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近四十年来赵尔丰研究综述

2019-01-15康少鹏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兵变文章改革

康少鹏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关赵尔丰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见且主要集中在对赵尔丰的批判上。改革开放以后,关于赵尔丰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对赵尔丰及其改土归流的历史定位也有了一个基调,对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较为公允。正确认识赵尔丰,对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

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资料性书籍的出版为学者们提供了可靠而便利的资料来源,推进了对赵尔丰的研究,如《赵尔丰川边奏牍》①,吴丰培在编成该书的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赵尔丰以及与其相关人物的奏稿、电文等文字资料,并对相关史实以及地名等做了翔实可靠的考证工作,其后不久出版的《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②亦是研究赵尔丰的一部重要资料性书籍。关于赵尔丰的川边改土归流,主要包括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改土归流的影响等,所涉内容较多,涵盖了教育、经济、法制等方面。以下是对赵尔丰改土归流具体内容的分类。

(一)教育

较早的有宋德扬的《试论赵尔丰在经营川边中以兴学为先的思想》③。文章首先介绍了赵尔丰川边兴学五年的成果,其后说明兴学为先的原因,即为了顺利推行政令以及移风易俗、开通风化,并把办学堂提到了政纲的高度。赵尔丰兴学对学生来讲具有强迫性,但同时也努力筹措经费,优待教员。其川边教育的内容具有中体西用的特点,虽然其川边兴学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是具备了一定的近代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川边兴学应该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徐君的文章《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考辨》④交代了赵尔丰川边兴学的背景、经过以及具体措施,在当地除了强迫学习、给予师生优待条件外,还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并设立实业学堂努力解决学生的谋生问题。文章还包括扩大师资、教育研讨以及经费筹措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其在资金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取得如此的教育成果,对后世办学具有借鉴意义。徐君《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之反思》⑤一文认为赵尔丰在川边兴学是构建了一层更高的国家意识,并非简单的歧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其力求教育本地化的种种措施也证明了这一点。其推崇儒家文化、打压藏传佛教也是为了川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君的文章《试论西藏地方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赵尔丰》⑥先介绍当时边疆危机严重的历史背景,继而进一步指出当时办学是为了抵御外辱,巩固统治。除了设立学局、筹措经费、广办学校、兴办各种教育、奖励教师之外,还包括设立图书馆求书以及设立印刷局编印教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措施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并使其向着近代化的方向迈进。

薛建刚的硕士论文《试论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及其影响(1906-1911)》⑦介绍了赵尔丰川边兴学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措施,指出赵尔丰川边兴学有利于川边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推动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样的兴学,不单单只有文化意义,更具有政治意义,其本质是民族关系问题,川边兴学有利于推动当地的政治改革。

(二)经济

徐君的《清朝末年川藏边路之“新政”》⑧一文专写路政,其主要内容包括修桥修路、乌拉改革、改设塘站以及铺电线和通邮等。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满足了清政府行政命令快速下达的需要,更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虽然以上措施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全部落实,但是毕竟开了当地现代化之端,其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代维的文章《清季赵尔丰川边藏区经济改革述论》⑨对赵尔丰在当地推行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即鼓励垦荒、发展工商实业、统一度量衡以及改革货币、改革乌拉制度等进行了论述。进一步指出其改革抵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地的生产力,密切了当地与内地的联系。田茂旺的文章《论赵尔丰在川边的茶务整顿与边政建设》⑩交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时值印茶入藏,但边茶的状况却令人担忧,滥发茶引,茶税积欠,官员贪腐,假茶泛滥。于是,赵尔丰开始了茶务整顿。主要措施有组建边茶公司,取缔不合理茶税,设置茶务讲习所等。通过一系列的整顿措施,促进了边茶事业的发展,疏通了茶道,保证了川茶对西藏的供应,抵制了印茶入藏。

