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河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探析
2019-01-15李俊
李 俊
(湖北省水利经济管理办公室,430071,武汉)
水文化是人类在兴水利、除水害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水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都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基本特征。研究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对于丰富水工程的文化内涵,提升水工程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戚晓明、白夏和金菊良通过对安丰塘的水文化特征分析,认为安丰塘工程具有鲜明的 “因地制宜性”“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等特征,对引领当今淮河农田水利建设、形成淮河文化品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叶惠云和李宁以太浦闸为例,探讨了水工程与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问题,深入挖掘水工程建设中的水文化内涵,传承、创新、发展太浦闸的水工程文化,使其与水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彰显文化特色。赵立富、张延和于晴晴认为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水利文化历史遗存、人文胜迹,建设富含水利文化内涵的水利精品工程,是新时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李广彦通过对宜都市水利建设与水文化结合的调查,指出湖北省宜都市充分发挥城市 “河居”特色,为水利工程注入文化元素,做足“水”文章,使城市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两江明珠”美誉名副其实。徐智麟研究了绍兴水利工程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认为水文化建设应革新观念、文化自觉,在不同层面高度重视,专设机构,体现规划为本和终极关怀,并通过重用人才、重视投入,在水文化建设中古今融合、画龙点睛,以彰显水文化特色。张茜通过对冯家山水库水文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历史遗存的探析,阐明了水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应采取的几点措施。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无疑为探讨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
湖北省襄阳市三道河水利工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多元水文化要素,特色鲜明。因此,本文探析三道河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于研究水利工程的水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三道河水利工程及其水文化元素
1.工程概况
三道河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部,地跨南漳、宜城两县市。该工程由水库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包括大、中型水库各1座,小型水库14座,白起渠(又称长渠、荩忱渠,涵盖木渠灌区)、北干渠、长乐渠、永丰渠4条全长121 km的主干渠,66条全长397 km的支渠,以及各类水工建筑物2 484处,是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集水产养殖、城镇生活用水、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工程历史悠久
三道河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起渠,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白起渠的姊妹渠——木渠,建造年代甚至更早,并不断合二为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和科学技术经验。
(2)工程技术先进
三道河水利工程集中体现了水工程的先进技术理念。“长藤结瓜”的灌溉方式是水利技术史上的创举,白起渠是我国目前有记载的最早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修长渠,继承了古人经验,进一步发展“陂渠串联”水利形式,“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推动了中国水利技术的发展。
(3)中国水利发展史的缩影
三道河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庞大,传统白起渠(长木二渠)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和工程技术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道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上三渠的建设、白起渠的复修及其建成以来的管理运行历史,侧面反映了中国水利发展历史。
2.工程水文化元素
(1)战争水文化
战争水文化是三道河水文化的源头。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记载,白起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国鄢都,在蛮河上游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 “战渠”,战后其渠不废,变为“灌渠”。
(2)灌溉水文化
灌溉水文化是三道河水文化的主线。白起渠的建设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郑国渠早33年,堪称传承华夏第一渠。2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历代人民多次整修渠道并不断积累丰富的修治、管理经验,且融入现代水利科技,形成内涵深厚的灌溉水文化。
(3)镇水文化
镇水文化是三道河水文化的分支。在这里流传着“五里一庙”的说法,而白马庙、镇水石牛是三道河镇水文化的最典型物质载体,是珍贵的水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
(4)生态水文化
生态水文化是三道河水文化的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面复修长渠并拓展灌溉渠系的基础上,在蛮河上游建设三道河水库作为灌溉的主要水源地,下游建设中小型水库拓展“长藤结瓜”体系。依托自然山水和城市格局,在挖掘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时期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理念,形成新时期生态水文化。
二、三道河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现状及特色
1.融合现状
(1)历史悠久,要素多元
三道河灌区工程长渠,自楚国木渠与秦国白起渠始建年代开始,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水文化历史悠久且传承不断,以战争水文化、灌溉水文化、生态水文化串联起了其水文化体系发展的主要脉络,孕育并滋养了聚落水文化、镇水文化以及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丰富了水文化体系。
(2)传统现代,有机融合
