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综述

2019-01-15郭书林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治河方略论著

郭书林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一条多淤、多决、多徙的河流。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水情经历了,从“决口”到“断流”与污染并存,再到“断流”、“决口”,水污染和水生态恶化等叠加的变迁过程。当代中国黄河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历史过程,只有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演变的历史,从中借鉴正确的经验,吸取错误的教训,才能顺应黄河水情的变化,形成新的治理黄河方略和理念,最终实现治理黄河理论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为此,当代中国治理黄河的专家和学者,及时总结当代中国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治黄方略,凝聚了许多关于治黄方略方面的著作和论文。

1 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起步(1955—1989年)

对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引下,当代中国治理黄河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全面治理,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当时,一些亲身参与当代中国治理黄河的专家学者,通过著述积极介绍《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并探讨根治黄河的问题。其中,李锐的《黄河的治理和开发》[1]和程学敏的《改造黄河的第一步》[2],介绍了黄河规划中的远景计划和第一期工程计划,以及黄河的梯级开发方案。谈到了如何解决黄河问题,全面而正确地解决黄河的防洪、发电、航运、城市和工业用水等任务。这些以介绍规划为主的论著,尽管还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文献资料。1956年以后的20多年,由于政治因素等原因,关于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较少。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创造了契机。这一时期关于治理黄河方略研究,开始通过梳理历史文献,总结治黄经验,探讨新时期治黄方略。如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辑出版的《历代治黄文选》[3]。该文选除了关于历代治理黄河的专题性著作之外,还有涉及到治理黄河的水利史著作,如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编辑出版的《中国水利史稿》[4],姚汉源的《中国水利史纲要》[5]。这些著述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历代治黄的方针和经验教训,这些研究有助于和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作对比分析。但这些著述偏重于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治黄方略的梳理,尚处于资料整理阶段,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这一时期针对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主要有王化云的《我的治河实践》[6],书中王化云总结了他40年里治理黄河的实践经验。以回顾亲身经历为主,采用叙述性方式的论著,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著,但给后人留下了关于新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宝贵的文献资料。这一时期,针对论黄方略主要以戴英生的《黄河泥沙问题与下游防洪的战略对策》[7]为代表,认为在制定河防战略对策时,应当在上、中、下游采取综合措施,全面规划治理,才有可能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2 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黄河水情的变迁使当代中国治理黄河事业面临新问题。同时,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大洪水的出现,大江大河的治理再次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这一切,引起了治黄专家和学者,对黄河治理方略的再思考,使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方兴未艾。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治黄方略的研究还在继续,但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治黄方略的相关研究有:张汝翼的《历代治黄方略简介(六)》[8]和吴宏爱的《略论周馥的治河思想与实践》[9]。这些论文开始从人物治黄和水土保持等视角,探讨历代黄河治理经验教训,拓展了历代黄河治理方略的研究范围,留下了有益的历史资料。但这些研究针对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还不能称之为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学术研究。

经过50多年当代中国治理黄河事业的实践,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20世纪90年代许多总结当代中国治理黄河事业的论著开始涌现。这些论著采用多种方式记述当代中国治理黄河事业。其中有以志书形式对治理黄河实践加以整理,如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编辑出版的《黄河志·卷六·黄河规划志》,主要记述历代治河方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多次重大规划、专项研究及其主要内容[10]。也有采用对治黄人物事迹的回顾和文集的整理方式,记述治理黄河方略历史的。徐福龄的《河防笔谈》[11]精选作者数10年治河论著36篇,内容涉及黄河下游河道演变、治理方策、历史洪水、抢险堵口、河道整治、河防建议、调查研究、沁河防治、治河名人等9个方面。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王化云治河文集》[12]汇编了王化云40余年有关治河的文章和讲稿。还有通过论文认识治黄人物的治河思想的,如蔡铁山的《浅谈王化云同志的治河方略》一文指出,王化云的水沙平衡和冲於平衡论,是对黄河水沙规律和治理认识上的一大发展,先后提出“蓄水拦沙”,“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治黄方略。[13]张雁等的《从古今治河方略的发展历程看王化云治黄方略的地位》一文认为王化云贡献在于,他认为黄河的症结不仅在于泥沙太多,更在于水沙不平衡,水和泥沙,水是主要的。因此治理黄河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黄河清,而是为了实现水沙平衡和冲淤平衡。[14]这些总结人民治黄事业的论著,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资料。但这些论著描述性占主导,争论性不足,学术价值值得商榷。

20世纪90年代,面对“断流”“悬河”“污染”并存的黄河水情,学者们积极建言献策,发表了一些论著和众多有代表性的论文。其中主张采用综合治理方法解决黄河面临的问题有:胡平等的《关于根治黄河、繁荣北国的战略探讨》[15]认为,以往采取堵治之法,并提出保证百年无虞是不科学的,须以系统工程方法解决黄河与水资源问题。赵得秀的《治河初探》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三种策略:一为在下游大面积引黄放淤,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二为南水北调,引清刷黄,废弃悬河,重建新黄河,三为利用黄河下游悬河,进行南水北调,控制悬河上升。[16]袁隆等的《论黄河防洪长治久安之策》在分析历代治理黄河策略的基础上,认为采取“拦、调、排、放”的综合治理措施,保持稳定下游现行河道,争取较长期的防洪安澜是可能的。[17]梁吉义的《解决黄河断流问题的系统整体方略》用系统整体论的观点,把黄河视为一个系统,论述了黄河系统的内涵、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的系统整体观,提出了整治黄河、解决黄河断流、实现黄河水可持续利用的三条应对方略。[18]也有主张遵循生态环境地质规律治理黄河,如林景星的《清水出,黄河宁——谈用生态环境地质规律根治黄河》指出用生态环境地质规律根治黄河。[19]这些代表性的论文,对当代中国治理黄河的方略,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些研究大多从一个角度论述治理黄河方略,缺乏对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方略的整体把握。

