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架构
2019-01-15常婉舒
常婉舒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1)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以纵深探索为特征的心理态度和思维方式,没有专门的学科归属,任何一种思维的智力探索都可以在批判性思维的运作中找到答案。因此,在现当代社会,它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构筑自身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学生思维构建的最高要求,当然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批判的内涵不仅仅是否定
就传统而言,人们一般用对错误思想进行批驳否定来定义“批判”。古希腊哲学的开山鼻祖苏格拉底,就将对事物的质疑当作自己的主要思维模式,他认为质疑的越多,就越接近真理。因此,他总是用质疑的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他通常是向别人提一个问题,让别人回答,然后从其滔滔雄辩中找漏洞——直问得人张口结舌,没了下文。当然,在这类考问中苏格拉底最后总能找到他所要求的答案。”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有知识的,但知识的“胎儿”仅仅存在于人的“腹中”,尚没有生产出来。因此,他的任务不是外在地灌输知识,而是帮助人们体验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知识并将其引导出来。所以,后世的哲学家,将苏格拉底戏称为“助产婆”,将苏格拉底通过不断质疑引生知识的思想方法,戏称为“助产士”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质疑法应是批判性思维的最早雏形。
但是,现代语词学却大大拓展了“批判”的内涵空间。“批判”一词最早源出于希腊文,质疑就是提问、辨明和判断。很显然,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方法过程,“否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就是苏格拉底的“批驳”,也是后置的,他在一连串的质疑中做了大量的提问、分析和辨明工作之后,才提出自己的“批驳”。在汉语中,“批”字的原初字义,是用手击打对象物,《左传·庄公十二年》“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目的就是改变对方。但是,“批驳”绝不是前提,先期要做的应该是研究对方,寻找和确定“击打”的区域和具体位置,然后还要研究“击打”的方法和过程,甚至还要研究是不是应该“击打”。所以,“批”的实质应该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怎么研究呢?就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拆解,将研究对象的组构要素分开来予以分析和判定,最后决定取舍。“判”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文字,左边是一个“半”字,右边则是一把刀,其组合含义无疑就是用刀将物切开,观看、判断、分析,最后决定取舍。不难看出,和“批”一样,“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内部,对研究对象组构要素进行观看、分析和判断,最后作出以取舍为主要内容的处理。因此,“批判”绝不单单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研究事物进行观察、评析、判断以及处理的综合思维过程。
由此可见,“批判”的本质应该是分析,而分析的本质就是对事物“一分为二”,是否定与肯定的组合,在这种基础上所说的“批判”,就很接近黑格尔所讲的“扬弃”。完成“批判”,既要有观察,更要有分析。而分析既要包括肯定和否定,又要包括肯定和否定的理由,还包括改变后的应在形态。
我们的高等教育教授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质是教授学生建立观察问题、解构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大学生们拥有了这个“渔”,也就是拥有批判思维的能力,在将来碰到复杂问题都能予以科学的解决和处理,这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二、批判思维的核心是分析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反思。反思实质是一种颠倒性思考,就是对自己已存的思维进行思考。具体说,反思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总结,找出自己先前思维的优点和缺点,哪些东西应该“打掉”,哪些东西应该保留或发扬。因此,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思维,主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做”的层面操作问题,而是“为什么做”的深层理性问题。
因此,批判性思维要素是一个多元的能力整体。
首先是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针对具体对象的知觉活动。它不同于单纯的“看”,因为它在“看”的同时需要“思”,最后形成比单纯的“看”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知性结果,所以在“观”的后面必须加上“察”字,它是整个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因此,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将“观察”二字醒目的刻在他的研究院门口,既警示自己,也警示一切热爱思维的人。无数著名科学家的成功表明,从事研究人员首先要具有观察的兴趣,而观察的兴趣只能来自于需要,看到一种现象,遇到一个问题,心理发生一种研究的冲动,就会引发人们对问题的观察。因此,大学生要广泛树立自己的研究需要,建立“十万个为什么”的思维需要系统,要在学习中对学习对象提出追问,甚至是连续性的追问。寻踪觅迹,探本溯源,穷根究底。
