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

2019-01-15王同辉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新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王同辉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近代民族危机开启文化现代化

1.观念初变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要面对农民起义,外要面对西方侵略,清朝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清朝先进人士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先进的爱国人士“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主张表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的先进文化最初冲撞中,看到传统中国文化的不足,在被视为落后的“外夷”有一些“长技”,而学习外夷的一些“长技”可以弥补中华文化存在的不足,这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文化观念的变化,是中国人文化在观念上的初变。

2.器物变革

19世纪60年代清朝自强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清朝兴起学习先进科学技术,采西学、制洋器,开办洋务企业,兴办近代教育和派遣留学生,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器用层面开启。学西方、办洋务、制洋器,这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起步,但这些都是从《周易》的变易观和儒学的自强不息的思想来推动器用层次上的改革,这时文化转型也限制在器物层面上,以“中体西用”为现代化的口号。

3.制度变革

甲午战争标志清朝在器用层次的“中体西用”变革的失败,但是它引进的西方先进物质文化冲破了儒家的封建文化体系,承认中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用西学所长补中学所短,也是近代中国思想界之进步。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器物层面的技术变革不能救亡图存,变革需要由“器用”层面上升到更高一层的“制度”层面,文化现代化进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派中以康有为代表的激进思想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效法西方,极力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并且开办报社、创立新式学堂,传播西方新学。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思想仍旧没有摆脱儒学的规范,但对文化转型与西方新学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西方新思想的传入,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大变化,西方的社会进化论是对中国知识界一个突破性的思想冲击,西方的社会进化论观逐渐替代中国传统思想的易变观,这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思想启蒙真正迈出的一步。

4.观念的变革

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两千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也是真正地开启中国文化转向现代化的加速期。民主共和观念的确立是对封建文化的革新,这不但是一场制度革命的胜利,同时是一场文化革命的开启。辛亥革命及其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失败后,中国军阀混战。在文化领域,军阀们大肆宣扬专制的社会意识形态,掀起“尊孔读经”与兴建孔会,立孔教等一系列复古运动,阻碍了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更是有张勋复辟和洪宪帝制,逆历史潮流而行。在探究其原因时,国人将其归于观念,中国国民性是灭族亡国之病根,想要除去病根实现根本变革,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同样陈独秀也认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1]将不会成功。

中国文化的变革上升到观念层面,先进人士开始尝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开展新文化运动。科学思维和民主精神的确立标志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大发展。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在对封建儒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揭露过程中,带来的是国人思想的解放,促使国人国民性的觉醒。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文化论战。五四新文化运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对旧社会中的旧道德、旧文学的批判,而旨在破除思想之桎梏,探索思想之自由,中国在这一时期各种新思潮如雨后春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点滴的传入转变成广泛的传播。必须指出,五四以前所提倡的新学和新文化是19世纪的西方新文化。“中国知识界的理想的西洋文明,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西欧文明。”[2]

一战后,冲刷出西方文明的黑暗面。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遭到无政府主义思潮批判。经历过俄国十月革命的洗礼,为全世界人类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旧中国带来是新道路、新曙光。在新思潮的激荡下西方文明遭到打击,曾经被鼓吹的民主自由思想在实践检验中遭遇滑铁卢,进而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一由俄国实践检验成功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的正确选择

1.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新道路

五四期间,各种思潮涌入、主义盛行。在比较和鉴别各种主义的过程中,“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了,”[3]在中国确立其指导地位,也就确立其领导中国文化的地位。中国文化的追求由以民主和科学为其内核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现代化转向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文化现代化,这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走向世界性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向的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是历史顺应其潮流与其必然选择。

2.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问题的争论

(1)中国本位文化。陶希圣等十名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正式提出中国本位文化。中国文化应审视过去,克服守旧思维,运用科学态度,评判中国文化保留其精华,依据中国本位需要,对西方优秀文化当存则存,但不是全盘西化。

(2)全盘西化。陈序经出版《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其主张整体文化和基础文化的全盘西化论。陈序经视文化为整体,在分析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时采取孤立的形而上的态度和方法,若不适合,整体与局部都不会有适合,同样西方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若适合,整体与局部全适合,所以主张全盘西化,“中国文化根本上既不若西方文化之优美,而又不合于现代化的环境和趋势,故不得不彻底与全盘西化。”[4]

(3)科学和教育。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中西文化关系时,民国知识界也开始从实践层面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1923年的科学和人生观论战,最终科学的胜出,在当时成为救国的重要社会思潮。在留学生的努下,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成立的一批科学社团,大大加强了国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但是科学地位的绝对化和万能科学论的陷阱,必然造成“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救国道路的失败。民国时期另一个重要救国思潮是教育,其作为文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支撑,国民的文化程度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教育救国的推进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中国文化现在化的关键在于农民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其中梁漱溟、晏阳初在农村的教育实践,提升了农民文化程度,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产生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当时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救国对文化现代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却因在政治上没有根本变革,教育救国的路径很难实现。

3.新民主主义文化道路

文化建设先驱李大钊,五四期间曾写到这样一句话:“凡一时代,经济上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5]李大钊是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依据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社会经济的的变革必然导致建立一种新文化的要求,建设新文化的要求是顺应社会变化的新形态和新要求产生的。沿着李大钊要创建的新文化思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究思考建设什么样的现代性新文化,以及如何去建设新文化。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6]新文化的正确方向、民族特性。一是在中华民族面临阶级压迫和种族灭亡时,在积极探求民族解放道路中民族社会意识的升华。二是民族文化的扬弃性,对待一切优秀文化必须坚持扬弃原则,批判地吸收其合理部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科学特性。一必是毫不犹豫地抛弃封建糟粕与迷信行径,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先人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给予现代化文化发展所需的养料,但必须批判地汲取适合现代文化的成分。二给予历史科学地位,尊重历史是尊重民族文化自信心,割断历史就是割断文化自信。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它不是维新派、革命派乃至民族资产阶级派代表少数阶级的文化,是被人民所群众掌握的新文化。二它是启蒙人民的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新文化,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中国成功的经过实践检验,其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它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以完胜的姿态击溃了“全盘西化”的激进派和“中国本位文化”的守旧派的文化阵地,证明了在当时的中国要实现文化现代化走资本主义文化道路实行不通的,必须走与中国具体情况和具体特点相结合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道路。

二、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启示

(一)革命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革命手段也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只有革命方能破除旧思维、旧文化,只有革命方能树立新思维,建立新文化。只有彻底的革命才能破开旧思想体制的壁垒,给予新思想生存的土壤。资本主义文化破开的是封建主义的文化壁垒,建立了以资产阶级为利益的阶级文化。中国的文化实践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双重任务,即反帝国主义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任务,建立了以广大人民利益为追求的,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中国文化现代化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在实践检验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真理所带来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西方文化采取科学方法,以扬弃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文化现代化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党为领导,形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画面。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头脑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古今、中西关系,逐步找到文化的会通融合、综合创新之路。

(三)实现文化现代化必须流淌民族性的血液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中西民族各自的历史背景有关,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表现了其特有的特性。民族性就是指民族在其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文化中这种民族性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民族它要发展,首先就必须懂得自己民族本身的特性。否则它的任何行动都会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猜你喜欢

新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