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01-15陈静
陈静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017000)
作为蒙汉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漫瀚调历来被视作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漫瀚调是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也是鄂尔多斯地区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受重视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漫瀚调,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文化建设和民族交融中的积极作用,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漫瀚调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和价值取向,寻求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道,是促进传统民间艺术得以绵延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选取新的研究角度,挖掘漫瀚调的文化力
漫瀚调中的许多经典蕴含着蒙汉文化的精华,是蒙汉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作为土生土长的民众之歌,它真实地反映了晋西北、陕北一带的农民走入鄂尔多斯,与当地蒙古族兄弟交往、生活的全貌,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但因为漫瀚调一直流传于民间,以口耳传唱的方式存在,致使学界对其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学者开始对漫瀚调进行收集和整理。直至20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对漫瀚调的理论研究才逐渐增多。内蒙古地区的一些学者对漫瀚调的词曲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对漫瀚调的生成原因、发展历程、传承形式和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王世一、柳谦、张皇编著的《漫瀚调》、荣竹林的《蒙汉调管窥》等。进入21世纪,漫瀚调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呈现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概述性和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专著方面,有张发的《漫瀚调放歌》《漫瀚调传承与发展》,杜荣芳的《漫瀚调艺术研究》,李克仁的《走西口与漫瀚调》等。研究论文也显著增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有些是围绕漫瀚调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如乔布英的《漫瀚调传承和发展之我见》、张发的《鄂尔多斯漫瀚调的保护与发展》等。有些是从音乐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如李世相的《漫瀚调旋法个性管窥》,有些则从民族学的角度对漫瀚调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如王世一的《谈漫瀚调和漫瀚调现象——在准格尔旗首届漫瀚调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冯光钱的《漫瀚调蒙汉音乐交融、磨合的结晶——从准格尔旗荣获“中国漫瀚调之乡”命名谈起》,这些论文对漫瀚调的形成、艺术特色、时代价值、历史沿革、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
为更好地推进漫瀚调创作和研究的持续性发展,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还专门设立漫瀚调艺术研究所,在举办漫瀚调艺术节的同时召开漫瀚调艺术研讨会,以及其他关于漫瀚调的活动。诸多举措助推漫瀚调研究向专业化方向持续发展。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关于漫瀚调的研究日渐丰富,为创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许多专家既是研究者又是创作者,研究与创作相得益彰,互为促进。譬如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漫瀚调专家张发,他不仅主持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鄂尔多斯漫瀚调的保护与发展”,还创作漫瀚调歌剧《双山梁》《纳林河畔》等作品。
漫瀚调是独特的民歌样式,也是鄂尔多斯民间文学的重要构成。但目前学界从文学角度深入挖掘漫瀚调作品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事实上,每一首漫瀚调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着力表现晋陕汉族农民初到鄂尔多斯谋生的艰辛与隐忍,或细腻刻画普通民众的婚姻与生活,真实刻画蒙汉人民从陌生走向亲密的民族友情,或展现普通民众反抗压迫的不屈与坚韧。一首首漫瀚调记载了鄂尔多斯几百年的变迁历史,是民间文学的宝贵财富,从民俗学、比较文学、语言学、文化传播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将更深刻地阐发其文化内涵,使之获得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对漫瀚调精品的解读也有利于它更顺利地走入大众视野,从而获得与受众的心灵共鸣。漫瀚调的歌词精妙多变,歌中人物鲜活生动,但歌唱时使用的方言时常使外地人听而却步,产生深深的文化疏离感。因此,推广漫瀚调少不了对其故事和人物的文学性研究以及对如何减少文化疏离感的研究。“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回到生活。”[1]“对于文学艺术精品的解读和研究更利于将学问化高深为浅显,顺利走向大众、走入寻常百姓家。”[2]因此,引导青年学者对作品进行文学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是提升漫瀚调的文化影响力,保护、传承漫瀚调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开拓新的创作视角,提升漫瀚调的创新力
漫瀚调是土生土长的天籁之歌,民间歌手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以活泼自然的曲调配以千变万化的歌词,汇成难以计数的漫瀚调,正如歌中所唱:“山曲儿好比牛毛多,三天唱不完个牛耳朵。漫瀚调好比山上的草,想要多少有多少。漫瀚调出自咱心里头,甚时候想唱甚时候有。”[3]自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几代文化工作者的搜集和整理,已有近3000首歌词记录在册。当然,藏于民间的漫瀚调歌词要远多于这个数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歌手还在源源不断地进行创作。这些来自民间的词调广泛地反映着社会各个层面,社会风貌、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生活情感都寄予在歌中,为人民所喜爱。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漫瀚调的原生地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漫瀚调的原生环境和受众基础都已发生极大的改变。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使准格尔旗农牧区人口、从事农牧业劳动的人口大量进入了城市,而且在农村牧区从事农牧业劳动的人口也明显呈现老年化的趋势。[4]同时,科技的发展逐步改变了过去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面貌。卫星电视、移动媒体、互联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单一的娱乐方式。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当地百姓对于传统漫瀚调的喜爱与依赖感日渐减弱。同时,传统民歌以方言为主要语言的演唱方式也造成推广障碍。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社会,缺少伴奏和包装的原生态民歌在五光十色的现代通俗文化中显得过于朴素,难以被年轻受众群体所接受。而受众是民间艺术存活的根本基础,因此,以漫瀚调为代表的传统民歌必然要面临文化适应性问题,其传承须从内在发力,在创作上有所创新。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并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也就是说,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需要与时俱进,更要能动地、创造性地融入当代生活,才能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如何与时俱进,开创新的创作视角;如何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对接现代语境下的流行音乐,让年轻一代喜爱并乐于传承,是以漫瀚调为代表的许多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难题。