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洲村客家楹联论客家文化
2019-01-15段超华
汪 慧 段超华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一、客家楹联概述
(一)客家楹联简释
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千载而弥珍。从正面看,它字字珠玑,辞顺理正,集观赏教化于一体,饱含情趣美,理趣美和境趣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如同喜欢我们的爱人一样。”[1]从侧面看,它含义隽永,寓意深刻。客家楹联蕴含“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崇文重教、勤劳节俭、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2]反映出了客家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因此保护好客家楹联,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客家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
二、客家楹联文化与客家社会——以长汀三洲镇楹联文化为例
长久以来,客家文化保留中原遗风的同时吸收当地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精神理念。客家楹联文化因客家社会的特色而形成,楹联是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经济上——农业经济及其衍生文化
在过去,三洲镇古村落发展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三洲人认为农业是宗族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宗室兴旺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由此慢慢形成“耕读传家”理念。三洲镇存在大量倡导耕读传家理念的楹联,如戴氏家庙中“宗恩勿忘勤耕勤读勤相勉励,祖训牢记贵忠贵寿贵仁和”。
辛勤耕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唯一办法,然而农耕经济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保守,人们始终怀抱“崇正”的准则,祭拜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戴氏家庙中楹联“二祀忆秦恩永保勤俭家风,三宗恩祖德毋忘忠孝世泽”正是当时背景下客家社会思想的映射。
(二)政治上——强调国与家的和平安宁
客家部落原位于中原一带,由于历史饥荒和战乱,西晋“五胡乱华”后逐渐南迁。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之苦孕育出客家人爱国爱家的文化精神。面对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客家人积极抗争,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安宁。封建宗法体制强调上下尊卑,长幼有序,因此尊老爱幼成为其传统和俗成。这此类楹联在三洲客家楹联中占比最高,在各祠堂、宗庙都有相关收录。
(三)文化上——文化的融合与教育的重视
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不断吸取各地的优秀文化,最后在居住地与当地土著文化进行融合。客家人注重文化的学习。在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在客家人看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个人命运,提高家族的威望。因此,客家人尊师重教,建立学堂,聘请名师。崇文重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家庙、民宅当中随处可见文化教育类楹联,如:“千古文草开白智,毅堂聖哲化万民”、“著礼傅书光照万代,谈经奪席彩耀千秋”。
三、客家楹联文化与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文化始终坚守客家社会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耕读传家,奋发有为
千百年来,客家祖地蓬勃生机,人才辈出,离不开“耕读传家”这一优良传统的坚守。在三洲镇楹联中蕴含大量耕读文化元素。如:戴氏家廟中“宗恩勿忘勤耕勤读勤相勉,祖训牢记贵忠贵寿贵仁和。”体现出客家人注重家风家训的树立和遵守。“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体现客家人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即读书种地,修身养性。
(二)敦亲睦族,崇宗颂祖
在客家社会,人们从楹联中获得精神的传承,又建庙宇供后人瞻仰。戴氏家廟中“入奉明煙湏念水源木本,出绳祖武勿忘春露秋霜。”表达了客家人对先祖筚路蓝缕事迹的怀念。“祖光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体现对先人的敬意和对后人的祝福。谯国民家中“諥尊孔聖教诲盡忠盡孝家聲远,铭记先祖恩德行仁行義世泽長。”体现出儒家文化的浸染。由此可见,缅怀祖先和品德传承是构成楹联内涵的两个关键点。
(三)崇文重教,启裕后昆
客家社会历来推崇“文以载道”,重视文化知识对人的教化。方寸大小的楹联是“崇文重教”客家文化的缩影。如圣帝庙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爱众臻美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择善笃行尊太平。”是对文学的认知和对文化的尊崇。余氏家庙中“循史醕儒芳型共仰,高山流水古調歜弹。”是经典典故的引用。戴氏家廟中“以德育人以诚誨人國舆旺,以理服人以礼待人世文明。”是儒家“礼”与“理”的诠释。
(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客家古村落一直以来注重社会人文和谐发展,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些内容在三洲楹联中也随处可见。如紫薇启瑞中“仰高鑽埾家世解经窮奥窔,雲蒸霞蔚林塘绕屋湛清华”体现了客家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向往。备注:以上楹联均来自三洲镇实地亲笔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