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导航

2019-01-15王滨生王舞阳任加宁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思想

王滨生 王舞阳 任加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现阶段,我国将在积极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此关键的历史时期,党获得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需应对严峻的风险挑战。在干伟大事业、建伟大工程、做伟大斗争、完成伟大梦想的过程中,离不开伟大思想观念的引导。十八大会议胜利召开后,逐步建立起习近平思想,这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以实现“中国梦”为奋斗目标

“中国梦”寄托着国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殷殷期盼,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是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内容。按照十九大会议制定的科学安排,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设计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为第一阶段,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下,利用15年时间,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性要求。从2035年到2050年为第二阶段,在前15年建设的前提下,再利用15年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为美丽、和谐、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科学安排,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充分体现出其思想的创新性与时代感。

(二)以“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布局为战略基础

统筹制定“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思想建立与发展的战略基础,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进行领导和团结的重要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就其实质而言,是党中央充分把握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建立起的重大的、全局性战略,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科学布局。“四个全面”布局,是我党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方略的核心内容,彰显出全我党的大局眼光与战略思维,显示出新时期党中央整体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属于完整、全面的体系框架。“四个全面”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战略布局具有丰富的内涵,彼此作用、彼此联系,响亮地回答了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怎样制定好总体规划,在长期执政现实环境下如何妥善完成执政使命的策略。

(三)促进社会主义进步是发展主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长期经历中总结的经验。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习近平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守的理想信念,是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理政与治国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向,不但是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体现新时代特征,彰显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意义

(一)习近平思想是现阶段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程度的重要坐标

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是起伏发展、波澜壮阔的潮流。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具有两个主要特点:即多样化特点和当代化特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形态中探索各种文化形态环境下的共同发展,此多样性发展是目前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共识。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实际国情为核心进行建设。应该说,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研究出突破瓶颈的发展途径,不断实现振兴。毫无疑问,中国在共产党带领下努力复兴民族大业,同时也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中国的经验已成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

(二)习近平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里程碑

实践的进步一定会促进理论的突破。习近平思想全面回答社会实践存在的各种变化,有效把握新时代发展集中的、重要的矛盾,制定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观战略。是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及历史方位而制定出重战略抉择,是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奠定基础的关键策略。习近平思想在理论形态上实现重大突破:其一,提出新时代要发展与坚持何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二,提出了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要负起的历史使命和民族使命问题;其三,提升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念关系的相关问题。习近平思想是指引我国人民群众走进新时代、发展新时代、建设新时代的思想,是目前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里程碑。

(三)习近平思想是促进党内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要建立起体现现代化能力水平与思想意识的执政党。习近平思想是促进我党实现党内现代化治理的重要要求。十九大会议不断丰富党建设的各项内容,反复重申首要任务是党的政治建设,建立起“一三三”模式,即一个根本性建设、三个基础性建设、三个保障性建设。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性要求,以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确保全党服从中央为主要任务。党的政治建设具有强大的、独特的优势,是长期保持共产党凝聚力、战斗力的重点所在。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重点建设反腐体制机制

制度的规范性与约束性不足是导致腐败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党的十八大会议详细规定要进行制度建设,要借助制度来管人、管事、管权,让大众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首先,就国家层面构建多维度、立体式的反腐机制体制,通过反腐体制机制的运行实现全面反腐。其次,构建完善的运动式反腐体制。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巡视制度以及提倡民众反腐的机制,既要引发群众反腐,也要妥善的保护群众反腐隐私,避免其在反腐中受到损失和伤害,要在中央及各个地方建立起巡视组织。最后,建立透明、公开的权力运行机制。政务公开的制度化、常态化是降低权利寻租、保证权力公开的重要措施,所以,要构建多途径、透明公开的权力平台,让公众可以快捷、及时的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让权力一直“以人民为中心”顺利运行。

(二)强化法治建设,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的优劣是影响各项举措是否能落实的重点,是践行新阶段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式,提高法治国家建设步伐对更好实现依法治国国策有特殊意义。首先,逐步完善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以实现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与法治化;其次,重视执法队伍的建设,全面增强执法队伍素质,以实现执法必严的要求;第三,将法治与德治妥善结合起来,不断寻找“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创新模式;第四是运用法律法规对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权提供保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最后,是采取法制宣传、法制讲座等方式让所有群众都学法、懂法、知法,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

(三)全面改革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包容性

社会治理在经济新常态下需应对巨大挑战,所以我国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起温情社会治理体系,让社会治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到服务模式,以达到居民自治、社会调节、政府治理的彼此融合与互动融合。此模式内国家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做好监督,也要适当的下放社会管理权力,或通过第三方来评估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劣,建立起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治理模式。在改革社会治理体系的同时,提高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包容性。首先,将协商民主机制融入社会治理,让社会治理能体现大部分群众的利益,要开通不同渠道为民众提意见与建议奠定条件。其次,要完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工作模式,构建起顺畅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协调机制。最后,是在社会治理中引人第三方机构实施考评。

四、结束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在进一步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前提下,重新定义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此思想的提出增强国际共产主义发展的动力,就像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科学社会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体现出强大的活力与生机,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实现“中国梦”为奋斗目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里程碑,是促进党内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要求,要通过建设反腐体制机制、法治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等途径践行此思想。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思想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