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融通途径研究
2019-01-15傅向东
傅向东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是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肩负的使命。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产教融合背景下,应当探索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融通的教学途径。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工匠精神适应了新时代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既是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更是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紧抓机遇,与企业共同探索解决难题,深化产教融合力度,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培养工匠精神能够唤回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意识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侧重于立德树人,企业侧重于技能的创新培养。但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重技能轻素质,重就业轻精神,不能实现培养素质全面技能人才的目的。重视培养工匠精神,能够让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活动。
(三)培养工匠精神能够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做好职业技能培养,提高素质教育。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引导学生锤炼本领、夯实技能、勇于创新、乐于坚守,使学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一)顶层设计缺失
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但是对于校企联合培养的策略定位不清晰,企业、高职院校无法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配合程度不高。社会宣传不到位,对高职教育的偏见短期内无法扭转,对工匠精神培育倡导力度不够。
(二)培养方案不完善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方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计划却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案。由于缺少企业的参与,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然考虑是否会影响实践教学、企业实践等课时安排,双方无法统筹制定培养方案。
(三)校企工匠精神不通融
高职院校虽然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学校文化毕竟不同于企业文化。学生在校内主要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影响,如果缺少与企业文化的互通共建,就会影响工匠精神培养的效果。
三、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融通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制定工匠精神培育有效措施
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要主动参与、有效作为,制定支持政策,推出有效措施,明晰企业、高职院校的职责定位,在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以德国为例,实行的“双元制”教学就促成了两者的深度合作,这一模式启发我们,政府要出台激励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政策措施,让学生走进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学徒制教学,感受工作人员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同时,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宣传高职教育,形成积极正向舆论导向,形成重视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产教双方融合,共同构建工匠精神和技能培养融合的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共同投入到对于学生开展的工匠精神和操作技术的培养活动中。共同协商培养方案,确定教学课程设置,注重技能和素养的提高,除了专业技能课程外,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等课程都要兼顾,培养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更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丰富教学内容,既要有理论教学,又要创造实践机会。创新培养方式,学校和企业能够兼顾培养对象的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让学生在企业接受工匠精神熏陶。
(三)注重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职院校、企业要充分发挥行业大师和企业能人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学生追求工匠精神。学校可结合专业设置不同,邀请不同行业的大师在校举行讲座,介绍行业发展前沿,分享行业工作经验,讲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认识工匠精神对国家、对行业、对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聘请企业技术能人在校兼职任教,结合实际应用讲解技术理论知识,阐释企业文化内涵,讲述工匠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树立起对工匠精神的崇敬。
四、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和技能培养融合,才能为建设制造强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更高层次要求,培养有着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通过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的融合,让学生深刻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更是担当时代重任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