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利弊及改进建议
——以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三下乡支教为例
2019-01-15张敬文宫天佑赵艳妮李钰洁何傲冉赵钢锋
张敬文 宫天佑 赵艳妮 李钰洁 何傲冉 黄 丽 丁 贤 赵钢锋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为响应国家教育扶贫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三下乡支教活动的浪潮中。毫无疑问,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产生了积极影响,能为当地儿童带去关爱,但是这种短期实践也存在一定弊端。本文立足于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以团队连续6年的支教经验及遇到的问题为依托,通过三下乡支教过程中对偏远地区儿童的调研,总结了我国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的益处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对今后我国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提供现实素材和理论借鉴,促进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
一、支教团队背景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平衡教育资源。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自2013年暑假开始走入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进行教育扶贫,每年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并对当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志愿者团队截止到2018年8月累计已有六批志愿者团队前往中保镇与孩子们度过暑假,共累计志愿者人数50余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18000小时。
二、支教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是兴趣类课程,支教活动开设地理、音乐、手工、故事、魔术、舞蹈、实验等20余门丰富多彩的课程。二是特色课程,1)儿童生理卫生及女童保护课程。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儿童性侵事件屡见不鲜,本支教活动,结合志愿者学科特点,为当地青少年儿童开展自我保护技巧教育,为儿童健康成长添砖加瓦。2)心理辅导,在支教过程中,采用小团体分组教学模式,每组配备两位志愿者,以便随时查看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对支教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与辅导。3)安全课程,志愿者为支教同学讲述自然灾害的防护与自救知识,并实践进行防震演习。三是文艺汇演,每次支教活动最后,采用文艺汇演的形式,为当地孩子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支教活动的积极影响
(一)给孩子带来温暖,填补家庭的空白
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团队发现中保镇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无疑是缺少关爱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大学生志愿者能充当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给予他们关爱。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教授孩子们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陪伴孩子,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成长。
(二)拓宽孩子的视野,展望美好未来
大学生支教激发了孩子们“走出去,看世界”的憧憬。孩子们从小处于封闭的环境,每天接触的都是家里的老人或是和自己一样懵懂的同龄人,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而大学生的到来,可以填补他们对外界的一些空白,拓宽视野,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广博与精彩。
(三)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减轻心灵创伤
在中保镇支教期间,通过对孩子们细心观察,进行问卷调查,志愿者们发现部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孩子们自身的一些原因,他们往往表现出消极孤僻,情绪多变,敏感多疑等不良的心理现象。大学生,作为一群有朝气有活力的群体,可以给孩子们树立标杆,引领孩子们构建正确良好的价值观、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志愿支教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获得关爱、重拾信心。志愿者们也同样在支教过程中收获成长。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看到不同的社会形态,培养耐性,锻炼意志,收获成长。通过这些经历,对世界有更深层面的理解,从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地面对生活。
(五)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的这个局限的环境里,社会中的个人价值很难实现,而支教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支教过程中,不仅能将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用以实践,还能将好的品质、观念、思想传递给孩子们,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从而影响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
(六)志愿精神得以传播,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何谓志愿者?即利用自己的知识、善心,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无私的帮助者。这样的志愿精神从古至今皆被传颂。志愿者这一群体,他们象征着无私、奉献、友爱,他们在进行志愿活动过程中,不仅极大地传播了这种无私的精神,还能广泛地弘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留守儿童得以关注,解决严峻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缺少关爱,缺少资源,缺少正确的引导,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著《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作者李亦非称,在调研留守儿童问题中,发现他们成年后出现犯罪的几率较高。这样的社会问题既悲剧又无奈,而志愿者们的出现给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曙光。他们能以亲切的身份和孩子们交流、沟通,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引领孩子们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
(八)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平衡,师资力量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城乡差距极大,分配极不均匀。而大学生的志愿支教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合理分配。大学生们能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新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先进的思想。
四、支教活动的消极影响
(一)支教时间不足
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每次的支教时间仅有短暂的一周至几个月不等,因而会造一系列消极方面:
首先,即使一个短期的相处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未处理好的别离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创伤。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每一次别离都是情感上的一次挫折。
