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院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01-15瞿艺
瞿 艺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17)
一、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
通过问卷方式分析出我院大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价值的判断;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责任的参与。
二、发展状况
(一)媒介影响:大学生与社会媒介(网络自媒体等)接触的行为和自身道德认知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媒介接触程度等方面不同并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当今社会的传媒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情绪体验:主要有道德认知的情绪准备、道德认知的情绪动力、道德认知的情绪指导、道德认知的情绪标准。
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以科尔伯格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之一“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为事例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在匿名的状态下用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来判断海因兹的行为,根据道德认知水平量表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两难推论中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出理由,同时结合科尔伯格的理论陈述分析,以多种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等作为道德认知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
本研究的对象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在校学生,问卷一共有发放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调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经分析,认为相关测试数据是可以代表这些在校专科生道德价值观的真实看法。
四、我院大学生道德认知调查分析
(一)总体水平
依据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道德的新闻案例组成问卷来测量我校大学生认知总体水平。据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做出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但极少有学生对自己的主张给出充分且详细的论证。
(二)出生年月差异分析
面对道德判断问题时,人们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冲动,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的熏陶,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迅速做出结论反应。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会刻意从美德伦理、功利主义等视角,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道德判断提供辩护过程。
(三)学科角度差异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说,道德判断和推理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是很难通过书本来传递,它往往需要在双向的讨论中进行传递。至少在实际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从“我已经具备相关知识”转变为“我应该还需要再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有信息知识的传递。
(四)生源地差异分析
由结果看,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基数大,以往国内的留守家庭也引发部分关于道德的社会案件,而对于留守家庭中产生的问题,部分学生仍是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五)父母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问卷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双亲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呈正比,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学生本身的道德价值观也不会太低。
五、改进我院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对策
(一)改进和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崭新的内涵,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大学教师应该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加强道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完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资料的补充,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IT职业素质养成》等,同时大学辅导员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自身道德认知的能力
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时能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而这些知识的掌握运用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所以自我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教师可以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认识自身道德的缺点。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除了善于规划,还有自信而无谓,在解释一个事件冲突的时候,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学会理解和识别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2.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整合自我的道德认知。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参与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进行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形成、发展和固化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以便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同时对社会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四)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自我认知教育,是教育主体通过有效的方式实施的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相渗透,共同完成的双交叉活动。道德作为实践理性,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使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契约型产物,代表着集体意志,道德作为集体意志,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然后被人们后天学习。因此,大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样本总数为100名大学生均是我院的大学生,不能对比出不同年级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仅仅只对我院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管系的学生发放问卷,发放的过程中按男女比例发放,采用开放式选择题,此研究结果只代表我院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状况,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