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接受特点浅析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3期
关键词:理论课主体理论

秦 楚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思政部,广西 南宁 5300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强调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是否有实效仍需以学生知行作为衡量指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研究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接受规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有效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概述

接受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解释学,主要理论来源为接受美学,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对西方的接受理论进行研究后,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国内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大家较为认可的来自于张耀灿、郑永廷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有特定领域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过程中接受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强调接受主体的自我需要,对环境有依赖,以某些中介作为媒介,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所传达的内容进行自我的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个环节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被接受主体所认可,从而形成品德直到成为行为习惯[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和接受环境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2]。接受主体在接受环境下如何通过接受中介的作用将接受客体所传达的信息内化为社会和社会群体所倡导的品德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接受主体即学生的接受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把握学生的接受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大学生接受特点分析

第一,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学内容的方式呈现,教师课堂讲授多以信息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是接受的起点,笔者在对大学生信息接受的认知特点的调查中发现:在信息收集方面,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女生较为关注具体的事件,表现为感觉型,偏好从各个角度去分析;男生较为关注事件或事物背后的含义,表现为直觉型,对于经验的作用,男生相比较于女生则表现出不是绝对的倾向[3]。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求中不断加强实践课时比例,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向而行,这符合学生了解客观世界的认知特点,有益于他们接受课程中的理论和观点。接受理论关键在于学生的认同,从而内化为自己深以为然的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在信息传递和认知的过程中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他们不是“白板”,知识和生活的阅历使得他们对事物有自我认知背景,大学阶段正好处于他们自我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他们关注周围,渴望了解社会,这点从他们每日使用手机阅读新闻可以得到证实。教师引导学生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最终学生接受而内化为自我品德思想,有积极向上的行为。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时期的课程,强调有思想、讲政治、懂理论,在理论思维训练上高校期间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对于提供观点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大学生在接受程度上表现不同。专业课程要求将知识点变为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塑造学生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同于专业技能的立竿见影,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接受度上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结构”,海德格尔认为,理解者与解释者总是相关联的,“前结构”由“前有”即先前的文化习惯、“前识”即先前的概念系统和“前设”即先前的假定组成,理解者总是受到解释者“前结构”的制约,“前结构”是理解的条件和基础,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4]。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理解执政党的理论、认可社会制度、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就要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廓清学生的先前概念系统和先前假定,在先前的文化习惯下提高认可度。海德格尔认为理解者和解释者总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要吃透理论要点,摸准学生认知冲突点,以详实的案例,深刻的理论分析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主体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论碳审计主体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