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9-01-15马露露
马露露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当今社会,互联网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领域。据调查,截至2018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8.29亿,普及率为59.6%,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26.8%。①大学生更是这其中的“主力军”,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生活学习上的便捷。然而,这“普遍”的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
第一,认知需求。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互联网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然而书面的更新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大学生需要不断获取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互联网便成为首选工具,大学生需要借助互联网满足自身认知需求,以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第二,娱乐需求。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网络成为大学生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与方式,他们在各式各样的游戏中体验刺激、感受浪漫、娱乐身心。第三,情感需求。在大学生中,微信、微博、QQ等APP的使用率较高,表明大学生的需求较强。因为随着心理发展的成长变化,大学生对同龄人有更多的情感依赖,需要不断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在网络上,情感的表露具有相对的隐秘性,是大学生首选的情感交流平台。
二、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借助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逐渐凸显,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往往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该课程往往是以大课的形式开展,课程人数较多,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而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很难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便捷的优势。
开发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建设包含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和常见心理障碍等多模块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体系,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课程开发需要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效的、科学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展开分析,让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变得生动起来。网络课程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心理知识,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二)借助互联网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传统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以治疗和修复为主,然而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而应坚持预防为主、补救为辅,同时不断扩大心理健康咨询的覆盖面,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时关注,正确引导。然而,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师生比1:4000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配比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咨询需求。互联网的发展则为心理咨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心理测验、在线心理咨询、心理知识学习园地等,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对心理知识的需求。
“心理疾病”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依然是比较晦涩和隐私的问题,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在网络上寻找各种测试以验证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测验的科学性较差。因此,借助心理咨询中心网站为广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测评,并对学生问题进行解释与回答,既能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也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在心理测评的基础上,借助网络、电话等形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及时掌握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线下心理咨询,必要时及时转介要医院等机构。
(三)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广大同学正确认识自我,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构建,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第一,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大学生常见发展性心理问题进行介绍,让广大同学认识到遇到情绪、交友、恋爱、就业等“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是每个人到特定年龄阶段和成长阶段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第二,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通过轻音乐、冥想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调适的途径,并通过指导语对环境、时间及针对的情绪问题进行详细介绍。第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推出各类心理学书籍、漫画、影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健全人格发展。
[ 注 释 ]
①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