爆,亲子购物、亲子游泳、亲子手工、亲子旅行等各类亲子产品层出不穷。海外游学的主体虽然以K12阶段的孩子为主,却并非亲子活动,近八成的家长并不能陪同游学。究其原因,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内因固然重要,陪同出行的高额费用也是制约亲子海外出行的客观因素。对大多数家长而言,他们希望陪同并且引导孩子体验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在本地知名高校进行的本地游学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名校校园里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散步、运动、参观和用餐。

3.1.3 市民对名校的向往刺激了对体验高校文化的需求

名校是很多学子奋斗的目标,也是很多人心中难圆的美梦。对名校的憧憬和向往让广大市民从心理上期望能够一睹名校风采、感受名校生活,但又苦于没有相应的信息和多样的渠道来“圆梦”,故而长期处于对名校求而不得的状态。当神秘的校园打开大门,这一长期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对体验高校文化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多元。

3.2 本地游学市场供给分析

3.2.1 争夺优质生源的压力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责任是高校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动因

目前的本地游学多由市民自发形成,故而作为游学目的地的高校通常具有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高、校园开放且环境优美的特点,以各省市的“985”高校居多。在高校方面,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为吸引优质生源,各高校自我营销需求日渐旺盛,纷纷推出特色校园开放日扩大高校品牌影响力,打造获得社会认同和美誉的校园文化[9]。另一方面,作为国之重器的高等学校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排头兵责任,对社区和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从主观意愿还是从客观需求上,知名高校都具有推进本地游学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3.2.2 高校尚未推出面向本地游学市场的常态化与多样化产品

从目前的本地游学产品形式和内容上看,非组织性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发参观居多,主要表现为市民在闲暇时到高校校园内散步,公众节假日到校园游览、用餐,或者体验高校对外开放的运动休闲设施。一些名校会在每年的固定时间举办富有特色的校园开放日活动,由校方面向广大市民组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活动以丰富校园游览内容,如天津大学的海棠节、武汉大学的樱花节等。但受限于信息藩篱,以名师公开讲座为代表性的高校优质非常规性教育资源尚难以被社会公众知悉和共享,各高校尚未提供面向社会公众的常态化和多样化的文化体验类课程与本地游学产品。

3.2.3 市民自发性的本地游学活动增加了高校校园管理的难度

大批市民自发性进入校园,势必会给校园安全、秩序、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继而增加校园管理成本和难度:如节假日用餐时间出现的大批市民挤占了高校师生的用餐位置、频繁出入校园的校外车辆增加了校园交通管理的难度……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应对本地游学的常规化管理制度,制约了高校对本地游学产品的供给内容和效果。如一些高校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以停止为游学市民办理临时餐卡的方式限制本地居民在校园食堂内用餐,结果不仅造成本地居民的强烈不满,更因市民不得不借用学生餐卡用餐而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不便。

4 本地游学市场的常态化建设

本地游学虽然会打破高等院校神秘的象牙塔形象,却会让智慧的光芒惠及大众,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面对开放本地游学市场所带来的管理问题,可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探索常态化建设措施。

4.1 需求管理:构建本地游学组织平台

对本地游学市场的需求方来说,高校的信息藩篱是其获取多元游学体验的主要障碍,即普通市民几乎没有渠道获取高校非常规性或公益性质的教育资源信息;对高等学校来说,市民本地游学的自发性和分散性是带来系列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即高校很难对进入校园的诸多“散客”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对双方而言,构建连接供求双方的本地游学组织平台十分重要。

在本地游学市场的需求端管理方面,常态化的本地游学平台可对有本地游学需求的市民进行会员制管理,向会员提供高校信息咨询服务,如定期推送知名高校举办的公开讲座、展演等活动信息,并通过与高校的接洽沟通,获取一定数量的参会名额,组织会员到场参加。除此之外,还可定期举办周末校园行活动,组织会员领略名校风采,参加趣味社团活动、举行友谊赛、品尝校园美食等。

4.2 供给管理:构建高校游学对接与管理机制

面对本地游学带来的管理问题,高等院校不能因噎废食,封闭校园,而应当构建高校游学对接与管理机制。将高校与市民的“一对多”关系转变为高校与本地游学组织平台的“一对一”对接机制,有利于分散管理任务和管理风险,在保证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外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产品。高等院校可以在对本校教育资源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设计并向组织平台提供能够向公众推广和传播的多元化文化知识产品,通过分配活动名额的方式由组织平台负责对本地游学市民的宣传、组织和管理工作,从而规范校园管理。在对本地游学组织平台的管理上,可以通过对平台的资质审核构建校园准入名单,与平台建立日常沟通和对话机制,并通过平台加强对进校市民的常规管理。

在对本地游学市场需求端和供给端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基于游学组织平台的本地游学市场常态化建设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游学组织平台的本地游学市场常态化建设模式

如图1所示,游学组织平台在沟通本地游学市场供需双方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平台的中介和组织作用将本地游学市场化零为整,一方面改变需求端的零散无序,一方面降低高等院校接待本地游学市民的校园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总之,发展本地游学市场,于高校而言,有助于其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于市民而言,有利于为其提供低成本,且不必考试就能聆听名校讲座、体验名校风采的文化知识体验机会;于社会而言,有利于通过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众的知识和素质水平,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积极意义;于经济发展而言,“旅游+学习”的结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益探索,能够有效带动多方共同升级。从供需耦合的理论视角出发探索本地游学市场的常态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游学名校市民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