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生态思想研究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贵贱庄子天地

孟 蝶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6)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包含丰富的生态伦理的思考。道家主张归隐避世,与大自然有更多的接触,对自然的思考也比其他流派更加深刻。庄子有关自然的思想更是生态伦理智慧的浓缩,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对传统思想批判继承、为我所用,会使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少走弯路,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1](《齐物论》)。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相克相生,共生共存,相互联系发展,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要考虑它可能带来的相关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万物与人类合而为一,同为自然的产物。所以庄子追求“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的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的“至德之世”(《马蹄》)。他追求返璞归真,去除人类的主体性,使人类意识到自己与万物是平等存在的生命体,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诉求,不破坏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的多样性,尊重个体的差异,对自然万物以一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的态度去相处。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共生体,多年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类忽略自然规律。今天,我们应改变以前那种“我为自然立法”的错误思想,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的不当行为,在认识与利用自然方面更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从充分尊重自然和其他生命的平等身份和基本权利出发,以保护环境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平等的身份用心倾听自然的诉求,做到遵循自然规律,使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荣,成为和谐共生的统一体。

二、自然无为的生态发展观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不可拔苗助长,强行干涉、违背其发展规律。所以庄子认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知北游》)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人类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更好的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天运》)不违农时,砍伐林木按一定的时节,顺应自然之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最好的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类在不断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自然也在向人类表达着抗诉。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要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在自然的承受范围之内,在自然的自净能力之内利用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一项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世界认可。二十四节气给我们留下最大的财富就是古人按时节安排各项活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智慧。

三、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

庄子主张物无贵贱,万物平等,向外不伤害万物,向内不伤害自己的天性。他站在道的高度上审视万物,认为万物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其一,从万物的特性和功能看,宇宙万物形态各异,功能作用各异,但这些差异是相对的,万物具有同一性。以道观之则秋毫和泰山、殇子和彭祖并没有大小、寿夭之别。同时,从宇宙万物内在规定性上看,秋毫和泰山、殇子和彭祖也是相通的。我们不应该把万物分别开来,而应该站在道的立场上,忽略差异性,注重宇宙万物道通为一的和谐状态价值。既然“道通为一”,所以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存在的根据、法则来看,人与其他万物都是道的产物,人类不应该有优越感,万物彼此没有差异和界限,所谓差异是由于人们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造成的,人们应从“以道观之”、“万物一齐”的立场去“兼怀万物’,即以无私、包容的情怀去对待天下万物,看到彼此之间的不可替代性,本质上人和万物并没有贵贱、高低之别。

其二,从主体的感受和需要而言,其价值标准也是相对的,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主体的特点不同,其好恶也不相同;同一价值对象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态环境建设也应如此,我们不应该自己认为对自然有利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应该研究自然的规律,让万物按照自然的规律生存发展,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自然。

其三,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亦没有确定性。“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秋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肯定或者否定一个物体完全取决于这个物体能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价值是随着实现条件和方式“应时而变”的,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从道的立场出发,人们对万物的态度只能是顺物自然。事物都有其客观本性和规则,不需要人为地去强求,不要违背事物的本真。人类和自然同属于宇宙的组成部分,应和谐共生,相亲相爱。人类作为能够自由活动的主体,更应该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珍爱万物,节约自然资源。

四、与道合一的生态审美观

庄子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者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人如果能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能置身天地万物中体会到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乐”,这在庄子看来才是美的极致。庄子的美学观,一是指外部形体之美,这种美来自天地之间,“天地有大美”的原因在于它能顺应大道,自然无为。所以庄子认为顺应自然,自然无为,保持天性的事物本身就是最美的。反之,对自然进行各种人工的修饰、改变都是对美的破坏。庄子还认为与世无争,朴素无为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美。这就是另一种美,即内部精神之美。庄子超越实用主义的价值判断,以一种审美而非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这对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是有很大启发的。我们当今社会在经济发展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还应该有美的追求,处理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自然生态的自足性和完美性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庄子对于后天的人为行为皆持批评态度。从价值观上看,庄子将自然生态环境过于理想化,提倡生态中心论,反对以“人化”去改造自然环境,具有一种消极倾向。但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庄子主张“无以人灭天”,强调尊重生物天性,反对扼杀自然生物本性,包含着一种循乎天道的自然原则。庄子主张放任生物的自由发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而人类的技巧是最违背“自然”,远离“道”的东西。

五、知足节制的科技发展观

庄子认为对待大自然应“循天之道、顺天之性”;“处物而不伤物”,既要实现“与人和”,也要实现“与天和”。庄子提出人不仅要“知足”,而且要承认对自然的无知,这样才不至于没有忌惮,肆意妄为,给自然、给人类带来灾祸。自然界自有其合理的安排和秩序,人只要遵循客观秩序、让万物顺其自然,就无为而无不为,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庄子强调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思想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其积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人不至于对自己力量的过分乐观以及缓解人类对自然过强的主宰和支配的想法。它给世人一种警示:人对自然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做法,已经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再不知足,过度向自然索取,最终将和宇宙万物共同陷入绝境。在庄子理想的“至德之世”社会中,人类不会滥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自然,只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就不再无节制地去开发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禽兽不会攻击人类,人类也不会捕杀动物,人们无欲无求,返回到人的本真状态生活,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乐趣[2]。

庄子从“万物不伤”的生态爱护观念出发,坚决反对人类过分向自然索取,并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贪婪归结为“智巧”的罪过[3],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的智慧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对自然的经济价值了解越多,就越懂得开发自然为自己谋私利,被欲望蒙蔽而对自然做出无法挽回的伤害。但是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利用科技成果造福社会,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论题。

我们学习庄子的思想最重要的还是古为今用,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少走弯路,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作用。首先他从几千年前就确立了人类应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万物平等的理念,这为今天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提供了思想支撑,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其次,庄子对自然保护措施的无为之治和顺物自然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仍有重要启示。我们不能以保护自然为借口而肆意改变生物的生长规律,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也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适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人类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试图主宰自然,科技的发展固然能给人们带来眼前的利益,但违背自然规律而取得的成果也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庄子思想中有益的环保理念和措施,同时摒弃其中过时的不合理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也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必须坚持治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环境与人类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伟大中国梦。

猜你喜欢

贵贱庄子天地
趣味英语听力:Difference Between a Hurricane and a Typhoon
孟子的“贵贱”论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咏犬
拾天地之荒
礼仪之我见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