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让交荟流更深层次
2019-01-15殷鑫
殷 鑫
周女士最近跟母亲闹别扭,老人一看到她,就把头扭到一边,迈着蹒跚的步伐回屋去。周女士苦笑着说:“人老了真是跟小孩一样,我就是让她下次做饭少放半碗米,不要吃剩饭,她就不乐意了。怎么哄都哄不好,这可怎么办?”
有一天晚上,周女士回家后看到母亲一个人在厨房忙碌的背影,突然很心酸,就默默地走过去抱住了母亲。谁知道80岁的老母亲一下子哭了出来:“你都好久没抱过我了。”母女间的小“误会”也就随之烟消云散。
在很多子女心中,父母即使老了,也是无所不能的,于是继续用过去的方式与父母交流,从而造成了交流障碍。广州心海榕社工中心心理咨询师于东辉指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会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心态、举止,甚至思维模式都会趋向小孩,如爱吃醋、耍小脾气等,此时老人们也像小孩一样需要哄、需要抱,否则,老人很可能产生不安、失落等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缺乏父母爱抚的婴儿,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对其性格养成和智力发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被称为“老小孩”的老年人也有类似的问题,缺乏“肌肤之亲”,可能产生寂寞、不安、怅然、失落等负面情绪。于东辉建议,子女在与老人交流时要增加肢体接触,如亲吻、拥抱、牵手、拍肩膀等,可有效缓解老人的负面情绪。
非言语交流占70%
于东辉指出,肢体接触是一种触觉交流,是人们交流感情的途径之一。其实,人们的交流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言语交流,除此之外,还有非言语的交流,如触觉交流、眼神交流、表情交流等。
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重言语交流,轻非言语交流”,认为言语交流非常必要,只要说出来,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但有研究统计,文字和言语交流只占人们交流需求的30%左右,而非言语交流则占70%。如果与老人交流仅仅只有言语交流,没有给予老人触觉交流、眼神交流、表情交流等,那么,老人70%的交流是空缺的,这种交流是不完整的,也是空洞的,老人自然容易产生寂寞、孤独、不安、失落等负面情绪。
肢体接触,让老年人告别孤单
于东辉指出,在与老人相处时,“说”是不可省略的交流方式,但同时子女也应该增加与父母的非言语交流:如离家前抱一抱父母;父母过生日,亲一亲他们;说话时,适时地拍一拍他们的肩膀;出门时,牵住父母的手或挽住父母的手臂等。
在与父母说话时,还要注意眼神要温暖,表情要到位,不要一边说话一边玩手机;与父母不在同一座城市的,可以尽可能多与父母视频,不要以为文字、语音就可以满足交流所需。
于东辉建议,不少老人与子女习惯用以前的相处模式,不好意思亲近,此时老人不妨多与孙辈亲近。老人与孙辈的非言语交流同样能够缓解老人的负面情绪,加深交流的层次。
书中自有书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