其次,时间不充分的支教意味着教学内容的不完善。有头无尾的学习不仅会打乱当地老师的教学进度,也会造成孩子们思维上的不连贯。而孩子们在这样短期的学习中真正能吸收的知识也是极少的,在没有再次支教巩固的情况下会被逐步遗忘。
(二)孩子“被”支教
对于偏远地区的儿童来说,学习之余不是游戏玩耍,而是为自己贫困的家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志愿者原本无私的支教活动带给孩子们的可能是沉重的负担。在一些以农务为主要收入的家庭中,未成年人也是一份重要的劳动力。而志愿者一般所选择的支教时间,往往打乱了这些家庭的节奏。
(三)志愿者团队支教目的不纯
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强制的三下乡活动要求,大学生“被”志愿的情况是不少见的,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学分和支教经历而选择支教。这样的志愿者支教团队,仅仅是把支教当成一个任务,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爱与关怀。这样不负责的支教活动,会造成社会对大学生支教团队的不信任,进而导致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减少。
(四)志愿者团队准备不充分不专业
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志愿者团队都是非师范生。他们不了解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带给孩子们真正有用的知识。同时大多数志愿者团队支教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甚至更短。这样不充分不专业的支教活动,不能使孩子们从中受益。
(五)造成儿童心理落差
支教的过程通常是寓教于乐,但这样或许会造成孩子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满,影响当地老师的正常教学。支教团队通常都来自发展较好的城市,他们能给孩子们展示的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孩子们对目前生活的不满,而形成极大地心理落差。
五、改进建议
(一)进行持续性支教
短期支教的两个弊端是支教缺乏连续性,支教者的流动性比较大。如果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期支教对接机制和固定支教基地,并且实行以“老志愿者”带“新志愿者”的支教形式,就能更好的进行短期支教志愿活动。以生命青协三下乡支教为例,自2013年以来,每年的8月都会前往中保镇进行支教,至今已经有六年,与当地政府达成良好的合作共识,建立了志愿者基地,计划建立长期的支教合作关系。持续性的支教能更快取得当地孩子和家长的信任,有助于支教活动地更好开展。作为支教队的一份子,对此深有感触,在中保镇进行活动宣传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记得我们,并且会询问之前的支教队员的现状,甚至有的孩子特意从别的乡镇赶回来专门参加支教活动,这让志愿者们十分感动,也体现了持续性支教带来的好处。
此外,支教队员由1-4名大三学生和若干大二学生构成,大三学生均为曾到过中保镇支教的队员,有丰富的支教经验。由老带新的形式能帮助新的志愿者快速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并尽快掌握教学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老的支教队员能带来安全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中。
因此,建议大学生支教团队应该与当地政府长期的对接机制,同时实行以老带新的形式,减少支教队员流动性太大造成的弊端。
(二)创新支教内容
据调查,支教的内容大多是语数英等学校科目,这与学校老师的课程有重复性,使得暑期支教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了部分孩子“被支教”的现象产生。对此,建议暑期支教应当以孩子兴趣为导向,结合当前热点和当地社会环境制定授课内容。
本次支教,开设了绘画课、音乐课、舞蹈课、魔术课和手工课等多种孩子感兴趣的课程。由于四川处于地震高发地区,特别设立了安全课,告诉孩子们当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同时开展了地震逃生演练。
据女童保护组织调查,2018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例317起,受害儿童逾750人,儿童被性侵的现象呈低龄化趋势,性教育缺乏使得这类案件逐年上升,这令人十分痛心。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本次支教还开设了女童保护课程,以漫画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基本的性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的笑容都能得到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明天都能充满阳光。
创新型的支教内容一方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成游乐园、科技馆、博物馆,让学习变成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创新型的支教内容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开设如自我保护、基本礼仪、创新实践等多方面的课程,扩宽孩子们的视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三)规范支教队伍管理,完善支教队伍培训工作
首先,加强队伍内部成员交流,尤其是往届队员的经验传承,建成完善工作备案制度。往届的支教队伍是经验的主要来源,在前一届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才能使活动趋于进步。同时,在队伍内部积极开展工作总结,以彼此为镜,队伍成员相互借鉴相互督促,分享工作方法、互补不足。本支教团队采取了一日一总结模式,队员相互交流经验,指出彼此工作缺失,为第二天工作做准备。其次,对有长期支教意向的队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训计划。支教活动不是一次普通的志愿活动,它对志愿者本身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对于非师范生,要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支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志愿者要具备一定的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面对难以管理的情况,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四)做好支教反馈机制
处于校园生活的大学生对于偏远地区的情况了解有限,这导致大学生无法了解当地教育需求,出现供求不平衡问题,这必然限制支教效果。大学生支教队伍应主动与当地政府加强联络,了解当地教育状况,结合自身优势,为当地带去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支教结束后,保持与地方政府及受益群体的联系,了解当地教育情况变化,对支教效果进行评估,增加支教时效性。
(五)探寻支教发展新方向
大多数支教地区往往交通闭塞,地形复杂。前往支教地需消耗大量财力和时间,因而提高了支教成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旧有的支教模式可持续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应积极探寻新的支教方式,“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平台,支教活动可以摆脱地域和环境的束缚,降低支教成本,同时,通过互联网,支教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关爱与陪伴,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在支教过程中提升志愿者们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解决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断层问题。但是由于大学生假期时间的限制,十多天短期的支教给孩子带来的陪伴是有限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地区孩子们的“被”支教反而给孩子们的假期增添了负担,一些志愿者们准备不足,目的不纯使支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持续性支教,创新支教内容,加强支教团队管理、增加支教反馈机制、探寻支教发展新方向是笔者结合生命青协连续6年三下乡支教经验,对留守儿童三下乡支教现状调查及思考总结出的几条关于大学生支教的几条经验,希望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三下乡教育体制能更加完善,留守儿童的现状能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