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探究
——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为案例
2019-01-15文科
文/文科
一、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教学现状
岭南舞蹈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岭南舞蹈历史同样辉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专业的舞蹈团队在中国开始发展壮大,为岭南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岭南舞蹈也因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在题材和风格上面更加地深入生活;在主题揭示方面,不断揭示人生真谛,表现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深得群众喜爱。无论是发展岭南舞蹈教育还是促进岭南地区全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创新,初衷和意义应该是一致的,即传承岭南舞蹈文化。
如今在广东省许多高校的岭南舞蹈专业中,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仍然使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是如此,但是这样一来,会导致学校岭南舞蹈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体现岭南地域舞蹈的特殊性。一味地模仿其他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岭南舞等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会对岭南舞蹈的民族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在广东省高等高职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课堂上,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单一的元素组合训练方式,旨在强化学生的模仿能力。如此的训练方法虽然能掌握所学岭南舞蹈的舞蹈风格特征,却不利于学生对岭南舞蹈的拓展学习及对本地域舞蹈元素的了解,不仅如此,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与专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课程是一个新的课程,相对于其他本科艺术类民间舞教学和中专艺术类民间舞教学而言,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教材教纲,也没有系统的规范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广东大多高职院校的民族民间舞教学都是以学校为单位来制订教学计划,一部分是借鉴本科院校民间舞教材教纲加以改良实施教学,或是借鉴中专教材教纲实施教学,没有一个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更多的广东高职艺术院校的岭南舞课程是一门普通课程而非主课,它与专业本科和中专的培养目标和定位需求完全不同,因此套用本科院校民间舞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必然会造成很多的不适宜,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制约了岭南舞蹈在高职艺术院校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能力不过硬,也没有其他特长,导致在市场竞争上与本科生有较大距离。其实,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应该是各有市场,各有需求,而不是现在“抢板凳”的局面。本科所培养的专业领域上的高精尖人才就业方向是:一线专业团体的演员、编导,大中专院校专业教学人员,以及从事艺术研究的人员。而高职艺术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就业方向是社会基层文化发展,向文化馆、青少年宫、中小学幼儿园、企业等单位输送优秀的舞蹈普及型人才。
二、广东地区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建构现状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繁荣的重要方面是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在新时代新的国情和条件下,处于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前沿的高等艺术院校必须站在中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复兴、保护和传承的历史高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并承担历史使命。广东地区高职艺术院校在岭南舞蹈建构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间习俗培养岭南舞蹈人才,研究和传承国家艺术文化,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口传身授
“口传身授”是由吕艺生教授依据舞蹈课程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舞蹈课程教学方法。“口传”指的是舞蹈教师通过对舞蹈的体态、动作和技巧原理的细致讲解来教授学生完成舞蹈的正确做法、规则和要领。“身授”指的是舞蹈教师通过亲自示范舞蹈来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舞蹈表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到舞蹈动作的时间值和空间值,以及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的现场特点。“口传”和“身授”这两种教学手段并没有先后顺序的硬性规定。舞蹈教师通常先讲清楚岭南舞蹈的动作原理,再亲身示范;也可以先进行现场示范,再说明其中原理。这种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教授学生舞蹈技能的教学方式具有极高的奠基性作用。只有通过舞蹈教师不断地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正确地把握岭南舞蹈的风格和韵味。所以,岭南舞蹈构建的第一条策略就是聘请老艺术家们莅临学院,对学生们进行“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
(二)情景构建
情景构建是一种在教学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对岭南民间生活情境和风俗习惯的模拟是在岭南舞蹈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最核心的教学要素。首先,老师们可以通过对岭南传统文化的讲解来实现跟学生之间言语上的交流,从这种沟通的关系中生成情境,巧妙地将这种模拟情境与学习的课堂环境相融合。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熟悉或钟爱的角色来进行扮演,创建出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情境。最后,在学生假期期间,舞蹈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岭南民间舞蹈活动,在刻意营造出的民间舞蹈文化氛围中感受与课堂情景不同的真实情境。这种课外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舞蹈情境中思想感情的进一步理解和表达。所以,目前广东地区高职艺术院校在岭南舞蹈建构时通常采用虚拟情境的创设方式和真实情景的营造方式。
(三)即兴创造指导
