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70年治淮兴豫辉煌成就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南治淮事业新局面

2019-01-15中共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

治淮 2019年10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防洪

中共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 刘正才

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大河之一,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淮河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33%,占全省总面积的53%,流域内人口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9%和60%,郑州、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漯河、许昌、平顶山、开封、南阳、洛阳等11 个省辖市位于其中,是全国重要的农业、能源、工业基地和生态屏障;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通信枢纽,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有5 个通道、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中有“三纵三横” 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途径这里。淮河安澜事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伟大的治淮历程和辉煌的治淮成就

河南省淮河流域受南北过渡性气候、东西过渡性地形、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的影响,具有极端天气情况多、山区平原过渡地带短、下游河道出口浅小等特点,历来是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开发透支和水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加强淮河治理是确保河南省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先后组织掀起四次治淮高潮,对淮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在水利部、淮委的大力支持下,河南作为治淮的主战场之一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河南省淮河流域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1950年大水后,掀起第一轮治淮高潮,兴建了一大批骨干工程,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初步形成。1950年淮河流域大水后,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正确的治淮主导方针。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治淮高潮,淮河也成为新中国开展全面、系统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在国家百业待兴、经济贫困的情况下,河南省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坚持“蓄泄兼筹,以蓄为主”的指导方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组成百万大军投入治淮建设,修建了南湾、薄山、石漫滩、板桥、宿鸭湖、白龟山、昭平台、白沙水库等一大批治淮骨干工程,对颍河、大洪河、小洪河、包河、惠济河、汾泉河等大中型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兴建了泥河洼、老王坡、蛟停湖滞洪区等一批大型蓄滞洪工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国务院多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治淮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河南省坚持“山区以蓄为主,平原立足于排”的治淮方略,修建了鲇鱼山水库,整治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加固了重要防洪堤防,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完善了流域内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有效缓解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二)1991年大水后,掀起第二轮治淮高潮,19 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为流域防洪保安提供了坚强支撑。1991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二次流域性大洪水,造成重大损失。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主导方针,确定以19 项治淮骨干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掀起第二轮治淮新高潮。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治淮机遇,成立治淮领导小组,提出 “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复建了“75·8”大水冲毁的板桥、石漫滩等水库,对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恢复建设了一批山丘区拦蓄工程,加高加固了淮干堤防,整建制拆除了淮干行洪区阻水圩堤,加强了重要滞洪区建设,完成了一批中小型重要湖洼和支流治理。这些工程的建成,使得洪汝河、颍河、沙河干流、淮河支流上游山区洪水得到控制,提高了淮河流域干支流的防洪标准和调控能力。

(三)2003年大水后,进一步推动淮河治理,加快建设步伐,河南省12 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洪水,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深入淮河一线指挥抗洪抢险,国务院召开第五次治淮会议,提出 “19+3+1”的加快治淮建设新任务,明确提出到2007年要全面完成19 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目标,推动淮河治理加快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强化治淮工作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治淮建设管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到2007年底,涉及河南省的12项骨干工程中的84 个单项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目标。特别是,燕山水库的建成结束了澧河上游干江河无控制性工程的历史,沙颍河涡河治理工程显著提高了河道防洪标准,使得整个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为之一变。

(四)2011年之后,随着中央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河南省治淮事业掀起新的高潮。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1 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改革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国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吹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号角。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提出2011年之后5到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谋划推进一批治淮工程,上马了出山店、前坪等大型水库,实施大范围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开展了史灌河、北汝河、贾鲁河等重要支流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淮干堤防加固、平原洼地治理、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等加快推进,河南淮河流域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截至目前,河南省淮河流域已建成各类水库1528 座,总库容139.21亿立方米;骨干防洪河道5 级以上堤防11675.72 公里;主要蓄滞洪区4处,总蓄滞洪能力6.68 亿立方米;除涝面积144.53 万公顷。通过一系列治淮建设,打开了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通道,淮河干流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沙颍河和洪汝河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平原骨干排涝河道及重要支流得到治理,全流域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实施,河道采沙治理成效初显,河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日臻完善,在防御近年来淮河流域重大洪涝灾害中经受了考验,发挥了显著成效,先后战胜了2003年淮河上游大洪水、2005年淮干洪水、2007年汛期发生的自1954 以来全流域特大洪水、2018年“温比亚”台风暴雨洪水,使得曾经的“小水大灾”变成了如今的“大水小灾”“大水无灾”。有效 防 御 了1985~1988年 连 续4年 大旱,1998~1999年大旱,2009年大旱,2011~2014年4年连旱等,实现了粮食产量连年稳产增产。

二、淮河治理的薄弱环节

70年治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但淮河治理水平仍然不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仍然不强,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水利工程仍存在不少短板。河南省淮河流域山丘区面积3.9 万平方公里,是洪水的主要产区。目前淮河干流及其南部支流、北汝河等主要防洪河道骨干控制工程尚未建成,部分水库出现新的病险问题,不能有效拦蓄洪水;河道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淮河干流、沙颍河、洪汝河等主要防洪河道防洪标准只有10 至20年一遇,且险工隐患多。

二是城市和低洼易涝地区仍存在不少隐患。流域内重点城市多数防洪体系不完善,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城镇排涝标准普遍偏低,滞水积水较为严重。低洼易涝地区大部分除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现有排涝闸站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排涝设计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

三是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河南省淮河流域降雨集中在汛期,枯水季节不少中小河道断流干枯,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特别是豫东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并存。

四是水利监管水平仍然不高。“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三条红线”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仍需严格执行。农业用水占比仍然较大,高效灌溉面积占比依然较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不完善,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安全监管和运行管理手段落后。河湖管护不到位,大部分水库、河流尚未确权划界,给工程管理带来较多困难。

三、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推进治淮事业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治水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河南省面临新老水问题并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为统筹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务院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建设沿淮生态屏障,探索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水利部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治水工作总基调。河南省政府出台《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全面开启新时代我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河南治淮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更高要求。

(一)坚持行之有效的治淮历史经验,不断提升淮河治理水平。淮河流域环境复杂,70年的治淮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今后治理淮河的财富。在今后的治淮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认真把握淮河特点、现实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继续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蓄、滞、泄、排、移”五策并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挖潜与新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科学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省内淮河流域的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谋划实施一批新的治淮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袁湾、张湾、白雀园水库建设,以及昭平台水库扩容和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工程,继续推进蓄滞洪区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按照 “一纵三横六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南湾—出山店—薄山水库淮水北上、引伊河入北汝河等一批水系连通工程,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开展湖库与湿地生态修复和人工湿地建设,稳步推进老灌河等流域生态系统建设试点,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

(三)全面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一是科学防治水灾害。认真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抓好各项治淮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确保淮河上游安澜,流域人民安居乐业。二是高效利用水资源。坚持综合施策,抓好洪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和中水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综合治理水环境。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调水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四是系统修复水生态。坚持自然恢复、保护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推进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建设人水和谐的沿淮水生态文明示范带。

(四)加强水利行业监管,巩固提升治淮建设效益。一是加强江河湖泊监管,实现城乡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加快河湖、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建立水流产权制度;开展河道采砂整治行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水资源监管,实现流域内水资源供需平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快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建设;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健全节水奖惩机制,完善节水技术、节水产品研发和节水设施改造的政策资金支持和鼓励措施。三是加强水利工程监管,着力解决重建轻管问题,确保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全面加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管理运营模式,激发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防洪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