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化教学提升高校参与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艺术组音乐课程研发述评

2019-01-15任也韵

美育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课师生育人

任也韵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2018年9月10日,受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艺术组委托,笔者作为项目组音乐教育学科专家,前往昌平巩华中心第二小学督导北师大“高参小”老师的音乐课程教学。巩华中心学校有两个校区,目前该校址面临搬迁,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每个班十五六个学生,音乐课一个年级两个班合班教学,大约30人左右。目前学校有3位音乐老师。从这学期开始,面向四年级全体学生开设舞蹈课程。此前,学校有舞蹈艺术团,在北师大“高参小”项目艺术组唐怡教授将近3年的现场授课、排练、指导下,艺术团连年获得区市一等奖。在该学校,笔者听了北师大“高参小”游老师执教的一二年级音乐课、唐怡教授执教的四年级舞蹈课,课后与该校音乐教师交流了对“高参小”音乐课程教学的看法。

2014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高校、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项目(简称“高参小”),政府出面,通过高校、社会力量的优势资源与中小学携手,合力深化中小学体育美育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少年儿童身心和谐成长。“这项极具创新型、探索性和开创性的项目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好评。”[1]2014年“有139所小学与高校、艺术院团和艺术机构、体育俱乐部等结成‘对子’,2015年新增22所中小学,总数达到161所,高校及社会机构也新增4所,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和北方昆曲剧院”。[2]“从一年级新生开始,采取滚动方式至2020年,并逐步普惠到小学其他年级。”[3]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艺术组于2015年10月进入海淀、朝阳、昌平、顺义4个区11所小学开展实施特色音乐课程。

一、音乐育人文化

音乐教育是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学生被动学习、中小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是一种常态。当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存在或过于强调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或过于强调音乐唯美经验,局限于音乐学科的课程教学、疏离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况,日常音乐学科教学难以转化为学生受益终身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素养。总之,音乐“教学”无关于“育人”的现象较为突出。针对以上情况,北师大项目组确定了以艺术育人、全员美育为核心,以学科融合、协同育人为特点,以艺术经验文化、儿童心理文化、环境文化融合的“音乐育人文化”建构研究课题。

音乐育人文化,即构建师生创造音乐文化、音乐文化陶冶师生情趣的作用系统。音乐育人文化旨在课堂营造的音乐氛围与校园生活的文化场中,实现师生认识自我、建立交往、实现自我的目的。其本质在于激励小学生的音乐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将教育活动视为一个文化场,依据活动地点、范围、大小建构音乐文化场。其一,课堂音乐文化场。从课堂音乐文化入手,在虚拟社会中建构师生行为规范的音乐课堂文化,规范师生行为,加强音乐学习与课堂组织管理的有机联系。其二,校园文化场。从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渗透音乐艺术的美化和熏陶,通过校歌、班歌、校园合唱节等仪式规范学生文明行为,通过学生歌唱校园、歌唱友谊抒发健康情感。其三,家庭社会文化场。建构观察、批评和改造课堂、校园、城乡生活中音乐现象的音乐现实生活文化,从儿童现实生活入手,将音乐艺术辐射到时令、节气、活动,运用信息科技开展课堂内外结合的音乐活动。总之,师生在封闭与开放、虚拟与现实场中感受体验其物理环境、人际交往、音乐氛围,通过扮演和完成这个音乐文化场中的角色任务,而自觉调整和完善自我的意识与行为。

其次,从学生心理文化入手,依据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开发制定各年级音乐课程,建构学生成长的文化整体环境。依据小学生一年级入学适应、二年级自信心品质、三年级合作意识、四年级初步自主管理、五年级解决问题能力等总体目标,分别确定各个年级段音乐育人目标。

最后,从音乐艺术文化入手,培养学生音乐艺术文化素养。其一,感官体验的完满。将音乐作为儿童感官发展的介质,在感官对日常生活的充分体验中提升学生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综合感觉器官体验能力。其二,情感体验的完满。将音乐作为情感交流工具,在复述记录感官体验的过程中甄别自我情感倾向与冲动,培养学生情感表达与沟通交流能力。其三,再现创造的完满。将音乐作为创造实践的手段,在音响化的情感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音响创造实践能力。其四,精神价值的完满。将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的外化显现,在对音响具有意义赋予的艺术表现中实现思想升华和价值守候。其五,行为塑造的完满。将音乐作为人类生活方式,在自觉履行音乐艺术蕴涵的价值观念中培养学生优雅文明的社会行为。