李何春的《清末川边改土归流时期赵尔丰盐业改革措施及其意义》⑪一文,对赵尔丰推行盐业改革的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赵尔丰推行盐业改革是为了通过巴塘事件积极处理与巴塘有密切联系的盐井的事务,并掌握盐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又介绍了赵尔丰盐业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官盐局,制定盐业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积极推动盐业由“官管”向“官监商管”转变。文章最后指出,赵尔丰通过盐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增加了盐税,对当地盐业的制度化也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对盐井的控制也有利于边军西进,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三)法制

有关赵尔丰改土归流法制方面的文章有扎洛的《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赵尔丰在康区的法制改革》⑫,文章先是对藏区法律多元化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做了介绍,进而指出赵尔丰在康区推行的法制改革自然就是法制一元化的努力,他取消了土司头人以及寺院上层人士的司法权,改设汉官处理当地词讼事件,并把康区纳入到清政府的法律体系中。但是赵尔丰某些较为激烈的措施在当地的成效并没有长久维持,这是由于清政府的权威下降以及当地积习成俗导致的。所以赵尔丰在康区推行的法制改革虽然符合历史潮流的大势,但是并没有走出一条能兼顾中央与地方并且切实可行的改革道路。

二、赵尔丰与辛亥革命

除了川边改土归流之外,赵尔丰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成都血案”,这使他本来就有的“屠户”名号更加臭名昭著。关于赵尔丰与“成都血案”,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这方面的文章,较早的有邱远应的文章《赵尔丰发动“成都兵变”说质疑》⑬,作者认为“成都兵变”是一次突发事件,新成立的军政府答应给从赵尔丰那里接手的士兵发饷三个月并休假十天,但是并未兑现诺言,所以参与兵变的士兵只为抢钱,军政府也并未受到打击。至于赵尔丰与田征葵策划兵变一说也不正确,因为当时田征葵已经死了六天,而军政府的相关文告也并未提及赵尔丰,且赵尔丰对自己主动交权也并未显出悔意,也没有趁着兵变重新上台。文章最后指出对赵尔丰的评价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仅凭其“屠户”名号就随意联想。

刘世龙的《辛亥年“赵屠户”名实蕴涵初探》⑭一文则针对赵尔丰的外号“赵屠户”进行论述,作者指出“赵屠户”这一外号的根源是赵尔丰当年在永宁道剿匪,而较早把赵尔丰称为屠户的是成都将军玉昆,但是这一称号饱含着玉昆对赵尔丰能力的信任和期许,并不是贬义的。在“成都血案”发生后,“赵屠户”这一称号才真正变为贬义,此前,赵尔丰由于对保路运动采取过同情、支持的态度,而被冠以“福星”等称号,表明了参加保路运动的群众对赵尔丰的期许,赵尔丰的这一形象似乎并不为人所熟知。作者指出,赵尔丰良好形象的崩塌是因为清廷严旨赵尔丰镇压保路运动。

关于赵尔丰与“成都兵变”,还有陈枫的硕士论文《论赵尔丰与“成都兵变”》⑮。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赵尔丰发起“成都兵变”的疑点,分析了“成都兵变”的起因以及赵尔丰被处死的原因,即怀有特殊目的者的煽动、新成立军政府内部失和以及军政府举措失当。而“成都兵变”不过是尹昌衡等人处死赵尔丰的借口。赵尔丰当时仍然掌控一定数量的边防军,这就对新政府造成了威胁,而且民众普遍产生了仇赵心理。赵尔丰被处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三、对赵尔丰的人物评价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较早的有陈一石的《从清末川滇边务档案看赵尔丰的治康政绩》⑯。文章主要分为赵尔丰在川边改土归流的背景、在川边的社会改革、在川边的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在川边的边防建树等几个部分,在末尾,文章对赵尔丰的改土归流持充分的肯定态度,指出赵尔丰实施改土归流虽然是其为封建王朝服务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但是明显功大于过。陈国勇在他的文章《功过两存不相掩——赵尔丰经营川边述论》⑰中首先交代了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即英国入侵西藏以及藏事糜烂,凤全被杀则是赵尔丰赶赴巴塘的直接原因。除了改土归流外,还介绍了赵尔丰在川边移风易俗、发展商业、统一度量衡、铸币、兴学等内容。文章最后指出赵尔丰的改土归流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在发展当地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抵制帝国主义侵略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马菁林的文章《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宏观历史分析》⑱认为应该把川边改土归流置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之下去考虑和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包括改土归流之前的川边藏区状况,即土司制度以及清末川边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即全国范围内清末新政的浪潮以及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等内容。最后指出,只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某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对该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不应该对前人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无论后来的历史如何演进,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的功绩还是不应抹杀的。

