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应用探究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9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体育课运动

王 涛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根据高校体育课标要求,既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教育,还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而体能训练是夯实学生运动品质,增进学生体魄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能训练教学并未得到重视,大学生体能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要立足高校体育课教学,将体能训练纳入其中,通过专门的体能训练,来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提高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机体方面的素质水平。为此,着重就体能训练展开探究,分析成因,提出改进措施。

一、体能训练及其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应用必要性

体能训练,从定义上指通过体育教学,运用多种运动训练方法或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身体形态,增强机体机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的教育过程。体能训练应该是高校体育课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从体能训练的作用来看,包括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诸多方面,借助于体能训练方式,来促进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优化调节,促进身体均衡发展。高校体育课,多侧重于体育技术性训练,忽视体能训练,导致训练失衡。如跑步、行走、跳跃、支撑、攀爬、球类等运动项目,虽然有助于促进身体锻炼,但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还要将学生的体质锻炼、运动技能相结合,开展必要的体能训练来达成。总的来说,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应用,其必要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体能训练有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体育课堂上,引入体能训练,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的体育空间,尊重学生体能训练的自主权。体能训练,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专长来优化体能训练强度、难度,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健身积极性。推进高校课改的深入,要将体能训练引入到课堂,围绕学生的体育爱好、特长,组织安排专门的体能训练计划。二是体能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是体质锻炼的良好平台,要尊重学生的体育需求,以兴趣为驱动,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制定细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要借助于必要的体能训练,让学生选择擅长的体育训练方式,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如组织学生参与网球运动、乒乓球运动、旱冰运动等项目,来拓展学生的运动视野,树立体育健身意识。三是体能训练有助于提升教师体育教学技能。高校体育课的组织者在于教师,教师面对体能训练,要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深入研究体育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融入到体能训练中。如引入网络化学习,通过视频观看方式向学生展示体育训练方法、技巧,让学生能够从中自主选择体育训练内容,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另外,教师要不断变革教法,改进体能训练模式,提高体育教学吸引力。

二、高校体育课影响体能训练的因素分析

从高校体育课教学实践来看,体能训练起步晚,教师对体能训练认知不足,使得体能训练得不到广泛应用,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梳理其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体能训练目标缺失。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推进,体育选项课也越来越多,但在体能训练方面却鲜有重视。很多体育教师,仅仅将体能训练作为课堂技巧训练一部分,并未深入探究其内涵及其在学生体质锻炼中的积极作用,使得体能训练流于形式。由此,教师对体能训练目标不明确,缺失相应的教学规范和计划,导致体能训练难以开展。二是选项课偏向于运动量小的体育项目。随着选项课模式的发展,在体育课堂上,对选项课的应用,多以运动量小的体育项目为主,学生易于接受技能训练,但并未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倾向。如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等休闲类项目居多。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且考核方式单一,学生认可度较高。但因运动量小,学生的体能训练负荷不达标,影响整体体能水平的提升。三是教师缺失专业化体能训练能力。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方面是弱项,即便是开展体能训练,也难以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另外,一些教师以长跑、球类等训练为主要方式,导致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误解。四是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结合不够。高校体育课所涉及的体育项目较多,如球类、田径、健美操、跆拳道、武术等等。这些课程的开展,多以教师的经验入手,未能结合学生体育倾向、运动规律、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组织,导致体能训练脱离学生需求。事实上,体能训练要结合学生体质状况实际,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计划,并给予专门体能训练指导,来落实体能训练目标。

三、完善高校体育课体能训练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体能训练原则,推进有序实施

体能训练对于大学生体质锻炼、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体能训练中,要把握四项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对于体能训练,要结合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在技术动作及量与强度方面,进行合理梯度化设计,突出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以更好的顺应学生体育锻炼规律。同时,要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强调训练负荷的层级性、系统性,逐步增加负荷,提高体能训练效果。二是有的放矢。对于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体能训练目标,要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如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功能特点;身体形态、性别、思考力特点;运动技能水平、心理素质、意志力特点等。通过制定多样性体能训练计划,体现共性与个性,来提升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参与积极性。三是整体性。体能训练的实施,不能囿于某一体育项目,因为单项体育锻炼并不能反映整体运动能力。四是适时恢复。对于体能训练要给予适度的恢复期,运动训练后所产生的疲劳,要通过休整来恢复。教师要准确判断学生疲劳状态,采用不同恢复方式来促进体能恢复。如合理营养、睡眠及其他辅助疗法。

(二)立足学生心理需求优化体能训练内容

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的引入,要将提升大学生的体质水平置于重要地位。以生为本,体能训练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就要立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优化体能训练内容。如将体能训练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高校体能训练上,要将传统体育训练与新兴体育训练相结合。如流行的健身类项目街舞、攀岩,以及传统武术等体育训练进行结合,创新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模式,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如传统的跑步训练,形式单一,可以结合学生展开分组追逐跑、接力跑、螺旋形跑、Z形跑等,既充满趣味,又提升耐力训练。结合学生学情,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促进大学生体质锻炼平衡发展。在开始训练时,要兼顾学生体质实际,避免出现运动损伤,反而抑制对体能训练的参与性;在训练过程中要结合整体状况动态调控训练目标,确保人体机能有序改善。

(三)教师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改进体能训练教法

教师是体能训练实施指导者,教师要重视体能训练,关注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加强体能训练专业技能学习,学习相关体能训练理论、训练方法,科学有效的应用,创新体能训练模式。对现阶段班级体能训练,采用分组方式,关注学生个性与兴趣的引导,确保体能训练灵活多样。完善体能训练制度建设,确立体能训练课程目标,结合体育专项运动开展体能训练,提高体能训练教学效能。细化体能训练评价体系,从教师评价上,引入客观化、量化评价指标,注重体能训练的差异化教学,激励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生评价上,强调学生态度、兴趣、习惯、训练能力的考查,要体现健康第一原则,细化学生体能训练过程化指标,增强学生体能训练参与性。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体育课运动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体育课
不正经运动范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