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党建工作*
2019-01-15任远庞远赵健
任 远 庞 远 赵 健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一、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正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与之相关的网络、视频、QQ、微信、微博、大数据以及各种移动终端APP等多种媒介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8亿,其中95%以上是移动互联网人数。而把“互联网+”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也就成为新时期高校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模式下实现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互联网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实现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用,终端用户能够及时准确的采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互联网+”模式与高校党建工作相融合有效的解决传统办公环境资源不足,信息闭塞难以实现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和接收等现实问题,延展了高校党建工作、学习、生活的二维时间、三维空间的领域,将传统的纸质信息媒介转化成网络数字化,利用大数据的手段,进行360度全覆盖的信息技术系统铺设和采集,改变固有传统思维和工作模式,将传统条块化的教育和党建工作模式进行信息资源的集中收集、归纳分类、框架分列、细化分级,然后依照所需的各种模式,譬如框架栏目或者门类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创建系统化、多元化、简洁化的信息共享资源。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更新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党建工作更加的积极主动、形式更加的丰富,内容更加的多远、渠道更加的通畅、监督更加的及时。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线上信息的传达、学习、讨论与线下开会、研讨、组织活动相结合,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由原先党组织的被动通知改为广大党员主动参与,长传下达的手段更加丰富;可以设立信息双向甚至多向的反馈机制;设置信息交流渠道,建立线上的提问与即时回答机制,或者一般问题的人工智能回答;提供线上的交流平台,收集采纳广大党员的有效建议和意见。再比如,设立党员朋友圈,用最简洁和快捷的形式让广大师生党员看到最新的党政方针,学习先进典型等等,在加强党建学习工作的同时体验更多的趣味性和活泼性。积极创新高教党建工作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模式,已达到创建更为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利用新技术实现全方面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二)“互联网+”模式下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拓展党建工作者的思维
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可以加强大数据的收集和精准的分析,获取更多有用的价值信息,为高校党建工作中作出精准的预判、推断,及时有效的把有价值的咨询信息精准的推送到每一类甚至每一名终端党员手中,以此来满足不同党员的学习需求,另外可以给党建工作者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及时调整相关的内容等等。例如,高校党建工作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对发展党员和教育党员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特点,由于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党员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对党组织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党史的继承和学习,有着不同时期的看法和领悟,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掌握每一名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通过互联网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党员参与进来,收集党建全员在互联网下的工作、学习、生活使用各种终端的流量数据和信息,进行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方面以及学习方面的分析,给我们线上线下举办党课教育、党建活动提供合理有效的增减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已达到有针对性思想教育和学习板块的填充,既达到丰富高校教师学生党员的精神食粮之目的又能够及时捕捉到党员的信息,既可以对全员进行思想方面的积极正确引导,又能够为我们党建工作的每一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将高校党建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360度深入到全员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从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模式与高校党建工作的结合,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层面或者新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创新,而是通过技术层面和外在形式上的“革命”,达到一种思维上的改变,这就给我们开展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本质工作与新技术相结合以后产生出的新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拓宽思路,打破传统的思维观念与固有模式,转化成科学的参考系数,真正的形成一种良性的工作机制,逐步的打造成高校党建工作的特有模式。
二、“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党建工作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很和办公习惯
要积极学习与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模式,通过行动上克服暂时的不适应逐步转变到从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主动迎接新技术新环境新体系的变化,突破自我的封闭。建立融入网络环境的引领团队,创建理论水平高、网络素养高的能够引领全体融入互联网的优秀团队,以积极促进全员党建网络环境的融入与适应。①对互联网+模式的积极宣传,促进更多的教师学生党员加入到党建网络的大环境之中。举办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掌握APP的页面路径,内容查找,用户体验等教授宣传。不断熟悉网络环境,掌握网络特点,发挥网络优势,提升党建网络的质量,采集党建网络使用者的满意度和建议规划。
(二)提高网络环境的开放使用率
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各级党干党员组织间的网络信息沟通渠道,使各级党组织间信息互通共享,权限应从学校的组织部门,二级学院进行合理的扩展和搭建不同层级间的信息对等体系,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保密程度等级,设置不同的权限等级。②在信息互助方面可以采取多方向传递数字、资源、信息。设立实名、电话号码等注册方式,明确网络库中资源使用人的方向,采集统计数据。激发互联网+党建工作环境下的创造性与创新性。通过互联网的体验,调动党建工作中全员的参与性、粘黏性,鼓励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组织活动、话题讨论、知识竞赛、沟通交流等活动中,不断丰富网络党建工作的内容。
(三)加快“互联网+”校园建设,提升网络信息安全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信息安全也成为越来越棘手的问题,诸如,网络信息泄露、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网络传播等。在高校互联网平台建设中,尤其要注重网络安全的建设,在分享党建系统信息的同时,要加强对组织信息、党员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泄露相关数据,时常更新杀毒系统,加大网络信息监控和提高信息安全级别。
(四)“互联网+”党建模式要更好地体现服务职责,扩大舆论空间
高校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解决传统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善于创新完善“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的新路径,构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建工作网络平台,并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的管理,实现党建工作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党建工作向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注 释]
①李亚青.赵香兰为高校党建工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人民论坛,2017(31).
②邓沛栖.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活力的提升路径.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