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的落实*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9-01-15麦中坚邱哲彦
麦中坚 邱哲彦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这是党中央进一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时代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构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高校的主要载体。以2018版新教材的实施为契机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是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的推动和落实。
一、进教材。明晰逻辑,修订教学计划
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的着力点,其具体内容体现在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各章节中,成为了贯穿该门课程的一条主线。
2018年开始实施新版教材,不仅仍在各个章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是在此基础上,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独成章(第四章),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为教育者,则应该及时地修订教学计划,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新版课程教材的编排内容来看,在“绪论”提出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之后,就以“人生观”为起点,把内容分为“理想信念”“精神状态”“道德标准”和“法治观念”的逻辑模块。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思想特点、成才规律以及发展需要为立足点,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结构与板块,从思想、道德、法律三个维度解构和整合教学内容,以修订教学计划构建一个具有内涵性、链锁性、有序性、先进性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进课堂。梳理内容,设置主题教学
由于上述“板块”的存在,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新教材中的各个章节,但新教材却是以理想、精神、道德、法律等为主题,将价值观的内容分离出来并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教材的理论逻辑,也就是说,从价值观内容的角度来看,原本的具有体系性的“三个层面”变为了分散的、零碎的点。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进课堂”,可以开发主题教学模式,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如有研究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教学内容分构为大学之道、信仰之道、身心之道等若干主题,并以问题链呈现。诸如此类的有益有效的尝试与研究,是我们对“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路径整合的研究启发。
三、进学生头脑。创新实践,改革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实践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院校依据不同的校情、学情、师资力量等,选择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比如有的学校设置“三个一”实践教学,即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一个故事、看一场电影、举行一次主题汇报展演,并将这“三个一”纳入学生的考核体系。
除了让学生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外,实践课的内涵还包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占领网络高地在现今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它的思政元素也需要通过建设和完善思政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让广大师生及时共享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力。一方面,思政教师在思政网络平台上传电子版教材及教学案例,供全校师生随时随地阅读教材、获取教学资料。另一方面,依托“大思政”建立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资源建设队伍。在微信公众号内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门模块,以视频、资料、图片、影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