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落”的社会实践途径研究

2019-01-15刘爱荣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志愿价值观核心

刘 洋 刘爱荣

(辽宁科技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这段讲话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是我国伟大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的学习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大学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大学生群体的安全和稳定,决定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在这个群体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它需要以高校中文化理论的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们的社会生活中,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一、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落”的必要性

随着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延伸、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国外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断涌入我国,这使得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发强烈,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势必会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正如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如今“00后”大学生陆续踏入大学校园,他们普遍的特点就是更注重个人追求,勇于表达自我,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也非常低,所以在这个群体中要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做大量的工作。以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课堂的认知教育,而忽略实践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今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落细、落小、落实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落”的研究,可以深化对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认识,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明确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可以提高教师思想品德素质,加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说高校中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核心价值观“三落”的十分有效的活动平台,社会实践既使价值观得到了外化,又可以检验价值观是否正确,可以使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落”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所学的核心价值观理论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锤炼,有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吸收。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科学合理。借助军事训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义务劳动、“暑期三下乡”、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达到“三落”的目的。

(一)通过军训、爱国主义基地学习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落”

就实际效果而言,组织大学生参与军训,在提高国防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阵地,利用参观文化、重大历史事件遗迹、参观革命战争纪念馆、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把真实历史事件、革命的历程、英烈事迹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丰富内涵融入其中,使他们对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落”

暑期“三下乡”是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载体。一直以来由于农业的特点和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农村地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困难。如今通过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将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感悟和理解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基层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把党和国家的精神、政策带到每家每户,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将“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文明新风传递到农村基层,也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农村去,有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社情和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能够增强他们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自信,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统一。

(三)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落”

志愿服务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具有倡导社会良好风气的功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进行了生动表述;同时也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念在价值追求上完全一致。[3]因此,在大学生中弘扬志愿精神,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落”。所以我们应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通过志愿服务在人民群众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发芽。

(四)通过勤工助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落”

勤工助学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既能进行社会实践又能解决个人经济问题的平台。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社会基层,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他们树立起坚强乐观的心态,形成自强、自立的精神。此外,他们还要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还能培养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从而理解劳动的意义及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勤工助学所体现的精神和价值与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是相同的。大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融入其中,能够深化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掌握和理解。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落”的重要途径,在对大学生开展充分的认知教育后,需要进行充分的社会实践来进一步的吸收和消化,通过社会实践过程,感悟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达到“培育”与“实践”的结合,使高校的思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猜你喜欢

志愿价值观核心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我志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