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贫穷的贫穷
——浅析意大利贫穷艺术
2019-01-15王臻
王 臻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0)
一、贫穷艺术的本质
(一)贫穷的定义
贫穷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此纷繁,关注的问题又如此复杂,以致于人们很难赋予它确切的定义,它的多样性是其根源所在,既观念又感官,既直白又隐晦,既平凡又诗意,既表达当下自然又回望过去的历史与记忆。贫穷并不意味着缺乏,而是在艺术图式和艺术观念上没有多余: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没有口若悬河的表达,只有揭示材料在经过处理后内在精神性意涵的丰富,使人产生自由的联想。
这些艺术家关注艺术与生活,自然与文化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在生活中他们尽可能将‘原初’能量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而不是通过刻意的表达和阐述,这种‘原初’能量一方面来自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力,磁场时间等),另一方面来自人与社会的关系(记忆,情绪等)。因此贫穷艺术可大致概括为用日常材料或被忽视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冲破传统艺术概念的束缚,用人与自然的‘原初’能量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标准。
(二)‘原初’能量的体现
都灵艺术家乔瓦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是意大利贫穷艺术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喜欢在作品中使用各种有机和无机材料,他的艺术关心能量,特别是重力和磁场,通过多种元素寻求能量之间的平衡和张力,他在1968年创作的《PICCOLA TORSIONE》译为《张力》就很好的体现了能量:布缠绕着木棍,木棍顶着墙面,三者之间的张力既维持着平衡又有随时会被打破的不安定感。
朱塞佩·佩诺内(GIUSEPPE PENNONE)他的作品用木头,青铜,树叶等去和自然界发生密切的关系,用诗一样的表现形式在雕塑空间中诉说着时间。在作品《滨海阿尔卑斯》译《ALPI MARITTIME》中朱塞佩将自己的手用金属材料翻铸,并植入活着的树苗,从而通过人为的干预切断了它自然生长的状态。
艺术家雅尼斯库奈利斯(JannisKounnellis)也常使用自然材料进行创作,石块煤炭甚至是动物来体现自然之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初’能量。2007年在《cheim read》展览中将两条活着的金鱼盛在碗里带到展览现场,如果说单纯为了猎奇或标新立异来展示自然不算高明,但令人惊讶的是还有一把菜刀赫然插入水中,两条金鱼在刀中穿梭,静谧中暗含着危险,鱼的生命与存在便格外凸现出来。
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1933年生于意大利比耶拉(biella),他的作品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破布的维纳斯》便是其代表。在一堆废弃的旧衣服面前安放了古典美的艺术形象维纳斯,皮斯托莱托将破布的色彩和维纳斯的单纯对比即象征着古典美学的宁静与现代消费的喧嚣的对立观念糅合在一个作品中,戏剧性十足。
法布罗(Luciano fabro)将意大利半岛地图用铁铸造出来倒挂与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意大利现实社会中南北贫富悬殊的地缘政治学观念。
马里奥·梅尔兹(mariomerz)最负盛名的创作是斐波那契数列和冰屋系列:前者的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并用霓虹灯打出数列数字,预示宇宙自然生命生长的原则。他频繁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命规律,比如树叶的生长规律,兔子等动物的繁殖来影射同一单元的激增而非多样化这样一个现象。这个规律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例如人类资本的激增导致二次世界大战,对传统的冲击和破坏以及人类个体意义的消失。
二、被误读的窘境
贫穷艺术中贫穷二字加上艺术家经常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被遗弃的材料进行创作使观众总对贫穷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误解,认为只有这样的形式才能体现贫穷的真正内涵,实则完全违背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初衷。不同于我们一般理解的贫穷概念,最早提出者是波兰戏剧导演葛罗托斯基(GROTOWSKI)他率先提出贫穷剧场的戏剧美学:贫穷并非指生活状态上的贫困而是相对于处在社会上升期的社会热衷于用种种高科技和新技术来达到艺术效果。
三、贫穷艺术的影响
贫穷艺术虽然只持续了十年,但对后来的观念艺术以及如今的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门类。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突破,更多的是告诉大众艺术就应该是生活是自然的样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材料可以是一切,如果说传统艺术(绘画雕塑)是反映人类文明历史的一面镜子,那以贫穷艺术为代表的新的艺术形态就是一盏灯,给出了未来艺术的方向。
四、结语
本人在意大利留学时在选修课上接触了贫穷艺术,在课外不论是同学还是教授他们的作品从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总会出现贫穷艺术的影子,之后让我慢慢开始对这个艺术流派产生了研究其特征的兴趣,发现贫穷艺术在当时出现到迅速对西欧和美国的艺术家产生了影响也就短短数年时间,但其深远的震荡至今在世界范围仍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