在音乐育人文化的理念指导下,北师大艺术项目组从队伍建设、育人方案、管理机制、实施评价等环节具体实践“音乐育人文化”理念,形成了方案出台、师资培训、校园实施、评价反馈的一整套组织管理模式。根据小学音乐教学基础,高校6名专家、20多名音乐教育研究生、60多名小学音乐教师的三级研究梯队,共同讨论研制音乐教育课程方案;组织实施教学的在读研究生进行系统培训,确定教学实施重点难点;组织在读研究生到小学实施教学;专家、小学音乐教师提出评价和反馈意见。三年来,课堂教学方面,通过创作儿童歌曲、深化音乐课堂教学。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对现有统编音乐教材加以改造,强化音乐要素与角色扮演的共情。课外艺术课程方面,依据各校特点和需要规划设计课外艺术课程。以舞蹈兴趣班、绘本兴趣班、学校合唱团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开展。校园文化方面,密切音乐艺术与儿童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加强音乐艺术丰富儿童日常生活和提升生命质量的维度和深度,联合大学优质艺术资源,为中小学量身定做艺术展览、专场音乐会、儿童电影音乐研讨等大型展演与学术研究活动。经过3年实验,项目组在北京市昌平区、海淀区、顺义区等10所小学55个教学班开展了为期3年的小学音乐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其中每个学期完成6个主题课程,20次实验教学、118份教案、270个课时教学、150份课后总结。其中8首儿童原创歌曲深受好评。根据现有国家统编音乐教材设计的教学与项目校教师的教学形成同课异构的呼应,教学也取得良好效果。在小学开展“动感合唱”“戏剧”等社团活动;策划创作“和雅乐坊”“魔法森林——钢琴之旅”等大型音乐巡演活动。在大学对音乐教育研究生进行教学培训,对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共计8次。

总之,北师大音乐系参与项目的师生与项目校师生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学校课堂与课外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的线上线下联系在一起,诸多方面共同形成了面向每一个孩子的全员音乐教育系统。该项目积极拓宽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范围与空间,与此同时,课堂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提升。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探索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行动。

二、专业化教学

北师大“高参小”项目开展的第四年的第一学期第一课,担任巩华中心学校第二小学一年级课程教学的是在读研究生小游老师,小游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周密详尽的设计,授课语言清晰,教态亲切投入,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在小学一年级音乐第一课,她建立了明确有效的课堂常规,比如用歌声问好、起立,明确课堂行为规范,明确调控学生注意力的节奏信号,用歌声再见等等,显示出对刚升入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意识。总体而言,初登讲坛的新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意识和教学规范以及教学能力。

音乐育人文化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更鲜活生动地呈现?如何形成对项目校师生的引导力量、产生更为有效的积极影响?这既是项目校师生的现实需求,也是北师大艺术组音乐师生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在音乐课堂上,追求渗透音乐育人文化理念的专业化教学,即音乐美的教学观念、契合学生身心条件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精准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师生音乐情感体验的共鸣等。

首先,音乐课始终贯穿和渗透音乐美的价值观念,音乐美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小学第一堂音乐课,或任何一堂音乐课,都应开宗明义阐明音乐或音乐课的价值观念。比如音乐是听觉艺术,上音乐课的孩子应以耳朵灵敏、听即反应来要求自己;音乐是创造美的艺术,上音乐课的孩子应以美的姿态、美的行为、美的语言要求自己;音乐是好听的声音,上音乐课的孩子应注意避免噪音,多产生乐音;音乐是人的内心体验,上音乐课的孩子应在静默、想象中体会音乐的美,等等。将音乐价值观念作为音乐课的灵魂,渗透在音乐课的方方面面,贯穿在教师语言表述和学生行为表现的点点滴滴,不断渗透加强,上升为师生共认的、稳定而不可替代的音乐认识和行为意识,逐步转化为使学生一生受益的音乐美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因此,音乐美不仅是音乐教学内容,而且也是音乐教学的手段,更是课堂管理方式。诸如教师语言、课堂教学的秩序、课堂管理信号都应该体现艺术性和音乐性,使课堂行为规范既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如此,音乐美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音乐美也才能成为学生当下乃至一生都自觉自愿去追求的行为目标。

其次,音乐课应唤起学生自主意识、激励学生自我成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个体的独立和成长,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随时提醒和唤起小学生自我角色、自我认同、自我成长、自我评价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的能力。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出来,进入小学,对校园事物新奇,对规则无意识,需要教师及时唤起学生的角色意识,并形成自我认同,进而在老师提醒下不断调整自我行为。比如,提出“你现在是小学生还是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应该怎样?”之类的问题。尽量将枯燥的课堂规范,比如“一二三,要安静,回答问题要举手”等指令变为富有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不断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的形成。

音乐课内容与过程的设计实施应以小学生音乐学习基础及其学习心理为依据,始终从音乐感知和音乐想象入手,引导学生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最后归纳提升为音乐知识和概念。比如歌曲演唱或音乐欣赏教学,先从作品的感受体验入手:学生聆听作品,对音响做出反应,用动作或嗓音模拟音响等;再进入作品的比较辨识活动:学生对不同音响做出不同反应,比较音响的差异,并能记忆和辨识音响;然后进入表现运用实践:学生分角色扮演或演唱不同音响,能与同学先后演唱作品各个部分或同时演唱作品各个声部,并能倾听其他同学演唱的声部或部分,逐步发展自我内心听觉;再进入符号记录活动:学生以图像或符号记录音响,能在符号与音响之间转换;继而进入创编活动:或组合几种音乐语言想象其表现内容,或自拟主题选择和组织音乐语言加以表现等等。要避免一开始上课就陷入音高节奏教学的重复、单调、枯燥的局面。或选择更适合小学生的身体律动来体验和感受三拍子节拍感,而不是三拍子的指挥图示。

