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践性服装设计教学方式

李 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就当前的形式而言,大部分的高校都在进行着实践教学的改革。我国的高校开设服装设计专业是从1985年开始的,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国内的服装设计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各个高校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调整服装设计教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了教学服装教学专业的教学水平。现如今,高校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发展成了具有艺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专业[1]。

一、当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单一、落后

大多数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都比较单一,而且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出现所学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且大多数的学校总是遵循学历教育,导致像服装设计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教学也基本是局限于课堂,对社会中服装设计的发展并不了解,导致其缺乏实践经验[2]。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不积极

很多的高校在服装设计教学专业中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讲解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通过理论知识来考核学生,这样的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来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除了要不断增加对学生实践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进而主动的投入到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能够转化为实践能力。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这一方面做的是不足的[3]。

二、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一)面向市场,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学生在毕业后面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的高校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不再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和途径去深入相关的行业,进一步讲解服装设计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经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之后,就会在实践学习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学校也要基于当前社会中各个企业对服装设计者的专业能力的需求,着重分析课程教学的重点,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授课的内容,通过开创有特色的实践课程,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开拓办学的方式,促进服装设计专业更有序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的方向,更要培养专业意识。首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习。服装设计专业是属于艺术类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能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应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当中。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相关学科的融合,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设计美学及广告学等方面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在该专业的教学当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要带领学生走向市场,通过调查、体验来进一步掌握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够有更加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感知力,鼓励学生自主的投入到服装设计的研发当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乐趣,进而激发兴趣[4]。

(三)注重校企合作

在就业导向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下,高校应该积极与当地的相关企业合作,将教学和实践合理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实现实践性的学习。通过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室,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将服装设计行业的不同诉求作为授课的目标,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培养人才基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创建出产教融合的教学基地,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表现和相应的作品,来作为学生实践课程考核的内容,一方面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总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创新教学的方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性人才。

猜你喜欢

实践性服装设计教学方式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学导行”实践性德育路径探幽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