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的互动关系
2019-07-17郭存在孟和宝音
郭存在 孟和宝音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一、明代内阁制度和宦官专权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天下事务皆归其处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极权政治。然皇帝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为,皇帝不得不找一些自己身边的人帮助处理政务。于是朱元璋设置四辅臣,辅臣大多是耆儒,这些人容易被朱元璋控制。“朱元璋设置四辅臣是向内阁制过渡的一种制度。”①之后,朱元璋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由此内阁制度开始萌芽,此后几代皇帝不断完善内阁,最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内阁制度。内阁制度形成后,其在不断演化地过程中,阁臣掌握了票拟权,也就是替皇帝批阅奏疏的权力,内阁将拟定好的辞书写于票签,再由司礼监转呈给皇帝进行批红,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这样在中央机构中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务运行流动机制,无疑内阁在流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英宗后内阁地位虽然不断提高,但终明一代,内阁并非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它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智库,在皇帝处理政务时,为其献计献策。
宦官专权是明代政治的又一大特色。国初,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干政,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约束,“洪惟我太祖老爷,奋兴淮甸,混一华夏,圣德神功,超轶万古,创交结近侍官员之律禁,扶同奏启之条。立法垂统,亦严且密矣。”②所以在明太祖时期,宦官对朝政的影响极其弱小。然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因宦官在朱棣夺取政权时做出过巨大贡献,所以朱棣对宦官十分信任,开始让宦官任职。此后明代的皇帝对宦官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其一、是因为皇帝的殆政;其二、宦官更能够丢弃尊严以娱乐化的方式讨好皇帝,使得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中得到身心放松。仁宣之治后,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宦官的干政。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这些宦官左右着明朝的政治大局,尤其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内阁和宦官是存在于皇帝身边的两大政治力量,无疑内阁和宦官在政治上一定会产生某种互动关系,而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影响着整个明朝政治局势的走向。
二、明朝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的互动关系
明朝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的互动关系可分为良性和非良性。良性互动表现在内阁和宦官之间的合作;非良性互动表现在内阁和宦官之间的斗争。有明一代,内阁和宦官在合作中斗争,在斗争中合作,形成了明代的政治动态。
(一)合作
内阁与宦官的合作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内阁与宦官的互为依赖。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相比内阁阁臣,与皇帝接触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所以宦官的言行或多或少都对皇帝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黄宗羲曾道“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官奴也。”③可见宦官的权力已经达到了“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的高度。内阁阁臣欲要在政务上取得一番成就,必须与宦官进行联合,最典型的便是张居正和冯保。两者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冯保对张居正入阁和改革的支持与张居正对冯保利益的维护。张居正联合冯保驱逐当时的首辅高拱。冯保对神宗进言曰;“高先生云:十岁儿安能决事!上怒,入告两宫,两宫皆讶。”④冯保将此话告诉两宫皇后,高拱不久就被罢免。从此,张居正占据首辅之位长达十年。历史上,张居正是一位改革家,他以铁腕手段推行“一条鞭法”,为大明王朝延续了生命。然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若没有得到内廷冯保的支持,那么他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尤其冯保对张居正夺情的支持,“江陵闻父讣,念事权在握,势不可已,密与保谋夺情之局已定。”正是因为张居正和冯保的默契合作,才使得改革没有因张居正的丁忧而中断。《明史》载“居正之夺情及杖吴中行等,保有力焉。”⑤可见冯保在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张居正对冯保的利益输送。张居正对于冯保的底线是只要他不干涉朝政,不伤国体,其他方面都可以迁就。《明史》载“及为太常,省牲北郊,东厂太监冯保传呼至,导者引入,正面爇香,俨若天子。”⑥冯保的祭祀行为已经僭越了礼法,而张居正对此事件的态度是不予置理。冯保要在故乡建坊,张居正居然吩咐当地官员替冯保代建,可见冯保对于张居正的重要性,以至于在给冯保递帖时,他竟称自己为“晚生”。从张居正和冯保之间的合作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政治联盟关系。
其次,表现在制度内的正常业务来往。“文书房犹外之通政司,又如六科也。掌印,秉笔,各家经手内官,即内阁六卿之亲近掾吏而已。”⑦司礼监的文书房是内阁六部的办事员,已经起着外廷政务机构的作用。内阁掌握着票拟权,“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⑧“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硃笔楷书批之。”⑨内阁和宦官分工明确,内阁拟票,宦官负责将拟写好的票传递到御前,皇帝朱批后,再将旨意、圣谕等传到内阁,实际上宦官在皇帝和阁臣之间起着一种桥梁的作用。内阁和宦官之间的合作,对于明朝的政治机构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以至在明朝中后期,皇帝殆政时,在内阁和宦官两大政治支柱力量的运作下,明朝的国家机器仍能够正常运转。
(二)斗争
有明一代,阁权和宦权的斗争不绝于耳,而宦权在斗争中稍占上风,正因为如此,明代才有了阉宦专权之说,被后世史学家所诟病。
三、结语
无论内阁和宦官是合作还是斗争,阁权与宦权的争夺其根本在于皇权的倾向,最终受益的仍然是皇帝。因此对于内阁和宦官的互动关系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既构成了明代的顶层设计,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又组成了明代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处于中国的“后皇帝”时代,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随着明朝末世的到来,内阁制度和宦官专权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又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纠正,那么它只能不断地僵化,最终成为明朝衰落乃至灭亡的原因之一。
[ 注 释 ]
①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
②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
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印刷厂,1992.64.
④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4039.
⑤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7802.
⑥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5570.
⑦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3.
⑧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1732.
⑨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93.
⑩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