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牌子曲的曲体结构与宫调转换分析
2019-01-15胡佳
胡 佳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40)
二人台是流行于蒙汉地区,由“一丑一旦”两角色演唱的一种传统戏曲种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蒙汉劳动人民生活增添了趣味,成为其精神与情感寄托的重要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并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人台牌子曲作为二人台音乐中的重要组成结构,以其伴奏性、独立性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加强二人台牌子曲的研究,对学唱二人台牌子曲,促进二人台音乐优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二人台牌子曲
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二人台音乐中乐队演奏乐器曲牌的统称,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丝竹合奏音乐。二人台牌子曲最早出现于清朝咸丰年间,主要来源于汉族民歌(以山西、陕北、河北等地为主)、蒙古族民歌、宗教音乐(以佛教为主),如《绣荷包》、《虞美人》;《古鲁班巴》、《巴音厂汉》、《森吉德玛》;《千声佛》、《喇嘛苏》等[1]。二人台牌子曲在博采众长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与表现形式。二人台牌子曲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晋、陕、蒙等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热爱,对社会的认识与感悟,成为记录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二人台牌子曲作为传统民族戏曲艺术,随着近些年参与人员的减少,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众多曲目已经失传。对此,在当前高度重视走文化自信之路,注重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二人台牌子曲的研究,提升二人台牌子曲传承与创造力。
二、二人台牌子曲的基本特征
二人台牌子曲的学习、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离不开对其基本特征与内在规律的掌握。对此,应从曲式结构与宫调转换入手,进行二人台牌子曲的研究。
(一)曲式结构
二人台牌子曲的曲式结构,从整体层面来看,是以板式变化为基础,进行音乐艺术表达的变奏曲式。它将传统戏曲曲牌板式特征与传统器乐曲变奏特征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演奏形式与音乐风格。通常情况下,二人台牌子曲在演奏过程中,主要由慢板、流水板、捏子板等构成。以《画扇面》为例,慢板位于亮腔之后,在演奏过程中速度相对较慢,以4/4、2/4、3/4节拍为主,给人以委婉、细腻、平稳之感,有利于烘托与刻画人物情感。慢板之后二人台牌子曲的演奏进入流水板,演奏速度相对较快,具有节奏明快、清晰之感。与此同时,在流水板中,二人台牌子曲既保留了传统戏曲板式特征,又赋予牌子曲旋律节奏变化,使演奏板式更具丰富性、灵动性。通常情况下,根据二人台牌子曲演奏需求,流水板基于速度变化,形成了“满流水”、“慢二流水”、“二流水”、“快二流水”等不同板式。捏子板又被称之为“快板”,是基于流水板旋律变化下的简化处理,通过压缩节拍、扩大时值使节奏更具急促性。从二人台牌子曲个体层面来看,由于二人台牌子曲起源于多种音乐类型,因此其曲式结构具备多样性特征,如《娜布扎鲁》、《紧不着落》、《绣绒花》、《整衣牌子》、《撅不断》、《巫山顶》等属于单一部曲式,曲式结构短小,多为辅助音乐;《四公主》、《闹喧声》、《关公辞曹》、《西方赞》、《柳青娘》等属于单二部曲式,多为“三板式”结构;《东方亮》、《巴音杭盖》、《出鼓子》等属于单三部曲式,板式变化更显著;《银花》、《左右妲姬》等属多段体曲式曲幅较大,通常由多个牌子曲组合而成。
(二)宫调转换
宫调转换是二人台牌子曲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二人台牌子曲“曲无定谱、死谱活奏”的关键所在。由于二人台音乐属于四宫体制,因此二人台牌子曲具备“四均、四宫、四调”特征,其中“四均”是指“夷则、无射、夹钟、仲吕”;“四宫”是指“bE宫系、bB宫系、F宫系、C宫系”;“四调”主要是指“宫调、商调、徵调、羽调”[2]。以二人台牌子曲《大红袍》为例,演奏旋律中包含“F”、“bB”两个宫系。因此,在记谱过程中,需注重宫调的合理转换,从F宫系角度来看,曲谱调式则是“F宫加清角六声”;从bB宫系角度来看,曲谱记录为“F徵加变宫六声”。与此同时,由于二人台牌子曲具备传统民间音乐即兴演奏特征。对此,在主旋律一定时,通过会通过调式转换改变节奏,提升音乐表现力。如《丝罗带》在F宫调中,实现了G商、D羽到C徵的调式转换。
三、结论
掌握二人台牌子曲的曲式结构与宫调转换,是学唱二人台牌子曲的前提与基础。对此,在二人台牌子曲学习与保护过程中,应加强二人台牌子曲曲式结构与宫调转换的研究,进一步掌握二人台牌子曲内部规律与基本特征,助力二人台牌子曲的传承、弘扬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