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品质提升实践探索
——以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螺丝钉之家”为例
2019-01-15贾支正
袁 泓 贾支正 赵 越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志愿服务通常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不图任何物质报酬,目的为社会提供帮助与服务。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都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者服务提出殷切希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志愿精神,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积极向上向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我国的志愿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同年12月,2万多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从那一刻起,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开启征程。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到2000年,已经形成了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我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由广大青年组成。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在国内的所有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太原理工大学“螺丝钉之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较为典型,自1989年9月成立29年以来,该社团始终秉承“便民,为民,利民”的服务宗旨,目前已经建立了八大项目活动:阳光助残、文化扶贫、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党员培养、科技实践、义务修车、关爱农民工子女。将坚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在校园里发扬。社团累积共有9000多人次的志愿者提供超过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该社团既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共产党员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也是学校“优秀党建品牌”。1995年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扫盲及科技文化服务行动”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同年,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先进集体”提名奖,2004年3月被共青团中央、中国志愿者协会联合授予“中国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并获得“中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提名,2014年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项目大赛中获银奖,2015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大学生道德实践优秀成果”奖,2016年3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17年,螺丝钉之家的案例被列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编写的《党员教育培训100例》之一。该社团制定了关于参加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并将制度延伸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有力的保证了志愿服务的品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制约着志愿服务品质的提高。首先,大学生思维开阔、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知识文化水平较高,但是法律业务、医疗保健、心理健康、生态保护等相关知识欠缺。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都在学校氛围之内,对社会缺乏了解,实践技能较差;再次,部分大学生责任感不足,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务实、不认真负责、不积极的态度;最后,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功利化,少数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学分、获得评奖学金加分的权利、获得入党机会等等。总之,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对志愿服务品质的提升有较大影响,需要社会以及学校加以正确引导。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但志愿组织机构的发展还不成熟。较多志愿者组织多是以活动为主导的志愿服务,没有成为项目化管理。必然会出现缺乏对活动的规划,运行机制的连续。由于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导致志愿组织机构的管理不够稳定。志愿服务组织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干预,服务内容缺乏应有的内涵,且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
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制约着志愿服务品质的提升。当前在大多数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未纳入学校的考评,没有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导致志愿服务发生宣传力度不够,存在不务实的现象,直接或者间接的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适当的给予大学生志愿者激励能够提高大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自身奉献的价值,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学校对志愿者的评优不重视,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提升。
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品质路径
为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国家应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志愿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法规应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涉及的人身安全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并间接的实现志愿者对志愿工作的认同。学校相关部门应对志愿服务应给予更多资金方面的制度支
持。同时,学校应积极探索和面向社会筹集更多资金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支持。通过制度的建立来鼓励企业通过志愿服务工作来树立、扩大其品牌影响。政府应通过制度鼓励企业重视大学生志愿者,在相关招聘中予以优先录用,这样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高校应当重视为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志愿服务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应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扶持,对注册志愿者的管理,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志愿者和项目的有效对接。高校应将参与志愿服务纳入《高等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中,作为常规教育活动将参与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开设相关实践课程,以学分形式进行记录,从而加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重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品质的提升。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志愿服务有序运作的前提,应当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部管理机构,实现服务、协调、管理、统筹的职能分离;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使志愿服务工作系统化、层次化,有助于志愿服务的有序运作。优化招募机制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完善的招募机制有利于吸纳积极性高、奉献精神高的志愿者,对于未来志愿服务的开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还应加强志愿者培训,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进行完善的培训,从志愿者工作的描述出发,培养志愿者相应的志愿服务技能,明确其角色与责任,有助于全面提高志愿服务品质。还应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志愿者之间的深厚友谊,将每一个志愿者通过友谊紧密相连。
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当合理的利用微信公共号、微博、网页等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能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应当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大家自评互评,推动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总结,从而避免出现志愿者消极不务实的现象。还应完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事迹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通过评选优秀志愿者、设立专项奖学金并进行广泛的宣传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