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支持体系研究*

2019-01-15胡锦涛崔锦铭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生

胡锦涛 崔锦铭

(河海大学团委,江苏 常州 213022)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各高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加强针对性研究,积极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支持体系,不断提升教育实效性。

一、国内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

当前,在创业教育理念归正、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创业师资水平提升、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高校创业教育仍然面临着不少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一)创业教育理念仍然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固执地把创业教育与“教学生创办企业”等同起来,或将其简单地看作是“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以促使学生成功创业和满足就业培训为主要目的,过度突出大学生在自主创办企业进而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功利性的思维片面强调狭义的创业概念,忽视了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大学生现实存在的学业压力,以及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之间存在着冲突,导致多数大学生未能将创新创业作为自己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认为只是少数学生的事情,而将自己置于创新创业教育之外,缺乏主体意识。[1]

(二)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园区、众创空间等平台,但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资金平台缺乏、实践环节薄弱、缺乏与政府、产业的整体联动等现实不足。校内资源整合不够,部门间配合不协调、整合不力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与企业、政府的深度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缺乏与行业骨干企业的合作,未能结合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学生创意支持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学生的创意往往由于缺乏资金和孵化基地等相关资源支持,仍停留在计划项目层面,难以付诸实施。

(三)创业课程设置尚未形成体系

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创业教育游离在专业培养之外、创新创业课程过于零散、不成体系等问题。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广泛开展课外创业实践训练,但未能很好地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部分高校的创业课程脱离实践,教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融合与创新,与现实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学术前沿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许多高校过度依赖“课堂教学”,仅通过校内讲座、选修课等形式设置创业课程,但对自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处于零散状态,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创业课程仅仅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而游离于第一课堂之外,无法适应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差异化的需求,进而导致创业教育无法实现对学生群体的全员覆盖。

(四)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讲授技能,更需要拥有创业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创业教育师资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总体数量有限。作为新兴发展的学科和课程,多数高校缺乏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二是兼职多、专职少,缺乏实践指导能力。部分高校创业教师多数由学生工作队伍的老师兼任,没有企业锻炼和自身创业的经历,教学方式也主要以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为主。三是校内多,校外少。受限于种种制约,高校难以大量引进、聘任校外企业家或创业“大咖”,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二、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支持体系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创业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高校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支持体系,以形成整体合力取得教育实效。

(一)树立正确的高校创业教育理念

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创业教育当成一种素质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我国高校要树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实现对学生群体的全覆盖,积极构建创新型大学。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与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创业教育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构建系统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过于强调“培养精英”和追求大赛获奖,应把工作重点转变到推动“创业基础课程”覆盖到全体学生上来。高校通过结合专业教育设置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对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指导等创业教育各阶段的全覆盖,既能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又能实现创新与创业的深度融合。高校可以通过“创业基础课程”和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对全体学生的通识性教育,通过实践型创业课程和项目型创业课程实现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商学院式的专业性教育,重点提升学生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答辩、解决创业项目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三)搭建多元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分为理论教育、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三大模块,但各大模块衔接不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已经严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2]高校应该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在举办讲座、研讨会、比赛等传统活动以外,要加强与产业界长期密切合作,深入推动学生赴行业骨干企业实习见习,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融合实践育人、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多元方法培养学生创业素养,为学生创造更多高水平学习创业的平台。学校还要注重借助校外各界创业资源,将成熟的创新项目推送到专业的企业孵化器进行孵化,为创业师生提供场地、风投资金、企业导师、推广平台、金融支持等各项创业服务,帮助学生团队将创新项目实现商业化。

(四)打造专业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业师资能力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通过“大师+团队”等引智模式和企业挂职等培智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优秀师资、校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等资源,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师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支持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能力。鼓励高校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老师或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设立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专项奖,鼓励知名教授积极应用科研成果开展创业活动。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