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私有化的教训及启示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私有化经济体制国有资产

李 炫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一、俄罗斯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特点

(一)市场化的进程

俄罗斯的市场化始于苏联末期。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戈尔巴乔夫在“新思维”思想的指导下打破“铁板一块”的公有制,开启了私有化进程。然而改革在所有领域均陷入混乱,引发党内分裂、社会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而在解体之时,之前积压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独立后的俄罗斯在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等思想指导下,对原有体制进行全面清算。

在经济领域,由于全面接纳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俄罗斯采用了“休克疗法”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休克疗法”原是医学术语,杰弗里·萨克斯在上世纪80年代将其引入经济领域,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的经济政策。使用了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大幅压缩消费和投资需求,使供求关系达到人为的平衡。”[1]杰弗里·萨克斯的这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案在玻利维亚取得了成功,因此受到叶利钦和盖达尔的青睐,为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私有化,完成彻底转轨,在盖达尔的主持下,俄罗斯开启了私有化改革。

“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是放开物价,按照原先设定,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生产与需求的关系,物价上涨会刺激企业生产的动力,从而促进产品在市场上的丰富,进而使物价再次回落,这样一改前苏联时代因为物资供应短缺而导致人们长期在国营超市排起长队购买生活必须品。盖达尔政府相信通过价格杠杆调节生产,物价在年初虽会上涨,但在当年秋天必会回落。放开物价之后,马上实行“双紧”政策,即货币紧缩政策与财政紧缩政策并行。实行“双紧”一方面通过提高税率,削减公共投资,另一方面“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1]以此从源头上来抑制通货膨胀。

之后是大规模开启私有化。这里又分两个阶段:证券私有化和现金私有化。两个阶段进程又是从小企业私有化开始并延伸至大企业和农业领域。第一步是证券私有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向国民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2]即无偿私有化。在小企业中,这种方式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在大企业改制中,普通俄罗斯民众因为购买力极为低下,因此昔日国有资产基本落入前苏联时期的特权阶层和其他富裕阶层。第二步是现金私有化,“这一阶段的私有化,从无偿转让为主动过渡到按一定价格出售;从追求政治目的转向注重经济效益和刺激生产投资。”[3]即利用吸收投资的方式推行私有化。土地私有化与之并进,土地私有化后,原有的所有权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一大部分耕地由非农业人口掌管。

(二)私有化的特点

在转轨市场经济体制中,俄罗斯私有化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以政治动机为主要目的。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并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领域改革。而是和过去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彻底决裂。苏联解体,已经宣告社会主义在苏联的终结,但原有政治经济体制残余仍在,叶利钦为彻底铲除公有制,为新的资本主义的俄罗斯奠定政治基础,在全俄推进激进的“休克疗法”,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原苏联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因此,私有化是摧毁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武器;利用这一契机,完成了对国有资产的重新分配。丘拜斯在媒体中宣称:“‘私有化的目的,就是在俄罗斯建成资本主义。’以至于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俄罗斯私有化操之过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是另一种形式的‘斯大林主义’。”[4]

第二,配套法律保障措施空缺。“休克疗法”推行了2年,在如此短的时间的内进行疾风暴雨般的私有化,一是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二是相关法律措施缺失。其中的原因仍是为政治目的服务,为了尽早完成私有化,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保证新的政治体制的稳固,叶利钦靠签发“总统令”绕开议会的制约推行私有化,在客观上也确实达到叶利钦本人的目的,但“私有化运动实际上加快了旧官僚和新权贵将手中‘瓜分的社会财产’合法化的进程。”[4]

第三,采用大规模、过激式方法推进私有化。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私有化、市场化。“英国一个大型企业的私有化平均需要6年时间,而俄罗斯期望在一、两年的时间突击式完成15000国有企业的私有化。”[4]可见,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速度之快在历史上也属罕见。究其原因在于叶利钦等新权贵集团和旧特权阶层对苏联遗产的瓜分和重新洗牌。

第四,私有化程度深。为彻底实现私有化,大量国有资产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造。国有资产中较好甚至是最好的部分是私有化的重点对象,这其中包括原苏联的诸多重工业部门,例如:冶金、石油开采、有色金属、航空等。

经过这次大规模私有化改革,俄罗斯与原先苏联体制彻底决裂,走上了市场化道路。但这次私有化改革存在着诸多问题,也由此引发一系列恶果。

二、私有化带来的后果和原因

(一)私有化的后果

首先,私有化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采用“休克疗法”后,大量国有资产在被迅速私有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普通民众根本无力从中获得利益,很多企业在合理价格卖不出去时,只能以低价卖给个人。贱卖国企的行为给原苏联时期的特权阶级们千载难逢的绝佳敛财机会:他们脱下共产党的外衣,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家”,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从原来的秘密贪污变成现在光明正大的合法占有,大量国有资产进入了他们的腰包,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大为削弱。调查显示,“俄罗斯61%的新企业主原来都是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就是说,私有化为原领导人和投机者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从事投机,大发横财。”[5]在整个私有化进程中,这一群体是最大收益者。而普通百姓在整个私有化过程中生活每况愈下,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导致原有财政目标不仅没有达到,反而造成财政状况的恶化。

