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2019-01-15刘亚璠
刘亚璠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据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市调查大队统计显示,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4.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1万人。城镇化的进城带来了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牧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逐年增加的问题。[1]经过走访调研,笔者认为教育是国民强大发展的根本,在国家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要着力注重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一、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通过对H村蒙古族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普查情况显示,从学前班到初中每个阶段的331名少数民族子女教育情况中,处于优秀的少数民族留置子女人数较少,占总人数的7.2%,学习成绩中等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2%,而学习成绩较差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9.5%。[2]这些数据分别显示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处于总体学生中的中下游。这些数据包含了两类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一类是跟随父母进城的子女,一类是农村留守子女,由家中老人照顾其生活起居,日常与父母交流较少的子女。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理想高度、亦或城乡结合体系制度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以及城镇化发展未能达到成熟阶段等多方面客观原因导致。从主观角度来讲,子女的人格塑造与个人品德方面会导致价值观的不同,对待学习重要性的看待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子女的学习动力相对有所欠缺,因为其无论成绩好坏都未能有机会及时受到其父母的奖罚,因此成绩好坏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概念。再次子女的心理安全和人身安全方面不能得到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引导和保障,这将使其成长道路上受阻。
二、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制度建议措施
针对跟随父母进城的少数民族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当地政府应根据城镇化人数相应扩建学校容量,让需要受教育的务工子女有机会在校接受同等教育,并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将扩大教育场所落实到实处。
针对需要就学的进城务工子女放宽入学条件,制定有利于其入学的原则,争取做到就近入学,综合管理,保障公平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例如,将就近入学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采取全部招收、网络分配受教育学校、与统筹安排相结合等措施,均匀分配教育资源,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按男女比例分班,不针对成绩好坏进行评判,争取让其从共同起点接受教育并在学校能够塑造其真正的人格品质,并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长期督促其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完善网络平台的子女教育注册情况,及时与课时老师沟通,确保其子女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完成九年义务教育。[3]
鼓励当地有能力的公益大使创办学校,并成立一对一帮扶措施,指定公办学校有针对性地扶持拉动新成立的私立学校,让更多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能够享受同公办学校一样待遇的受教育机会。主要扶持方面包括师资团队、授课教材、知识灌输方式、学校教育理念、硬件教育设施、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和长久发展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等方面。
针对如前所述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在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进行重点分批次录取,减少少数民族进城务工子女与正常受教育子女之间存在的不同等受教育水平之间的竞争,以防止其内心的落差感存在,并且能够让更多务工子女拥有更高阶段的受教育机会。
三、结语
城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教育发展问题作为人们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少数民族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关我国发展的社会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化进城中的教育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理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落实,这也将成为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人民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