三道河水利工程水文化充分继承传统水文化的深刻内涵,并结合新时期的特点不断更新。一方面,白起渠是目前最早探索“长藤结瓜”水利灌溉模式的水利工程,渠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将传统的“长藤结瓜”模式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新时期生态水利、文化水利等概念的引入,文化景观的建设和水利科普项目的实施,更加丰富和深化了传统水文化内涵。
(3)干戈玉帛,和平佳话
战争水文化是三道河水工程水文化体系的源头,灌溉水文化是三道河水文化体系的主线。白起渠从战渠变为灌渠,成就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千年和平佳话。化干戈为玉帛,是三道河水利工程水文化区别于其他水文化的重要特色所在,其承载的和平主题与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一致,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2.融合特色
(1)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水文化
建设渠首白起文化园,展示白起渠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同时,依托三道河枢纽工程和五湖四峡三岛自然风光,融入新时期文化内涵和发展要求,积极拓展水文化的创新工作,提炼和总结出三道河以水资源、水景观、水科技、水科普、水产业为特色的新时期水文化。
(2)营造文化景观,展示水文化
以“依水布景、山水相依、品读历史、生态治理”为主线,形成以渠首白起文化园为核心,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水镜湖、鲤鱼湖湿地公园、白起古渠生态廊道、白起渠重点灌溉试验站5个专题展示区组成 “一心五专”的水文化景观体系和传播展示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建立近2 km的 “水土保持科普文化长廊”和10多处“水文化”摩崖石刻,使群众在各个区域感知水文化。
(3)开展水情教育,传播水文化
建立“湖北省白起渠水情教育基地”,主打“白起水文化”历史品牌,让白起渠近2 300年历史成为教育主线,动态展现水文化、水文明、水历史。另外,编纂出版的史料书籍《长渠志》成为水文化研究总结的重要成果。
(4)以申遗为契机,推动水文化
以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深挖历史,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开展日常维护、征集文物。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进一步推动作用。
三、三道河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的不足
1.水利工程功能与水文化融合欠缺整体规划
水文化与水利工程的融合需要一个整体的策划,在水文化体系梳理的基础上,落到实体的地域范围内和物质载体上,突出重点,不仅需要“形”的统一,还要做到“神”的统一,形神结合。蛮河、三道河水库、大坝、北干渠、永丰渠、白起渠等各个区域在水文化的承载和传承上,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水文化内涵挖掘与展示不充分
一方面,三道河水利工程管理局现有的“一心五专”水情教育结构,主要开展的文化展示主题包括白起渠灌溉历史文化和新时期水文化,与三道河多元文化体系并不匹配,比如镇水文化、战争水文化,未能深刻反映工程所承载水文化内涵,应在深刻、全面挖掘三道河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进一步提炼主题,开展水文化与水利工程的融合发展工作。
另一方面,文化有其独特的生存土壤,不应该受地域范围的限制,水文化不仅包括因水而生的文化,还应该包括水文化滋养下的与水伴生的地域历史文化,地域历史文化的融入是体现水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文化内涵挖掘尚未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内涵。
3.水文化展示地块分割
水源地三道河水库和下游灌区是一个整体,在文化内涵上也是一个整体。但在现有内涵的挖掘和展示中,缺少北干渠、永丰渠和长乐渠,导致三道河水库和白起渠之间呈断裂状。
4.水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不全
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着重在白起渠申遗工作上,对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内涵挖掘仍存在断裂。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既注重与水有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又注重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水文化保护的整体性、原真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乐堰古墓群、楚皇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沮城遗址、张公祠、白起渠,星罗棋布的白马庙遗址、东棚遗址等,都应该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5.展示手段与文化价值不匹配
现有的融合展示手段较为简单,与白起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文化地位不相匹配。如白起文化园的建设标准较低,面积小,仅有静态石刻碑文的展示,比较枯燥呆板;许多遗产古迹处于自展示状态,缺乏主题的提炼和集中展示,很难让人有充实的参观学习体验。
四、推动三道河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的策略
1.系统挖掘,重点展示
通过深化整个三道河水文化的挖掘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识别文化符号,提炼文化内涵,突出重点文化元素,有重点地与水工程相融合。
2.分区融合,主题明确
以三道河水库和灌区为区域范围,以水文化为线索,串联各个节点,与水文化体系相匹配,做到“形神统一”。同时要做到各个节点分区主题明确,相互依存却又各不相同。
3.保护先行,有序建设
采取水文化遗产保护先行、水文化景观建设有序跟进的建设路径,通过制定保护制度、开展日常维护、征集文物、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手段保护水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空间统筹和功能结构分区的设置,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进行有序建设。
4.世遗契机,打造品牌
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获成功,应以此为契机,打造襄阳市三道河水利工程品牌,将其文化展示水平与世界灌溉遗产地位相匹配。
5.文化衍生,综合发展
在建立世界灌溉遗产品牌与文化展示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拓宽水情教育以外的水文化衍生发展方式,突出重点,综合发展。构建以蛮河水为线索,以“长藤结瓜”为骨架,以“湖、城、林、渠、田”为载体,以三道河水文化为内容的景观型水利工程。
五、结 语
水利工程,尤其是现代水利工程,不仅要发挥传统作用,还要承担起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的重担,更要注重水文化内涵的提升。襄阳三道河水利工程已经有了很好的水文化建设基础,应该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明确主题,系统挖掘,突出重点,以白起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遗产为契机,在水工程与水文化的融合上做足文章,以水工程为体、以水文化为魂,打造成为独具文化品位的水利工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