其次,私有化没有达到预期经济目标。放开物价后,物价飞涨、卢布贬值,普通百姓的财产在瞬间缩水甚至蒸发,造成购买力严重下降。没有达到生产的刺激作用。此外,权贵阶层只顾瓜分,对企业私有化后的生产经营不管不问,造成经营不善的局面。又因缺乏法律保护,走私、钱权交易等现象横行,造成市场经济秩序被严重破坏,企业缺乏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生产效率低也就在所难免。另外,由于全面开发市场,导致外国商品在同时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对俄罗斯民族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加之自身企业实力本来就差,以至于在外国商品竞争中更是处于劣势,竞争力受到削弱。

再次,私有化造成了社会动荡加剧,导致两级分化严重。在发行国有资产证券阶段,表面上看所有俄罗斯公民都有权购买股票,但由于民众购买力低下和对私有化的不认同,导致实际掌握国有资产股份的人寥寥无几。“从1992年到1998年,俄罗斯从大量的、全面的私有化中仅仅得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的收入。其余全落入人数很少的所谓‘寡头’集团的腰包。”[6]而且在私有化过程中,很多企业被兼并、破产,产生大量失业人口,社会就业形势日益恶化,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加剧。“社会最高阶层平均收入是最低阶层平均收入的14-15倍,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扩大为27:1。社会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社会的紧张程度已接近社会冲突的临界点。”[7]民众不满情绪开始弥漫,社会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状况急剧下降,“俄官方内部资料显示,仅1996年,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共有1746起犯罪案件登记在案。而自私有化运动开展以来,共发案30000余起。”[4]法律保障缺乏,致使经济领域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犯罪现象猖獗。私有化成了原特权阶级的合法敛财行为。以至于叶利钦都不得不承认,私有化改革的初衷是造就一批“管理者”,结果却产生了大批“所有者”。“私有化的社会政治目的是剥夺官僚机构手中的‘国家财产支配权’,造就新的所有者阶层。而私有化的结果却是,旧官僚、影子经济成分等才是真正的赢家。”[7]

最后,私有化对俄罗斯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和执行监管,经济领域的官商勾结现象严重,很多官员背后都有黑帮势力的支持。这些黑手党势力借助官员的权力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部门,占取各种资源、攫取国有资产,对俄罗斯经济安全结构构成严重威胁。也造成经济秩序的无序,客观上导致正常企业生产受阻,影响正常生产,造成经济下滑。此外在国防领域,虽然禁止私有化涉及这一领域,但外国势力仍然有所渗透:通过与内部人士购买股份等方式参与其中,窃取军事机密、高端技术,对俄罗斯国防领域构成严重威胁。

(二)推行私有化的原因

第一,对新政治体制的维护。苏联解体后,以西方思想价值观为指导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开始建立,为了尽快稳固新生政权,除在政治上构建新的体制之外,经济上也急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上的三权分立、多党制、自由民主等,反映在经济上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须对过去的经济体制进行彻底颠覆。推行私有化成为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第二,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再次变革。原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渐僵化,最后成了苏联发展的阻碍,尽管苏联几次对其进行调整,但从长期来看均未奏效。俄罗斯此次私有化改革,也是对其畸形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而且有玻利维亚的成功范例,也促使俄罗斯最终下定决心采用“休克疗法”,企图快速一改原先经济体制,一举实现体制的转轨。

第三,迷恋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了政治目标,拿经济当试验品。“丘拜斯在事后承认,发行证券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而不是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迫使共产党退出舞台。”[8]因为在苏联末期由于推行“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彻底打破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西方的思想价值、意识形态大肆入侵,内外夹击之下,俄罗斯意识形态右转,认为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可以帮助俄罗斯摆脱困境。

第四,不仅仅为了急于求成,更是为了博得西方的欢心并从中得到援助。俄罗斯幻想彻底抛弃苏联政治经济思想体系从而加入西方阵营,因此急于推进私有化、市场化,积极和西方接轨。但西方却始终对俄罗斯冷眼旁观,对其开空头支票。在国家利益之上的准则下,西方国家是不可能允许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出现在它们面前。

三、俄罗斯私有化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是和俄罗斯改革最本质的区别。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这也说明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9]反观俄罗斯,出于对私有化和新自由主义的过于迷信,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全盘西化,在方向上与社会主义彻底决裂,也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可见在经济领域改革最根本的是坚持正确方向。

第二,立足现实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玻利维亚与俄罗斯存在巨大的国情差异,因此“休克疗法”在两国起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俄罗斯盲目照搬他国模式,不考察本国国情,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过激过快,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度。在刚脱离公有制的国家建立私有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与过程,想用‘500天计划’实现私有化,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实践中导致出现重重问题与失败是必然的。”[2]这也警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党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也因此在改革中平稳推进,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如今改革开放到了攻坚期、深水区,这也进一步要求我党要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

第三,加强法治建设,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转。俄罗斯的私有化,几乎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大量的国有资产被“合法地”归个人占有,法治严重缺失,经济资源配置无效,腐败现象严重到常态化。这警示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反腐败斗争中零容忍、高压态,保证经济良好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安定,为经济的腾飞保驾护航。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失败使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至今天,俄罗斯的经济依旧是其发展的软肋。这警示我国在今后的改革中要做到全面深刻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将改革开放向前推进!

猜你喜欢

私有化经济体制国有资产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Q7 私有化后市场潜力还有多大?
苏富比私有化10问
Q1 私有化的好处?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