作为中国民间舞蹈主要创作方式之一的舞蹈即兴创造,指的是舞者在观众情绪和自身情绪双方面的影响之下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没有经过事先的编排就在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中随着音乐和鼓点即兴起舞,创造出兼具传统舞蹈规范和自身艺术造诣的即兴舞蹈。即兴创造体现的不仅仅是舞蹈表演者的舞蹈功底和舞蹈素质,还展现了舞者发现新事物,独立完成艺术通感转换和发散性联想能力,以及突破传统和自我的高超技能。广大人民群众和舞蹈艺术家们的即兴创造既是一种传情达意、表现才华的展示形式,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良舞蹈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延续。舞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欣赏舞蹈艺术家们的即兴表演,分析和总结即兴创作的规律和特征,并且指导学生在课后尝试进行即兴的舞蹈创作。所以,广东地区高职艺术院校在岭南舞蹈建构时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即兴创造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岭南舞蹈的感悟和领会。
广东地区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建构,主要问题在于岭南舞蹈引入专业舞蹈教育课堂,能否保留其原有的风格。院校主要致力于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而原始的岭南舞蹈起源发展于农耕文明的土壤上,表面上看,两者之间的规范性和自由性是矛盾和相互冲突的。但是,这两者并不是无关的,而是有一定的互补优势。课堂教学中的岭南舞蹈和原生态的岭南舞蹈根源都是中国岭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由于舞蹈的特殊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有所凭依,往往容易造成传承链中断,因此“原生态”岭南舞面临前所未有的加速消失的命运,如岭南地区瑶族的舞火狗和畲族的拜年舞等。因此,采取适当的手段保护和挽救民族和民间遗产也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和各行业的认可。艺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弥补了这一缺陷,也丰富了艺术教育课堂。
三、高职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调查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进行实地系统的调查、取证是掌握和获得正确认知的重要前提。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的研究,必须在全面深入了解我国高职院校已形成的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课堂观摩、师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搜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来试图尽可能全面地探析我国高职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的现实状况。
(一)高职院校岭南舞蹈课程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结果性忽视过程性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个:第一,培养舞蹈教育领域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这是典型的目标描述的具有结果性的课程目标表述。第二,规定具体的人才规格要求,如:掌握舞蹈学科基础知识、通舞艺、懂舞论、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等,具有明显的表现性目标描述特征。这两种目标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岭南舞蹈课程改革的成果,与守成性教育观相比有一定的进步,它包含了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存在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即在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上就缺失了“过程性”强调“结果性”,缺乏足够的课程空间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2.人才培养目标未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是注重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就业的“宽口径”。其提出的“培养具备现代舞蹈观念,掌握舞蹈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够在学校、文艺团体和中心、文化馆等单位担任舞蹈演员或舞蹈教学、编创工作并有一定的舞蹈研究、舞蹈评论专业能力的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多种可能,而没有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多能力培养的重视。
3.人才培养目标忽视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了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与获得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视,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职业情意、行为习惯、人格品性、交往处世能力等方面则重视不够。
(二)高职院校岭南舞蹈课程理解与认同度问题
在对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岭南舞蹈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度存在以下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是否合理”的选项中有38.2%的学生认为不合理,45.7%的学生认为较为合理,15.5%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这是对课程内容设计的整体理解与认同。在具体的问题上,37.6%的学生认为目前岭南舞蹈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中专业技能课太少,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39.7%的学生认为技能类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技能发展的需要;18.4%的学生认为舞蹈理论类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舞蹈学科的深入了解,不利于建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选项中有33.7%的学生同意,24.3%的学生较同意,28.2%的学生基本同意,11.7%的学生不太同意,只有2.1%的学生不同意,这反映了大学课程内容设计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类课程的不足。在“必修课程中公共必修课比例过大”的选项中有23%的学生同意,21.2%的学生较同意,35.1%的学生基本同意,18.1%的学生不太同意,只有2.6%的学生不同意,这反映了大学课程内容设计公共必修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尤其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多数学生持反感态度,这也反映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设计只重视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愿望。
