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看人心——从汪华、方腊的生前身后事看人心的向背
2019-01-15汪济
汪 济
(安徽省潜山市中医院,安徽 潜山 246300)
历史上,江南歙州地区,曾出过两个英雄。一个是隋末唐初的汪华,一个是北宋末年的方腊。两人皆出身于农民,皆是乱世起兵,独霸一方;连所占的地区,亦大致相同,均是安徽皖南、赣东北和浙江西北部的一带。
从表面看,两人的经历很相似,但从深层次看,两人的生前作为和身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一个是生荣死哀,福泽绵长;一个是身败名裂,暴起暴灭。为何两者差别如此之大?这就要从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看,来探讨了。
先说汪华。隋朝末年全国动荡,中原地区更是相互争战,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江南虽然尚未有大的动乱,但也是各自为政,纷扰杂乱,相互攻讦。
其时的歙州太守贪酷,被部属赶跑,众人便推汪华主持州事。随后宣、杭、睦、婺、饶诸州,或慑于当时时势,或为了自保,或为汪华威德所感召,乃先后归顺了歙州,奉汪华建吴称王[1],以保境安民,共享太平。
当李唐建国后,为了国家的大一统,为了六州百姓不受战火之灾,汪华主动放弃王位,纳土称臣,归顺了大唐[1]。
汪华主动归唐,无疑是对国家一统的巨大贡献。唐高祖在诏旨中嘉奖汪华“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封其为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食邑三千户[1]。
后来,汪华应召入京,很得唐太宗的信任,被委以执掌禁军的重任。
汪华殁后,朝廷给予谥号“忠烈”,并赐金归葬故土,今歙县云岚山汪华墓是也。其九子二十五孙,俱在朝为官,后裔繁衍昌盛,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在江南,人谓十姓九汪。
汪华乱世安故土、保六州,治时归唐室、成一统,总以保国安民为念。历代王朝很需要这样的忠臣良将保家卫国,故而先后有九位皇帝将其追封为各种名目的王;州官县吏将其奉为楷模,顶礼膜拜;文人墨客则赋诗为文,大加称颂;百姓更是将其奉为神灵,广建祠庙,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汪华不仅在江南六州被奉为神灵,就是在贵州的屯堡地区,至今也还保留着一个“抬汪公”的传统习俗。在其诞辰的农历正月十八日,人们抬着汪华神像,周游乡里。此风俗在那里已有六百多年了。该活动在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获得了“山花奖”金奖,并被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
一千多年来,汪华顾大局,重大节,勤政为民的高尚品德与精神,为古歙州及后世徽州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灿烂的徽文化形成过程中,汪华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徽学家叶显恩称汪华为“古徽州第一伟人”。
从上所述可看出,从古到今,从官到民,都肯定了汪华在我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值得永远尊敬和怀念的人!
再看另一位方腊。北宋末年,尽管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尤其是“花石纲”,曾给江南百姓带来很大的灾害;但从整体上来说,那时的社会还是繁荣的,是比较稳定的。方腊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起兵,次年四月就兵败被俘,时仅半年。
方腊失败的原因,在于其目光短浅,恣意扰民,急功近利,并无利民安天下的雄心大志。其在起兵后的一个月时,地只数州,兵仅数万,便自号“圣公”,改元“永乐”,立太子,任丞相,已是以皇帝自居了!不然改什么元,称什么圣?莫说其起兵之初时,便盘算着“我但划江而守”[3],想分裂华夏;纵然其真能下汴京、灭赵宋,那取而代之的,仍是一个封建王朝,且与刘邦推翻暴秦、朱元璋驱逐暴元,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不可同日而语。刘邦初入关中,便约法三章;朱元璋进军江南后,就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故而得了民心,终于取得了天下。而《宋史》中载方腊“焚室庐,掠金币子女;”“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3]方腊一开始就想着做皇帝,以为残杀了官吏、掠财焚室,就可能乱中取胜,并不知从民为本、利天下的大处着眼,怎能成事?
方腊的失败,不仅自己悬首国门,且给亲属及子孙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给地方上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据《宋史》载:“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由汤岩、椔岭八十五里间,九村山谷相望。”[3]这虽然有些夸张和贬低,但其扰民应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不仅当时没人崇拜他,后世也没有多少人怀念他、祭祀他。其身后的凄凉与被人奉为神灵、尊为太阳菩萨的汪华,有着天壤之别。
这样,问题的讨论,便又回到了本文的开头: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维护国家的统一、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尤其是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汪华就是!而方腊充其量不过是个草莽枭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