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老先生、陕西渭南华阴老腔保护中心的“老腔”团队一起,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震撼全场。该曲不仅将高亢洒脱的华阴老腔与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现代摇滚乐大胆融合,内容上也呈现古今融合之风,创作者在创作歌词时尽量以老腔古文为主,使整个作品更具传承性与民族性,生动展现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的艺术魅力。因此,保持民间艺术的韵味作曲,将“民、通、美”声融合词曲创作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鄂尔多斯本土民歌漫瀚调要在创作上有所创新,也须在葆有其传统艺术韵味的基础上,大胆输入现代新鲜元素,在作曲和编词乃至唱法上有所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此外,民间艺术的传承还需要开创新的表现形式。传承传统,其根本是传承内在的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与现代生活融合。漫瀚调的本质是土生土长的民众之歌,如鄂尔多斯本土作家苏怀亮所言:“从精神气质来讲,漫瀚调就是鄂尔多斯的抒情乐……叙事还是抒情,都可以将鄂尔多斯人内心的爱与憎推向高潮,都可以释放出黄土高原那近乎赤裸的胸膛中蕴藏着的巨大热能。”[6]这种源自民间的饱含情感的创作原则是漫瀚调绵延至今的内在生命力源泉。现在要继续传承漫瀚调也必须保有这种来自民间的地气。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从艺术领域寻求突破,以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推陈出新,获得青年受众的认可。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国家一级编剧张发编写的漫瀚调歌剧《纳林河畔》、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展演中心创制的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利平执导的首部漫瀚调音乐剧《海红酸海红甜》、鄂尔多斯市文联一级作家张秉毅编剧的电影《漫瀚调》等优秀文艺作品广受好评,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漫瀚调走出家乡,走向全国。其中电影《漫瀚调》作为鄂尔多斯市首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为题材的故事片电影,为漫瀚调开创了除舞台剧之外新的表现形式。该片于2016年荣膺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影片提名奖。几部音乐剧和歌剧也在全国取得非常好的演出效果,新颖多样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扩大了漫瀚调的影响力,提升了漫瀚调在全国的知名度。
三、寻求新的传播模式,扩大漫瀚调的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然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将给传统民间艺术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德国民俗学家保·辛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表面上造成了许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实际上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及交通、大众传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间,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促使民俗活动的节奏加快,为民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使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通讯技术传递到超地方的领域中,并为不同社群的认同和联谊提供机会。[7]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人们借助媒介使自己的信息交流实现沟通无极限的梦想。这样一个时代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带来新机遇,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将借助新兴的媒介平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当下新媒体传播的便利性、广泛性、经济性等特点将有利于缓解民间艺术以往囿于地域、本土文化、传播手段单一的传播现状,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新契机。
漫瀚调的发展也必然要顺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势,适应受众的接受习惯,从创意视角、传播方式、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销等方面进行变革,增强自身吸引力。首先,借助新媒体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漫瀚调可以真正借助集视频、音频、图文为一体的组合传播,增强自身的传播效果。其次,借助新媒体即时互动的传播特点,漫瀚调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大自身影响力,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受众的多少是民间艺术存活的关键,作为一种即时的综合传播方式,新媒体综合了算法分发和关系分发的优势,给人们提供了跨越时空即时互动的可能性和最为迅捷的传播网络,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扩大漫瀚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最后,借助新媒体内容生产低门槛准入的特点,漫瀚调可以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多元化发展。作为来自民间的艺术样式,漫瀚调自产生之初就是反映百姓生活的民众之歌。接地气、够生活是它内在的生命源泉。新媒体时代,话语权不再由少数精英掌握,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当下新媒体平台上各类短视频的空前活跃代表着广大受众对自主创作的热望。几百年前,漫瀚调歌手在乡野间即兴创作、高歌低吟。如今,来自民间的漫瀚调歌手在自娱自乐之余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录制短视频或借助网络直播平台,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分享创作的快乐。此外,一些专业研究者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及时获取原生态的漫瀚调资料,使研究和学习更加精进。总之,时代的发展已带来新的变革。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日新月异,借助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新媒体可以全方位展现漫瀚调的艺术魅力。借助新的数字存储技术和远程传输系统,漫瀚调歌曲也可以被完整保留和传播。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之创造性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成为当代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方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以漫瀚调为代表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如此,要在受众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日渐丰富的娱乐生活,也对传统的民间艺术造成巨大冲击。诚如老子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8]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将给民间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转变传统思维,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和价值取向,选取新的研究角度、新的创作视角、新的传播模式,探索对非遗的新型保护和创新,是促进传统民间艺术得以推陈出新、绵延发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