(三)高职院校岭南舞蹈课程重专业轻实践
岭南舞蹈的实践性很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其内容包括艺术实践和就业实践。对于学习岭南舞的学生来说,实践尤为关键。如果高职院校忽视了实践,就难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岭南舞蹈的课程结构,大多有对实践性环节重视不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上,技能性都较为系统和完整,而实践性课程一般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艺术实践、舞台观摩、田野调查等,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往往分散开设于不同的理论课程内,处于被忽视的从属地位。第二,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不足。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岭南舞蹈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课程的学分数为45分,仅占总学分的26.9%。
四、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模式的“蓝图”
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而言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专业岭南舞蹈人才。
1.热爱岭南舞蹈艺术
通过调查研究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岭南舞蹈专业的学生表述中,鲜有如此提法。与之比较接近的,是“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可是如果不热爱岭南舞蹈艺术,所谓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实际上,岭南舞蹈专业人才对于岭南舞蹈艺术失去了由衷的喜爱,难以想象会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岭南舞蹈的学习与传承中去,也无法给后人起到模范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为何不把这一条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值得深思。占目标陈述比重最大的是知识、能力以及对其职业的设计,而最为重要的情感目标却被忽视或一带而过,这对学生无形中是一个暗示,即我们更看重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时,要把热爱岭南舞蹈艺术这一条首先提出来,给学生一种正面的引导。
2.热爱岭南舞蹈事业
仅仅热爱舞蹈艺术,对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只是有了一个前提,但远远不够,还要热爱岭南舞蹈事业。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工具理性来看待学生,认为掌握了知识技能就会按照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程序,进入各个艺术领域开展职业生涯。但是,价值合理性才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对课程目标研究中所谓的冷静理性习以为常,渐渐失去了情感色彩和态度的倾向性,所以理论变成了干巴枯燥的纯文字,让参与的人也失去了激情。这种态势,并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像提出热爱舞蹈艺术一样,提出热爱岭南舞蹈事业,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有必要。
3.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
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与热爱岭南舞蹈艺术、热爱岭南舞蹈事业相比,学科性色彩并不强,但却是一个合格的岭南舞蹈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是对前面两个方面的辅助与补充。艺与德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理想的状况是德艺双馨。有艺无德和有德无艺都不能适应未来岭南舞蹈事业的需要。
(二)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模式的“纽带”
高职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体系如果是均衡合理的,就能促进课程实施,否则就会阻碍课程实施。从本质上来看,课程体系优化的根本目的是强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整体功能,以使课程体系内部的类型划分,以及内容与活动项目的设置合理,从而满足培养岭南舞蹈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多层次需求。另外,课程体系各部分要充分地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讲,高职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合理化的标准,主要包括选择性和均衡性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的选择性
高职艺术院校课程体系的自主选择性标准是根据高职艺术院校、学生与岭南地域的差异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希望岭南舞蹈课程体系显示出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共性前提下突出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岭南舞蹈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每个高职艺术院校显著的自身特色来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体系的合理选择是学校和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互协调的基本保障。针对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专业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及培养需求的多样性,课程体系不但要突出舞蹈师资的素质培养,还要以合理的弹性空间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机会,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因此,自主选择性标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各地高职艺术院校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和外部资源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岭南舞蹈专业课程体系;其二,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专业的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岭南舞蹈科目和课程类型。
2.课程体系的均衡性
