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模式
2019-01-15孙作青杨大方
孙作青 杨大方
(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立志成才当先锋,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建工作创新模式,以“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会”为载体而开展的党建工作创新品牌。重点围绕“理论专题学习、学雷锋文化活动、专题社会实践、爱心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活动和阵地建设”六个模块为载体,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提升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力量。
一、“立志成才当先锋,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内容
(一)开展专题学习,增强“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系统性
分别以“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为主题,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等,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
(二)学习雷锋精神,保持“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持效性
引领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身边榜样力量,进一步引导和号召全校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开展学雷锋精神,举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雷锋文化艺术展。学生党支部以党日活动的形式参观雷锋文化艺术展,广大学生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阅读了雷锋日记,分享了雷锋同志乐于助人的故事,寻访了雷锋成长足迹,领悟了雷锋精神内涵。
(三)组织基层调研,提升“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实效性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改革开放40周年,促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十九大精神基层调研行”活动,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学习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
(四)夯实志愿服务,提高“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针对性
发扬广大师生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坪南村完小顺利完成对接,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心手相牵,青春助力”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汇聚温情、传递温暖,提高“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五)实施“精准扶贫”,彰显“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时代性
与锦州义县前阳镇后泥河村建立“精准扶贫”对接,开展“心手相牵扶贫路,青春助力共成长”青春志愿扶贫活动。师生们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助力地方建设发展,为该村免费设计了村民信息统计系统软件,提高村民信息统计效率,受到了村民的好评,彰显了“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时代性。
二、“立志成才当先锋,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成效
(一)专项社团引领,创新教育载体
项目依托“信息学院大学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会”这一理论学习型社团为载体,在国内开创性地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生社团,通过选聘资深专家顾问,健全组织机构,夯实队伍建设,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了教育载体,夯实了党建工作的平台建设、载体建设、组织建设。
(二)学生参与面广,反响积极热烈
以紧紧围绕“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为主题,采用多钟教育载体和形式,引导学生党员,养成自觉学习,以身示范实践的良好习惯。开展品牌活动多项,实现了党委领导,党支部、理论性社团和团支部三个基层组织同向同行的模式,突出学院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引领作用。
(三)创建品牌活动,创新教育模式
先后共开展品牌活动40余项,其中“大学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会”理论性社团专题活动,“立德树人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同心共筑中国梦 十九大基层调研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心手相牵,青春助力”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心手相牵扶贫路,青春助力共成长”为主题的青春志愿精准扶贫活动,“助力新生成长,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学生党员“六个一”奉献岗活动等,创新了教育模式,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四)搭建实体空间,夯实教育氛围
以“三促空间”、“党员活动室”和“廉洁自律空间”等实体空间建设为载体,精心设计“同心共筑中国梦”校园学习教育阵地,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坪南村完小对接,建立“心手相牵,青春助力”志愿服务活动,与锦州义县前阳镇后泥河村对接,建立青年大学生“精准扶贫”服务活动,都为青年学生党员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提供有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