3 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深入(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以来,水短缺、水灾害、水环境和水生态恶化等流域水安全问题,威胁着黄河的健康生命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何维系母亲河的健康生命,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新时期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重新认识并解决黄河水沙、泥沙问题,成为新时期治理黄河专家学者探索治理黄河方略的突破口。其中,杨振怀的《黄河治理方略的若干思考》指出,需要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坚持水沙兼治的综合道理、通过水土保持这一治理黄河之本,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争取达到黄河冲淤基本平衡。[20]李殿魁的《论现代黄河的根治和发展》认为,当代中国治理黄河60年未能抓住黄河水少沙多的主要矛盾,发挥中国地理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黄河增水,从而造成了严重后果,大大降低了黄河在国家的应有地位,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中被边缘化。[21]王渭泾的《黄河下游治理探讨》提出了泥沙资源化,开拓输沙入海的新途径。从人水和谐的角度,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理黄河成为李国英论著的重点。[22]李国英的《治理黄河思辨与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 践行治水新思路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出,当代乃至将来的治水实践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以及建立“1493”治河体系的必要性。[23-25]从人水和谐的角度出发,生态治水成为时代的呼声,其中,陈霁巍等的《黄河断流的态势、成因与科学对策》认为,断流是人类活动所致,是人类对黄河水土资源过度利用的结果。为了缓解黄河断流,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增加生态用水量,改善生态环境。[26]陈小江的《坚持治河为民 促进人水和谐 推动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认为,坚持治河为民,促进人水和谐,努力使治黄顶层设计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相适应,与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27]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黄河下游治理方略专家论坛》汇集了黄河下游治河方略的演变历史和当时关于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不同观点,影响较大。[28]

为了探寻治理黄河的良策,除了学者们积极建言献策外,对历代治黄和人民治黄经验梳理和再认识的研究也在继续。其中,对历代治黄经验的梳理和再认识的论著有:霍有光的《清代综合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的常用策略与方法》认为清代“以水治水”的科学治河策略与方法值得借鉴。[29]宋东军的《浅谈李仪祉治水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认为李仪祉首倡将西方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运用于中国大江大河的治理研究,倡导科学治水。[30]张含英的《治河论丛》汇编了张含英1936年以前的治河文章,有借鉴意义。[31]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水利史典》(黄河卷1)书中有《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治河总考》《治河通考》《治水筌蹄》和《河防考》等典籍,阐述了治水防灾的方略,有重要借鉴意义。[32]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水利史典》(黄河卷2)书中有《河防刍议》《河防疏略》《治河方略》和《防河奏议》等单元。对黄河的治理策略进行了总结,丰富了治河理论。[33]裴永亮的《明嘉靖至万历时期治黄方略初探》认为明中后期“束水攻沙”等治黄方略,在当时治黄实践,收到了一定效果。[34]这一时期,针对历代治理黄河经验梳理的研究,除相关论文外,大多属于资料整理性质,学术争论性不强。

对当代中国治理黄河经验的梳理和再认识的论著有钱正英的《钱正英水利文选》选登了钱正英1979年以来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水利工作的发展足迹,反映了钱正英治水观的不断升华。[35]包锡成的《评述王化云的治河思想》认为王化云注重研究历代治河方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认识黄河,从而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治河方案。[36]袁隆的《治水六十年》总结了袁隆几十年从事治河、治水工作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37]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是一部以断代史体例系统反映人民治理黄河历程的历史文献。[38]王渭泾的《历览长河——黄河治理及其方略演变》列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的治河方略,分析了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回顾了当代治理黄河方略的演进和发展。[39]林一山的《林一山治水文集》(上下卷)中治黄方略见解独到,提出把黄河水沙喝光吃净的观点。[40]张含英的《治河论丛续篇》汇集了水利专家张含英从1947—1990年所发表的有关黄河方面文章,对研究新中国治水方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1]对当代中国治理黄河经验的梳理和再认识的论著,为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书中有大量关于黄河治理的内容,但这些论著缺乏对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专题研究。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随着时间推移和黄河治理形势的变化和时代变迁,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不断多样化,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丰厚,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是,把当代中国治理黄河的方略作为研究对象,放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60多年的历程中,专门论述的著作和论文还没有出现,需要在这一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治河方略论著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方策是什么?
A Finite-Time Convergent Analysis of Continuous Action Iterated Dilemma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论用“势”的方略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治河论》浅谈
Relative Expression of Indicators for Wound Age Estimation in Forensic Pathology
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