高职艺术院校课程体系的均衡性,是指纳入岭南舞蹈教育和岭南舞蹈表现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在突出课程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满足岭南舞蹈专业学生的潜在需要,并合乎社会上对岭南舞蹈的价值需求。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与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学专业课程能否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有了课程均衡性的存在,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确定岭南舞蹈学专业课程中的相互关系、地位、价值以及作用。
关于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学专业课程是否达到均衡性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三点:(1)舞蹈教育与舞蹈表现专业课程及科目是否做到比例均匀、主次分明;(2)舞蹈教育与舞蹈表现专业课程及科目时间是否能够安排合理;(3)舞蹈教育和舞蹈表现专业课程及科目的重点与难点是否合理安排等。因此,对于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学专业课程而言,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关键就在于把体系中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通过联系、渗透、协调、补充、平衡,从而形成一个均衡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完善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
对于高职艺术院校岭南舞蹈学专业而言,其课程体系的自主选择性与均衡性之间并无冲突。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以其鲜明突出的自主选择性,能体现出学校自身的独特之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而课程体系的均衡性,在尊重每门岭南舞蹈课程特性的前提下,通过整体目标的设计,能够做出优质的搭配和选择。毫无疑问,均衡性要求舞蹈教育与舞蹈表现课程之间在教学计划、课程任务、课程安排,以及课时比例等方面有轻重缓急之分,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在岭南舞蹈领域平均发展,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在均衡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性,经由自主选择性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岭南舞蹈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搭建教学“新平台”——实践模式的“中心”环节
“岭南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课程实践模式”必须始终植根于岭南的土壤,不能背离岭南舞蹈的“根基”和“源头”。科学、严谨、规范、系统的高校专业舞蹈教育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形式自由、宽松的岭南舞蹈,最大的焦点和难点是如何挖掘并找到岭南舞蹈原始形式中最原始的舞蹈模式和元素。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在实施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必须把起于“根基”、溯洄“源头”摆在最基础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就是“在岭南的土壤中发展岭南舞蹈”。岭南舞蹈的“根基”和“源头”是其不断发展的基本力量。它起源于人民,是岭南人民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一部分。发展和构建“岭南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课程实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外,杰出的民间岭南舞蹈艺术家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构建“岭南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课程实践模式”过程中,在回到岭南寻“根基”溯“源头”的同时,我们需要优秀的民间岭南舞蹈艺术家和岭南文化传承人的参与和支持,确保学生学到岭南舞蹈的“原始”文化。
一般而言,从习惯思维的角度来看,认为传统的岭南舞蹈属于民间而非剧场,属于娱乐而非表演,需要参与而非观看,是随机的而非标准化的,需要传承而非创造的。因此,将它引入艺术教育课堂是否能保持其原有的风格是令人担忧的。所以为了保护和传承原有的岭南舞蹈表现方式和艺术元素,自然不能局限于学校或教室,势必要扩大办学定位,扩大课堂教学。高校可以尝试与岭南地方政府建立“岭南舞蹈传承基地”,打造岭南舞蹈教学的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岭南地域,直接感受岭南地域的风俗,掌握岭南舞蹈的第一手学习资料。同时,也为当地教育带来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师和顶尖的教学内容可借此深入民间。以岭南舞蹈的“根基”和“源头”为基础,在岭南人民群众中建立教育教学的“新平台”,高校影响着岭南地域,岭南地域也反作用于高校,两者互补优点,共享资源。
岭南舞蹈艺术是通过形体来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学生通过岭南舞蹈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能重视自己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表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岭南实地的交流艺术表现体验,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学习,一起探究岭南舞蹈艺术规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岭南舞蹈的内在动机、培养主动探究岭南舞蹈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十分有利。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岭南舞蹈教学现状的梳理,深入剖析其文化符号特征,阐释其教育意义和传承价值,从而论证高校岭南舞蹈课程实践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为了做好本次调查工作,作者对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进行了课堂观摩、师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通过搜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岭南舞蹈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情况,大胆总结了“岭南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课程实践模式”组建战略。
本文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探索推广一套行之有效、具有积极意义的课程实践模式,为其他地方艺术院校和其他学科构建传承提供参考,并从另一个角度丰富岭南舞蹈的传承方式,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岭南舞蹈要从岭南地区走到高校专业舞蹈课堂,这条路一定是起伏不定的。因此,对高校舞蹈教育中岭南舞蹈传承的研究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