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研究*
2019-01-15胡中晓
胡中晓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提起幼师、护士、售货员等,人们第一反应会觉得从事这些职业的是女性;提起警察、医生、律师等,人们反应通常是男性,而事实也是如此。出现所谓的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于是乎构成了职业性别隔离现象。在劳动市场上,当我们以性别因素来划分劳动群体,则构成劳动力的各个群体在男女数量上是不同的,当男女构成比例的职业分布与另外一个男女构成比例的职业分布差异大时,我们就认为这两个职业之间存在着职业性别隔离。可从横向隔离和纵向隔离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横向隔离是指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在不同职业间的分布,如男性可能是医生或高管,女性可能是护士或保姆。纵向隔离是指男女劳动力在相同职业中处于不同层级或水平,如男性更可能处于金字塔顶端,而女性更可能处于金字塔底端。布莱克本等学者提出横向隔离和纵向隔离共同作用形成一般总体隔离。
一、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
教师是性别化很强的职业,随着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在不断增多,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校女性教师从2006年的26.12%、46.33上升到2016年35.65%、57.58%,学历的提高,促使更好的女性进入教师职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44.18上升到2016年的49.22%。人数不断增加,但在职称方面却不尽如人意。2016年,在全国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教师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人数占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30.48%,而男性占比例69.52%。职称是衡量教师地位水平的一个标准,职称的高低表明了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可见在高校教师职业中,男女两性之间存在性别隔离现象。
二、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两个维度
(一)横向隔离
当提到学前教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时候,脑海中闪现的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一群粗汉子,所谓的“男校、女校”这都反映出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造成的男女学生数量的区别。如人文学科、医护、语言等被称之为“软学科”,和女性气质相符合,在我们看来比较适合女性,所以被划为经验意义上的“女性学科”;一些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科,如工程、数学、计算机等被称为“硬学科”,它们与男性气质相关,被划为意义上的“男性学科”。可见所谓的学科也被贴上性别的标签。由于职前教育背景的男女差异,男教师更多集中在“男性学科”中,女教师更多的集中在“女性学科”中。欧盟通过调查,把高校教师所授学科划分成5个领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科学、农业科学、社会及人文科学,结果发现,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的女教师比例最低,只有12%,医学科学和社会及人文科学比例最高,达到32%。可见,在学科方面,高校教师存在着横向隔离。
(二)纵向隔离
在职业中,如按照职业的声望、收入、权利等因素排成金字塔形状的话,女性所占比例越低。根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我国高校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女性教师占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30.48%,副高级职称的女性教师占副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45.97%,中级职称的女性教师占中级职称教师总数54.21%,初级职称的女性教师占初级教师职称总数的57.85%,未定职称的女性教师占未定职称教师总数的54.52%。可以看出高校女性教师所占比例同职称成反比,随着职称的上升,女性教师所占比例越少,尤其是高级职称的女性教师。
三、改善高校教师性别隔离的举措
(一)从源头抓起,合理配置教师性别结构
一些高等院校,男女比例明显失衡,要缓解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问题,须从源头抓起。高等院校应该在“男性学科”、“女性学科”上有计划地合理配置学生性别比例,在女性学科、男性学科上制定“男生优先”、“女士优先”的鼓励政策。如一些院校在师范类专业招生方面向男生倾斜,并在投档线上降分录取。国外通过激励措施和调整招生政策鼓励男生报考师范专业。通过学科男女两性的调整,从源头上缓解教师性别隔离。
(二)从过程改善,提升女性受教育程度
经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女性在接受高学历教育上与男性等同。2016年女性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重分别为35.65%、57.58%。可见女性在研究生学历上已经超过男性,但在博士学历上依然不及男性。在高等院校,学历是评级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标准,经过博士阶段的历练,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树立起科学研究的信心。
(三)从结果出发,唤醒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提升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顾秀莲在其《职业女性发展的内外条件》一文中强调:任何女性都不能忽略自身在男女平等发展进程中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树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