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路径

2019-01-15王北阳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舆情互联网+思政

王北阳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双刃剑的属性也表露无遗。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思政教育方式,才能使得思政教育取得实效。才能使得学生在接触网络的同时,能够趋利避害,不被其中的腐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所影响,始终保持坚定的初心,坚守思想阵地不动摇。

二、相关概述

(一)“互联网+”

“互联网+”重点是“+“怎么理解。许多人将”+“简单的理解为多种行业与互联网的叠加。其实不然,目前学术界对于”互联网+“的定义分为三种。一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助推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发展后,呈现出的新的产业发展状态。二是以互联网为工具实现经济的新发展的一种发展状态。[1]三是互联网自身的优化发展后,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国家治理形态。本文”互联网+“更倾向于互联网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助推各行各业的进步与腾飞。

(二)“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政新特点

一是融合性。高校教育本来就融合了多个方面和行业,互联网的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加剧了便利性。互联网高效性、融合性,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同各个行业的最新成果最大程度的结合,促进思政教育体系的不断革新与变化。

二是多元化。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只能通过课堂、学术讲座等方式开展,内容枯燥乏味,不是文件精神,就是新的政策法规,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各类新式的教育方法途径,新的网络终端的研发,已经为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众多的空间和平台,且能够很好的处理与学生的粘合度。

三是先进性。网络科技的提升后,带来了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若能抓住机遇,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进行思政教育,就能够在科技手段上保障思政工作的先进性。

四是便捷性。网络可以最快捷的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思政教育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宣传新的热点焦点案例与新的政策法规时,通过网络实时搜索,就能最快地了解事情发展的状态,明晰政策解读的动向。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舆情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网络舆情一直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互联网的粘合度远高于传统的宣传媒介。若能利用好互联网,监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能够极大地推动高校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关注起步晚,监管部门和监管力度都尚未建立健全,更遑论发挥作用。这就使得高校在遇到网络事件时,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解决,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2],陷入思政教育引导的被动局面。

(二)互联网教育人才匮乏

现阶段,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对网络和教学都要了然于心,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自如的应用各种互联网工具进行思想教育教学。但是现有的思政教学队伍中,能兼顾技术与知识的人数少之又少。要么是对互联网技术知之甚少,难以在教学中利用工具,发挥教学实效;要么就是互联网知识通晓,但是并不是思政专业的老师,对于思政教学内容不通晓。这一问题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网络教育方法落后

一些高校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了解学生的喜好后,主动建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借用网络平台选思政新热点和系列会议精神,能够认识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教育这一途径。但是高校并未真正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其所思所想,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始终只是搞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甚至还有一些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就是通过公众号的日常信息推送和邮件发布信息。对于学生使用粘合度较高的网络APP和平台并不关注,也不甚重视,导致高校对于学生关注的热点和讨论的重点和思想倾向并不了解,难以进行精准的思政教育,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无法发挥实效。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运用不当

在以往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高校师生获取思政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传统的报纸、电视等。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和资源呈井喷式发展,许多未经删选和未辨真伪的信息涌向了学生群体,这就使得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新的挑战。

一是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不恰当。现阶段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和微博,甚至贴吧,各类APP的公众号都已经建立,但是这些平台并没有被高校有效利用,发展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平台,而是仅仅作为一种学生交流和倾诉的平台出现,高校未能根据平台上出现的新的思想端倪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使得新媒体平台流于形式。二是对传统媒体的摒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阶段,高校对于纸媒等传统的宣传阵地,逐渐放松了警惕,学生对于报纸等平台的关注也大幅度下降,使得传统媒体的宣传价值大打折扣,逐渐失去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路径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种种思政教育问题,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维护学生意识形态阵地。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力度

首先是高校要健全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各类事件的发声点和酝酿地。学生在网络平台有不当行为和言论会直接影响高校的形象。虽然一些高校有网络舆情监管部门,但是却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因而健全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十分必要。不仅如此,还要强化制度遵循。让监管部门有制度可寻,有规章可依。在面对突然的网络舆情事件,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其次是要畅通高校网络舆情的反馈渠道。要给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让学生不良的思想矛头,在萌芽时期就被发现,进而通过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引导和破除思想障碍。

(二)培育新型互联网教育人才

新时代要加强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还要注重教育者的培育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影响。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盛行,高校要不断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师队伍。努力构建新型的教师人才队伍,满足时代和学生的需要。

首先是加强高校专业化师范类人才培育。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各类新兴的网络APP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舆论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将阵地向网络转移,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拥有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师范类院校在培育师范工作者期间,就应加强对师范工作者的网络教育水平的培育,着力提升新时代师范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为今后的网络思政教育培育人才。其次要加大力度引进专业人才。高校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强化思政教育,就要把控好网络技术关,引进先进的专业的人才,促进自身网络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注重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师资水平。面对互联网中充斥的各种不良价值观的渗透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分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和素质水平,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抵御风险和操作新媒体技术的能力。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取得实效,帮助学生分辨和抵御不良网络思想的侵袭,塑造良好人格。

(三)强化高校网络引导作用发挥

强化高校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和使用网络上面。一是强化学生网络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避免不当行为和言行的出现。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客观的使用网络,正确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和信息含量等的优势为自身学习、社交等服务,而不是沉迷其中,荒废学业。把握好互联网双刃剑的本质,趋利避害。二是强化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互联网高速发展,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了许多的隐患。如盛行不衰的网贷等骗局,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警惕性不高的特点,严重侵害了学生的权益。因而高校要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互联网。同时帮助学生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西方社会的一些腐朽思想传入了我国,一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被这些逐利性、拜金的思想所误导,产生错误的想法和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三观。

(四)综合媒介优势,丰富教育思路[3]

现阶段,互联网发展势头猛烈,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逐渐被取而代之。但是一些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是互联网发展所替代不了的。高校要在新时代下,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不仅要破旧立新,而且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即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新型的网络教育模式相结合。首先是要打好课堂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还是要落实到课堂中,只不过教师可以活学活用,运用新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来推进课堂教育实效。其次是结合网络教育,巩固教育实效。例如,通过录制小视频,发布到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APP上,推过精准推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另外传统的报刊宣传栏、板报广播等媒介都可以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来推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建立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加强。

猜你喜欢

舆情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