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借助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文献综述

2019-01-15牛孟然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政治生活研究

牛孟然 李 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

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8上半年,10-39群体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0.8%,其中20-29岁占比最高,占比为27.9%,其次为30-39岁群体,占比为24.7%,其后为10-19岁群体,占比为18.2%。”这一数据清晰的表明,青年群体已构成网民中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对政治的强烈好奇心,促使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参与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其政治言论传播更具时效性、广泛性,传播的速度会更快,覆盖面积会更广。然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自动流变以及参与者对虚假信息的传播,会对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对青年的言论、行为进行规范制约。使青年在通过网络媒介参与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

一、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主要特点和现存问题

(一)主要特点

1.参与主体的特点

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性和隐匿性特点”。网络对注册用户没有进行实名认证的措施,使主体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不必顾及自己在现实生活社会地位、和职业等情况,从而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此外,徐选国,李月圆在此观点上又提出了新的内容,认为青年在网络参与政治时还具有“意愿的自主性、内容的复杂性、手段的多元性、形式的集体性、机制的草根性、类型的多样化”。基于这些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当代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不仅可以充分调动青年人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而且更便于青年对国家的政治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拉近基层人民和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

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具有务实性和理想性的特点。务实性的青年,只在乎参与的政治活动能否给自己带来相应的利益,具有功利性的色彩;而理想性的人则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关注国家的发展状况。此外,陈龙国在研究中也提到了功利性的目的,但是他的功利性是指当青年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而正当程序无法为自己解决问题时,青年会通过网络渠道伸张正义,引起政府的关注,维护自己的权益。

2.网络客体的特点

第一,漆光鸿等在研究中指出“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机制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特点”。网络自身具有的快捷性及交流性的特色更能够满足当代青年的需求。第二,陈丽莉认为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效果更具高效性。网络平台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阻碍,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力度相比以往的传统方式更能引起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第三,吴春洲指出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是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政治参与。虚拟世界中人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一些在现实中不敢表达的真实想法却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畅所欲言。

(二)现存问题

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王新强在研究中指出青年在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时,“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炒作形成‘网络哄客’”。这是由于青年缺乏正确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信息判断。

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政治冷漠性。张楠表明,个体在接触网络时,会和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形成一定的“交流圈”。然而,当他们在这个圈子里发现与自己的意见相左的观点时,由于害怕被孤立、排斥,就会放弃对自己原有观点的深入探究,保持一种沉默的态度。这种受群体观点限制的行为,很不利于青年积极健康的参与到政治生活的讨论中。与此相类似的是,王征在研究中也指出,当青年的观点在网络上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时,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政治冷漠的态度,成为网络上的看客。这种情况一旦被扩大,不仅不利于青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政治的发展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

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具有一定情绪的极端性。徐徐,杜作锋在研究中指出,青年在网络参与政治时由于自控能力较差会产生政治逾轨现象。网络自身对个人身份的隐匿性,会让青年在网络中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然而太过自由的谈论有可能会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给青年个体和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展现出一种民粹主义的特点。郭中军在研究中指出,“大多数青年网民认为,专家、官员、富豪是腐化的特权阶层,已经无法代表人民的利益,不值得信任。一旦专家发表了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某个观点。网民几乎狂风暴雨般地进行批判。”近几年官员的贪污腐败,富豪的奢侈享受在网络上被频繁爆料出来,人们的仇富心理不断增长,青年一代正处活力旺盛的时期,其民粹主义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另外,刘倩在研究中还指出了,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将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种只重视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参与方式,使他们很难参与到真正的政治生活中。

二、优化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措施

第一,优化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有的优势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稳步提高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水平”;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应该“利用网络平台做到政务公开”,同青年网民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社会层面来讲,孙少森在研究中表明,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时,整个社会应该以一种宽容的精神来包容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行为;从个人层面讲,要“加大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教育,提高网络应用能力。”通过对参与者主体进行教育,从而优化青年通过网络平台有序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

第二,优化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要建立优良的网络政治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维护网络的健康环境”。给青年参与政治生活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三,优化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要“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加强青年与政府互动层面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要找到双方都比较关注的话题,增加亲密性;另一方面政府对于人民面对的问题要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增加人民对于政府部门的认可性。

第四,优化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需要“加强青年政治参与的心理调适,培养其对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优化青年网络参与政治,不仅需要对青年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同时,更需要关注当代中国青年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沟通,使其树立一定的网络政治文化认同感。

三、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现有研究的缺陷及思考

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透视了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特点和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现状构建了平台,对我国未来社会的政治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笔者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已有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特点、问题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实践性领域进行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并发表评论。因此,研究者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分析,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更喜欢参与到什么话题的讨论中,做实证研究。

第二,已有研究视角太过单一,应该展开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多领域交叉分析。首先,青年在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功利性、理想性等多种特点,已有研究只是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但是,很少有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青年在网络参与政治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征。其次,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一定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试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最后,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新方式,传播学对这种方式存在的看法,也是已有研究中很少涉及的问题。因此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进行多领域的交叉分析研究。

第三,已有研究对青年网络参与政治所面临的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是这些措施如何实施,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可行性实施方案。比如,我们都知道要规范信息发布制度,但是如何规范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猜你喜欢

政治生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治攀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