其次是解释能力。所谓解释,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思维对象进行表述、解说、阐释的思维表达方法和过程。例如,相关主体相安并在、相安互行,就是对“秩序”的解释。我们就只能从“安在”、“互行”的状态角度去解释,才能还原“秩序”的本质形态。所以,“解释”实际就是对被解释对象的应在状态的说明和确定。只有批判对象的定在状态清楚了,然后的分析、判断才会有的放矢。
第三,分析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分析实际是对思维对象的进一步解释。解释是对思维对象的内涵进行的阐述,它虽然也来自于分析,但更多地停留于理论思维的层面,是对思维对象的一种原来形象的说明。而分析则是通过对思维对象要素构成进行拆解和整合,对思维对象的存在形态进行认知并说明。由此可见,分析是从现实角度出发所实施的一种“应然”的思维推论和设定,是一种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思维。因此,以分析为核心内容的批判性思维,其认识已经由“应在状态”跃升到“应然状态”的高度。
分析应该是与评估次第相行的。与分析相比,“评估”是一种“实然”的批判思维。它是对意图与定在之间关系的判定。因此,它比“分析”具有更多现实的内容,它需要在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对“实然”现实进行描述,然后设定“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之间是否具有吻合的“互在”、“相行”关系。实际上,评估就是对分析结果的判定,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同时说明结果判定的根据,它是分析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没有这个要素,分析的过程就不完整。
若要进行准确性评估,一是要准确设立评估的“参照轴”,列出评估的标准,只有从这个“参照轴”出发,才能合理作出不同的分析结果的判定,并作出一定的价值取舍;二是精准比较参照要素和定在要素的吻合度,分别列出吻合参数和相异参数,并确定两种参数的比例值。最后,在评估中,还要注意相异参值存在的允许程度,比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创造性思考,虽然与答案标准相异,也是允许的,甚至应该鼓励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完成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使其批判性思维更加经得起推敲。
最后,矫正能力。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是正确的,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是错误的,就需要自我矫正,这是公正思维的要求和结果。自我矫正要真实客观,具体说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主观先见,站在毫无偏见的立场上,评价和纠正自己的思维错误。矫正能力实际是一种不断整理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只有经过不断地纠错,批判性思维才会变得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者应该具备自我警醒、自我审查和自我矫正的能力,细致地发现问题,精确地纠正错误,并且不断地充实思维。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外在批判的过程,也是内在批判的过程。自我矫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后阶段。
三、批判思维的积极意义是再思维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深刻的思维过程,它对思维进行再思维,实际上是对自身思维的加工完善,是对已经开始的思维继续提高和加深的过程,因此,它的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不断甄别和提问的过程。其实,许多科学家的伟大发现都是一系列提问的结果。牛顿仅仅在一封信中描绘了苹果落地的故事,但他接着想到,地球吸引苹果落地,是否还吸引地球上的其它物体?是否吸引遥远的其他星体?于是,他就沿着这个思路开始研究月球与地球若即若离的关系,终于提出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进一步发问,连续性的追问,就是进一步求知的深化过程,它促使人们对已知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是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靠近过程。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对自身思维的一个再审视的过程,它将自身已经建立的思维,从更高的角度进行“再审视”,而“再审视”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身已有思维进行重新整理,更在于对已有思维的提高和深化。例如,“秩序平等”向“关系平等”的过渡,就是一个思维内容等级的提高,它使学术界对平等课题的研究,由实然阶段发展到应然阶段的高度。我们在平素的学习中,对知识内容进行批判性审视,不仅仅是为了“挑错”,而是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使学习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使我们的思维结果更接近真理,这对学习,对于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实质过程。学习就是认识,而认识就是从提问开始,然后组建自己的思路,进行自我解释、自我分析、自我评估的过程。建立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同学们不但会建立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会建立自我化解知识的能力,这是我们终身受用的。所以,自觉地运作批判性思维,最终建立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自主学习、深刻学习,是我们教学双方所追求的最佳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