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行业创新
2019-01-15钱翔
钱 翔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的发展,现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旅游过程中购买旅行目的地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了。而海南作为全国和全世界非常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之一也有品种多样的文创产品,如椰壳、椰雕制品,黄花梨制品,螺贝雕工艺品等,而其中螺贝雕工艺品是最具有海南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但就是这样一类非常有特点的产品却还是停留在非常传统的简单加工的阶段上,这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节奏了。那么如何改变螺贝雕工艺品一尘不变的现状,使之成为真正人见人爱的集美观与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品呢?作者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二、传统与创新
海南作为海洋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海螺贝壳资源就是其中之一。很长一段时间里,渔民捕获海螺贝壳等海产,一般都只是取其中的螺肉作为食物,而壳都是被抛弃了。随着海南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游客人数不断刷新,旅游者对于海岛特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最早的水果、干货到现在的旅游文创产品,海螺贝壳逐渐浮出水面,以四大名螺法螺、唐冠螺、鹦鹉螺、万宝螺为例,每年作为礼品被旅游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但是这也仅限于四大名螺这些知名度相对较高的海螺贝壳类产品。而且传统的加工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清洗处理之后就当成旅游纪念品售卖了;又或者对海螺贝壳进行简单的雕刻加工如比较常见的在黑斑宝贝上用数字雕刻机雕刻出十二生肖的图案。诸如此类的螺贝雕工艺品加工制作相对简单,虽然省时省力但缺乏设计感,所以销售价格相对低廉。
那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这就需要创新及加入现代设计审美元素,改善或者改变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现有的形态。以四大名螺为例,传统售卖的四大名螺没有统一的、成熟的视觉传达识别系统,最为一枚海岛名片,只有一个简单纸盒加塑料袋的包装,完全不能体现当代海南文创工艺品的时代精神。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四大名螺的包装入手,加入海南的海洋文化元素,使之成为真正表里如一的,能够代表海南,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
何谓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要以传统元素作为土壤,继承和发扬传统元素中优秀的部分,并结合流行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
三、审美与创新
一件成功的螺贝雕工艺品离不开艺术家的审美,迥异的审美观造就了作品造型风格上的多样性。从大众的审美角度出发要求螺贝雕工艺品的外观都是要完整无缺的,这一点在初始选料阶段就能体现出来了,往往残缺的、有瑕疵的原材料都会被抛弃不用,挑选出来的原材料都是品相完整的。但是如果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可能在这些被遗弃的废料当中能发现符合艺术家审美特征的材料,并加以设计、巧雕,最后制作完成一件与众不同的作品。
以十二生肖主题的螺贝雕工艺品为例,通常选择作为制作对象的原材料都是外形完整的黑斑宝贝,简单清理表面之后就开始雕刻,并不会事先根据材料的外形进行设计,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产品高,但是造型千篇一律,缺乏独特的美感;而雕刻艺术家能从残缺的原材料中选出一些原料,根据它们残缺的形状设计完成形如山水的螺贝雕工艺品,这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美感。
所谓审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要注重意境上的,螺贝雕工艺品是否美,应该要做到传神,既有意境又有韵味,这才是优秀作品的审美核心,是我们螺贝雕工艺品从业者所应该注意追寻的元素。
四、工艺与创新
制作工艺造就了产品的灵魂,决定了产品的性格,一件优秀的作品背后必然都有一整套精良的制作工艺作为技术支撑。螺贝雕工艺品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真正的技术改良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的,是借鉴了木雕、玉雕、石雕等其他雕刻门类的技法,结合自身材料的特点而形成的一套螺贝雕刻工艺,是有着自身特点的生产工艺。但是其缺点在于一件作品的生产雕刻周期较长,因此产品的产量不高,这就造成了螺贝雕工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以大型车轮贝壳雕刻为例,重约百斤长度超过一米的深海车轮贝壳是比较常见的大型螺贝雕工艺品所选择的原料,然而这种大型车轮贝壳的雕刻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周期,从草图的绘制,到开料、打底稿、粗雕到最后的精雕、抛光,可能要经历一年的时间,而这个流程是针对熟练的螺贝雕艺人而言,如果是新手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因此,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延续除了师徒传承,更重要的应该从工艺创新开始着手,将现代科技加入到传统雕刻技法中去,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五、结论
海南螺贝雕工艺品是最具有海南岛海洋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是能够代表海南岛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螺贝雕工艺品从业者乃至整个旅游行业应当好好的思考海南螺贝雕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其越做越大,越做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