音乐课应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成长预留空间。可以先听再看,培养学生听觉的有意注意力;先聆听想象再学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如:

“小动物|打招呼 |x x|x x|”,可以把学生参与活动的部分预留出来,变成“小猫咪|打招呼|( ? | ? )|”或“(? ?)|打招呼 |( ? - | ? - )|”

始终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填空的方式预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空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音乐课还应兼顾学生全体的普遍性与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教学内容,既要全面授课,又要给学生学习巩固的时间,还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因此,教学时间精力分配需要点面兼顾。可以先从教师与全体学生对话开始,完成教授环节;然后过渡到学生与学生的分组对话,实现练习的目的;最后再到个别学生在全班的独立完整表现,达到检查纠正的目的。总之,由面到点地逐步深入教学,达到点面结合、全体与个体兼顾的教学均衡分配,避免教师过多地聚焦到个别学生教学,忽略全班集体共同练习的状况。

再次,音乐课应始终传播最基本、最正确的音乐专业性、体系性知识和技能。包括音乐结构的稳定对称原则、音乐节奏的等比关系、音高唱名与音高匹配原则等。比如师生问候,如果老师问候是2小节,学生回答也应该是2小节,而不是1小节。师生问与答的小节数应符合对称原则。再如五线谱识谱起点,应以移动do的观念,从线间相邻的二度关系开始,再过渡到三度、四度的识谱。以首调唱名体系为起点,训练学生相对音高关系的体验,进行音响高低的内心听觉训练,实现相对音高与绝对音高认读的统一。又如,节奏训练起点,则是以单位拍为标准,在单位拍的相对值中体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等其他节奏的时长,等等。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应以最基本和最正确的音乐知识技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大厦的基石,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音乐课应揭示作品的言外之意,唤起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所有上课的准备环节和内容中,教师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是重中之重。教师不仅要有深入的情感体验,还要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骨架,始终围绕如何唤起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和领悟展开教学。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主题的提炼,这个教学主题一定是而且只能是情感性主题。如果教学主题只有思想题材或音乐体裁等内容,而缺乏情感性或情感性主题,那么音乐教学就会偏离音乐性。比如《我爱新校园》(刘文红、刘哆咪词曲),上学的兴奋新奇激动,行走在上学路上的内心独白:我要去见新同学新伙伴,上学路上左看右看,小心避让汽车安全行走等,这些小学生上学的心理活动与内心体验才是音乐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又如《苔》([清]袁枚词,梁俊、韩雷曲),想象苔的微弱渺小,生长环境的潮湿黑暗,这与每个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冷落、卑微处境是相似的,这也是老师在音乐课里应该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触点。也正是基于卑微弱小的情感体验,“苔”努力成长的决心和追求梦想的勇气与渴望,才能激发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和共情,从而也激励小学生追求自己梦想的信心。总之,以音乐唤起或再现小学生对学校生活体验和感受,再以节奏、音高等方式表达这些的体验和感受,才是音乐课的魅力和快乐所在,而不是仅仅围绕节奏、音高、结构、旋律这些音乐形式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却缺乏这些形式所承载的情感体验内容。

总之,音乐美的教学观念、契合学生身心条件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精准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师生音乐情感体验的共鸣等音乐专业化教学的要求,又是音乐育人文化理念落实的途径。义务教育阶段的专业化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的音乐学科知识技能与学生全面整体的成长结合起来。专业与育人结合,这是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专门化的学科存在的方式,是音乐教育的专业内涵。音乐育人文化就是音乐必须为育人服务的理念。音乐育人,要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教学、一个个学生的点点滴滴,为每个孩子自主探寻成长机会提供丰饶的音乐土壤,或在具体情境中对每个孩子产生普遍适用的音乐影响。所以,音乐育人需要通过专业化教学得以实施。只有紧扣育人目的的专业化教学,音乐教育不可替代的专业内容及功能才能体现,音乐教育不可替代的学科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由此可以说,音乐学科的专业化教学是音乐育人文化实施的途径,音乐育人文化是专业化教学的内涵。

三、展望

经过三年实验,北师大“高参小”项目艺术组音乐课程研发与实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5年项目起步阶段,音乐课程研发主要定位在“参”,即参谋,对基础音乐教育提出有建设性的、高水平的意见。具体而言,就是从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学习、初步适应,到明确人文性基础音乐教育定位;从研发课程、培训教师、完善方案,到贯彻落实一堂一堂音乐课;从一年级幼小衔接,二年级自信心培养,到三年级同伴合作,分别有重点地实现服务每个学生身心成长的目标。三年过去,随着时间推移,项目校师生认识和能力逐步提高,音乐文化需求更为丰富。项目校教师不仅渴望教育教学理念,也希望看到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更希望获得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即“渗”,贯穿在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的精细设计、精准语言、精彩效果的教学。也就是说,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精微的课堂教学实践,二者齐头并进才能实现项目初衷。随着音乐教育学科的专业提升、学科开创、精细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化教学将推进这个阶段任务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音乐课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喜欢的课
小学音乐课合唱训练现状及改进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麻辣师生
众生相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