李茂郁在《论赵尔丰》⑲一文中指出,赵尔丰虽然镇压过革命,但是赵尔丰具有反帝爱国的思想,在维护国家统一、解放当地民众等方面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体上来说功大于过。除此之外,罗莉的硕士论文《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对西藏地方的影响》⑳介绍了赵尔丰改土归流的背景和具体措施,并突出了川边藏区与西藏的密切联系。文章指出,这次涉及川边藏区社会多个方面的改土归流,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土司制度,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更重要的是此次改土归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俄等帝国主义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为清末西藏新政提供了较为安稳的环境,维护了我国的主权。但是赵尔丰雷厉风行的改土归流极大震动了西藏地方政府上层,成为十三世达赖喇嘛出逃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给之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旷日持久的不正常关系埋下了伏笔。

四、展望

四十年前,有关赵尔丰的研究少之又少,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对赵尔丰的评价也总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所以,像陈一石、陈国勇、马菁林等人对赵尔丰的研究在当时填补了学术空白,且对赵尔丰的评价也客观起来,认为对赵尔丰应该持“功过两存不相掩”的态度。

但是有关赵尔丰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在史料来源上多来自《赵尔丰川边奏牍》以及《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等,对赵尔丰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在史料上进行开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可供学者研究的资料被整理出来,如“锡良档案”中有关赵尔丰的资料,还有一些老报刊中有关赵尔丰相关事迹的记载。这些资料目前还没有被大量应用,对这些资料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赵尔丰,从而加深对赵尔丰研究的深度。二,在研究角度上,较早研究赵尔丰的文章多把视角集中在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今后对赵尔丰的研究方向,应该从小处入手,着力就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对赵尔丰的研究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关于赵尔丰在川边的改土归流,也有大量考证工作可以做。除此之外,赵尔丰曾被任命驻藏大臣,其在川边的改土归流也对西藏地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或许也会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三,在研究方法上,有关赵尔丰的研究主要采取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随着历史学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文章。有关赵尔丰的研究,也可以借鉴政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 注 释 ]

①吴丰培,编.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②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

③宋德扬.试论赵尔丰在经营川边中以兴学为先的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8(6).

④徐君.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考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⑤徐君.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之反思.中国臧学,2007(2).

⑥赵君.试论西藏地方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赵尔丰.中国藏学,2008(2).

⑦薛建刚.试论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及其影响(1906-1911).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

⑧徐君.清朝末年川藏边路之“新政”.西藏研究,2007(2).

⑨代维.清季赵尔丰川边藏区经济改革述论.民族论坛,2013(8).

⑩田茂旺.论赵尔丰在川边的茶务整顿与边政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6).

⑪李何春.清末川边改土归流时期赵尔丰盐业改革措施及其意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

⑫扎洛.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赵尔丰在康区的法制改革.民族研究,2014(1).

⑬邱远应.赵尔丰发动“成都兵变”说质疑.华中师院学报,1982(5).

⑭刘世龙.辛亥年“赵屠户”名实蕴涵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13(2).

⑮陈枫.论赵尔丰与成都兵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⑯陈一石.从清末川滇边务档案看赵尔丰的治康政绩.近代史研究,1985(2).

⑰陈国勇.功过两存不相掩——赵尔丰经营川边述论.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88.

⑱马菁林.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宏观历史分析.西藏研究,2001(3).

⑲李茂郁.论赵尔丰.社会科学研究,2002(4).

⑳罗莉.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对西藏地方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兵变文章改革
陈桥兵变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改革之路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陈桥兵变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